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

2016年8月15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方案規劃範圍約68.8平方公里,103200畝,核心區位於武漢市新洲區雙柳基地,佔地面積11800畝。根據規劃,武漢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將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集聚融合、重點突出、產城融合、綠色發展、主業牽引、流程合理”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以新洲區陽邏商業航天城為核心平臺,以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武漢院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地球空間產業化基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為三大支撐,同步輻射孝感、遠安、襄陽及整個武漢城市圈的“一區多園”發展格局,力爭將武漢打造成國家商業航天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商業航天技術創新創業基地和國際商業航天發展交流中心,成為支撐我國航天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打造成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先行區和武漢長江新區核心產業承載區。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產業基地建設帶來大量人才需求

根據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發展規劃,產業基地將以商業航天產業為主導,四大分區梯次開發,定位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航天產業新城。圍繞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高端裝備產業集群,計劃用10年的時間,形成近600億產值的產業新城。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2018年9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在第四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籤約22個項目,總簽約額超500億元。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火眼位置低軌導航衛星增強系統、馭龍科技商業火箭研發生產基地等一批重量級項目簽約落戶基地。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武漢航天產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武漢尚無專業的商業航空航天類院校,僅有的相關高校狀況如下:

1、空軍預警學院。組建於1952年,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學校(武漢)和雷達學校(南京),1983年更名為空軍雷達學院,2011年更名改建為空軍預警學院,2017年調整為軍事高等教育院校,是全國唯一一所預警領域的高等院校,全軍唯一一所預警監視和信息對抗為主體學科領域的專業院校,主要承擔全軍預警部隊和空軍電子對抗部隊軍官培訓任務。

學院現有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軍隊(省)級重點學科,3個軍隊(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覆蓋預警部隊和電子對抗部隊主要戰鬥崗位。

學院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教學科研條件,總佔地面積3500餘畝,建有國內最大的雷達實裝訓練基地,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等各類教學訓練場地先進,生活服務設施齊全。新一代預警人在新時代預警精神引領下,正朝著建設全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示範性院校的目標闊步前進。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2、華中科大航空航天學院。始於上世紀60年代,2009年,該校成立“航空航天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研究院”,並在該校機械學院設立航空航天系;2015年,該校正式成立航空航天學院;2016年,航空航天學院正式招生。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3、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2017年10月6日,武漢大學近日發文批覆成立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掛靠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進行建設與管理。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地理空間信息工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4個本科專業,“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3個科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測繪工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是國家教育部審定的首批全國重點學科、“211工程”一期到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其所屬的“測繪科學與技術”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

關於在武漢籌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可行性

組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的必要性

當前,世界商業航天蓬勃發展,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達3353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佔76%。國際商業航天發展迅猛,在空間運輸、衛星遙感等方面商業化進展顯著,湧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商業航天公司,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可以預見,未來商業航天將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動力,也必將成為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推手。

目前武漢各院校的航空航天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知名度不高基本鮮為人知。組建武漢航空航天大學,有利於深入整合航天科工第九研究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相關院校的航天教育資源,打造成武漢航空航天行業的知名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