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1934年,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走進入潼關,行走在關中道上,他就是張恨水。

民國時期,張恨水的名氣讓魯迅也甘拜下風,不得不服。每當張恨水的新書出版,魯迅都會第一時間趕往書店搶購,連忙遞迴紹興老家,送給母親。

沒錯,魯迅的母親就是張恨水的忠實粉絲。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張恨水(1895——1967)


張恨水主要寫的是言情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著作極為暢銷,據說稿費每每有十萬大洋。

雖然小說以言情為主,他也是有氣節,有家國情懷的文人。張學良曾邀請他到東北高就,張恨水婉言拒絕;日本鬼子土肥原賢二也是張恨水的忠實粉絲,求張恨水簽名,他將其巧妙戲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原載於《旅行雜誌》1935 年 第9卷 第2期

1934年,張恨水來到關中,面對曾經在周秦漢唐等朝代產生過燦爛輝煌的土地,這位飽讀詩書的文學家,如何記述他的旅途?

文章中有他對山河大地的描寫,對百姓生活的觀察,對歷史的追憶,大師的筆觸,非同凡響。

原文如下:

一、渭南的一瞥

由潼關到西安,共須經過華陰,華縣,渭南,臨潼四縣。這一截路,原來叫東大道,西北人都認為風景似江南。於今築了公路,就叫潼西段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由西安出發的長途汽車,1935年

當我到西安去的時候,雖然隴海路快修到渭南,可是向西去的人,還是坐長途汽車的多。汽車有官家的,有商辦的,定價是五塊多錢一張票,還只能帶五十斤行李。每遇搭客多的時候,擁擠的情形,是不可以言語形容。

好在隴海路現已通到西安,看了這遊記的人,再到西安去,可以很安適的睡在火車臥鋪上達到西安,對於那種坐汽車的生活,無須描寫貢獻了。我是蒙經濟委員會一位盧工程師,將他駕來的坐車,帶我走的。據說,汽車是宋子文先生留在西安的,其舒服也就不言而喻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渭河,民國

由潼關經過華陰是繞城而走,也不進城。在這一段上,向北看去,遙遙的可以看到渭河,向南便是華山,高低不齊的峰頭,拖著向西南而去。

偶然遇到成群的白楊樹,也結成很叢密的林子。這裡有兩縣,是列在第二期禁菸區,所以那時還有罌粟花長著。在日光底下,看那白色的花,一片雪光,紫或紅的花,燦爛奪目,這就是像江南之處,假使這花不是害人之物,也很可賞玩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渭南寄莊外,民國

汽車走一百四十里,到了渭南縣,公路穿城而過。據陝西人說,這是東大道的一大縣,街市雖不及潼關那樣繁華,鄉下人來往街上的,卻是很擁擠。在縣城的西頭,設有汽車站,站裡附有茶飯館子,無論東來西去的客人,都在這裡打尖。

我們所打尖的那家飯店,四周的黃土壁子,空氣不通,進去就覺悶人。光是那黑板桌上的油泥,便有好幾分厚,初來西方的人,真是其何以堪?好在這又是後來人所不須經過的,也不必說了。

二、華清池洗澡

到陝西去的人,經過東大道,有兩處地方,總是要去看看的,其一是華山,其二便是華清池了。無論經過什麼浩劫,華山的五峰,始終是高入太空,而華清池的溫泉,也始終保持四十度上下的溫度,向上湧著。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去往華清池的道路,民國

華清池在臨潼縣城南,驪山的腳下,西潼公路,正是經華清池公園門口過去。客車是不停的,包車坐的人,多半要停著洗個澡去。此處到西安一大站,將來火車通了,到陝西來的人,可以費很少的錢,搭車到臨潼來洗澡,洗了澡再乘火車回去,碰巧,也不過半日工夫罷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驪山前的華清池大門,1937年

現在可以把華清池大概的情形,素描一下:在一片廣場的南邊,綠樹參差的當中,映掩著幾處樓閣,向一個鐵柵欄的圈子門望進去,好像是一所園林。樹木後面很高大的一個圓山峰,便是驪山之麓。只是這個山,不像華山有木、有石,這是土山,微微的有些稀草而已。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華清池內景,民國

進了這園子門,便是一道曲折的水池,有道石橋跨過池去。池的正面,有三間玻璃窗戶的水榭,岸後的楊柳,倒垂著枝條,罩著濃陰過來。水榭西角,有間亭式的粉壁屋子,在迴廊轉彎的所在,據傳說,那就是楊貴妃洗澡所在了。水榭的東角,還有一所樓,可以轉著走上山去,山上有老君祠,因為我看山不甚好,沒有上去。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華清池,民國

在水榭後面,有一帶屋子,便是浴室。這裡的浴室,分作兩種,一種特別室,要買票才可以洗澡,每人一元。一種是普通室,不要錢,遊人可以自由下水洗澡。至於普通和特別之分,就因為這特別室,裡面預備著休息室,有坑床,清茶,圍巾,還有人伺候,和都市上的浴堂差不多。

