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關中刀客

探索關中刀客

關中刀客

以前,在爺爺家看到過一本《關山鎮志》裡面講了有關於刀客的歷史。正好在電視上看到影視劇《關中刀客》。影片主要講述了關中地區十個性格迥異,類型不同的民間布衣豪俠"刀客"的故事。有著濃郁的地域特點,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關中的眾多民俗活動、眾多禮儀和具有特色的關中戲劇、關中語言,充分展現關中人性格中的"生、冷、噌、倔"、"刁、野、狂、魯",以及黃河、渭水獨特的地理風貌。我呢就出聲在關中這片土地,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們一起來追溯一下這段被時間掩埋的歷史。

探索關中刀客

影視劇《關中刀客》

關中,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關中平原。刀客,口喊秦腔、背攜鋼刀的武義之人。刀客約產生於清咸豐初年,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與嚴密的紀律,有一個類似首領的人物,大家都稱之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都是兄弟,圍繞首領活動。刀客分散為各個大小不同的集團,劃地自封,分佈的地區,以潼關以西、西安以東沿渭河兩岸較多,渭北則更多。刀客有反抗反動統治階級的精神,也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

探索關中刀客

關山刀子

刀客的源地 在今天的閻良區關山鎮一個叫官道劉的村子。現在年紀大的老人還知道流傳在關山民間的刀客故事。“這裡是以前有名的刀客窩子,刀客多得很。在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刀客有張寶、吳賴、劉四娃等。據說張寶、吳賴、劉四娃,一人能當百匹馬。最有名的就是關山刀子渭北平原上的關山鎮地處蒲富臨渭四縣之交,素有雞鳴一聲聽四縣之說。清朝末年,山西至甘肅的官馬大道由此經過,客商過往之地免不了有刀客或土匪出沒,此地也便成了刀客或土匪出沒最多的地方。刀客土匪出沒多了,時間一長也促使了當地鍛造業的發展,關山城裡光打鐵鋪子就多達十多個,個個都可鍛造上好的刀子,故而江湖中人將這刀子命名為“關山刀”。刀長約3尺寬不到2寸,制形特別,極為鋒利。

探索關中刀客

珍藏的關山刀

辛亥革命後參加革命的刀客,如著名的嚴飛龍、馬長命、馬正德等人都是俠肝義膽,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有些人還壯烈犧牲。這些都是刀客俠義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而就在辛亥革命之後,大批的刀客從一個秘密的民間組織走向歷史舞臺,並開始迅速分化,直至最後消失。關山群眾中至今佩服的刀客要數閻良區武屯鎮房村的李虎臣。刀客與辛亥革命 李虎臣就是有名的“二虎守長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位就是在西安事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楊虎城;是辛亥革命以後陝西軍界的風雲人物之一。勢力最興盛時曾經是帶軍10萬的大將軍。但提起他,家鄉的群眾異口同聲地說他可是一個真正的刀客。

探索關中刀客

關中刀客出身的李虎臣

《閻良史話》中記載,辛亥革命爆發後,李虎臣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軍”,但革命後軍隊內部的一些不良作風及革命後一切照舊和勞動人民生活並沒有絲毫改變引起了他的不滿,他帶了一杆快槍,騎了一匹快馬回到閻良,交結張風鳴、南成祥、張明軒、丁增華等一批綠林義士,組成“渭北刀客”,獨樹旗幟,殺官兵替天行道,打財主殺富濟貧。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劉村伏擊了一隊官兵,繳獲許多槍支彈藥。從此發展越來越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帶領下逐漸由一幫江湖義士變為在當時陝西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軍事力量。

如今刀客已經成為過去,就像鐵鏽斑斑的關山刀子一樣,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