休息室裡開著一門,門裡就是浴池。這個池大概有三丈見方,三尺多深,池底是水門汀鋪的,四圍是白瓷磚牆,很是乾淨。泉由池底南牆流進,源源不斷,西北角有個出水的眼,當洗澡的時候,卻已塞住。原來這裡的規矩,一池水至多洗五個人,五個人之後,必定要換過一池,那眼就是換水所用。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華清池內,民國

水的溫度,比人的體溫,要高一兩度,在這水裡洗到十分鐘左右,必定要出水來休息一會,不然,熱氣燻蒸,人受不了。和我同時下池洗澡的,共是三人,洗不多時,都是汗涔涔的站了起來。後人集句,說當日楊妃洗澡是“侍兒扶起嬌無力”、“一支梨花春帶雨”,那真是一點不會錯的。

再就到普通室,是緊接著這池裡流出去的水,溫度和清潔,都差一點,不花錢之不大好,就在這一點。這池現歸陝西省政府派有專員管理,男女分池沐浴,普通特別,都是一樣,所收的費用,除修理華清池而外,並在這裡設有鄉村學校和果園,所在這裡洗澡的人,多少是幫助著一點建設費了。只是有一層,軍政界,在特別室裡免費洗澡的,似乎還不少。

三、華清池的故事

在西北這地方,要找水木清華的地方,實在不容易,而況又是溫泉,所以在歷史上,華清池是向來被人稱頌的。原來這地方,叫“驪山湯”,在《漢武故事》《三秦故事》上都是用這個名字。

在秦始皇手上就蓋有房子,到漢武帝手上加修。由此以後,歷代都有建築,隋文帝曾種過松柏千株,雜樹為屋,已經很繁盛。到了唐太宗手上,先建溫泉宮,規模還不大。到了風流天子唐明皇手上,就改為華清宮,宮裡分瑤光樓、飛霜殿、御湯九龍殿。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華清池內景,1921年

這九龍殿又叫蓮花湯。安祿山這小子沒造反以前,在范陽刻了許多石蓮花,和魚龍鳧雁這些玩意進宮,唐明皇都讓放到水裡去,個個都像活的。水裡又疊沉香木作假山,唐明皇還做了鍍銀的小船在水裡玩。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楊貴妃沐浴圖,民國

他又讓貴妃在湯裡洗澡,自己偷著參觀。這樣以後,加之人們傳播的詩歌,就更有名了。這泉本靠著驪山,相傳秦始皇阿旁宮的大門,就在這裡。我們在這洗澡之餘,回想當年的繁華,覺得人生真不過這麼回事。

四、臨潼名勝雜記

臨潼這地方,除了華清池,有名的名勝還不少。我在五種志書上,找了以下幾種,原來是抄個單子,預備自己去看看,結果是一處沒有去,於今將單子附在本文,或者是個有意義的抄襲,以便遊臨潼的人,按圖索驥。

慶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武則天時,平地湧出,高二百尺。武氏名曰慶山。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鴻門宴故址,1936

鴻門坂在縣東十七里,汽車上可以望見,就是楚霸王宴劉邦的地方。

坑儒谷在縣西南五里,始皇坑儒之所。

很石在始皇陵東,相傳葬始皇的時候,抬這石頭要放在陵上,到了此地,無論如何抬不動,只得罷休。石高一丈八尺,周圍十八步,像龜。大概是當年採而不用,刻龜不成形的石頭。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驪山烽火樓,民國

歷戲亭在縣東二十七里,周幽王死處,戲水之濱。幽王寵褒姒,舉烽火引她笑,失信諸侯,後來犬戎攻幽王,舉火不見救兵,為犬戎所殺。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驪山,民國

驪山就是溫泉南方的那山。秦始皇作閣道八十里,由古咸陽到驪山為止。在周時,驪戎人居此,故名。偏東就是驪戎國故城,驪山上,舊有老母殿,俗傳驪山老母,也是這裡的出品。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秦始皇陵,1936年

始皇陵在縣東十五里。歷史上是很鋪張的,項羽曾用三十萬人發掘過,其後火燒三月。黃巢也盜過一次。最近考古委員會也想試試。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周幽王墓,民國

周幽王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傳說現在只剩一個土丘,原來週三百步、高一丈三尺。

以上所舉都是很有名的名勝,此外還有新豐故城、始皇祠、太子扶蘇墓、扁鵲墓、馮衍墓、唐朝三太子陵、黃巢堡,舉不勝舉。

這些在志書上載著,很覺引人入勝,可是實行考察,多半是渺不可尋的。縱然有,也是黃土一堆罷了。

五、灞橋

灞橋這兩個字,那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古人所謂詩思在灞橋驢背上,這灞橋是如何為人所留戀呢?這個橋,到西安二十里。據說,有漢橋,有隋橋。漢橋已是不可考,大概也在附近,略南。現在這橋就是隋朝開皇二年(619)建造的,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已有一千三百四十五年了。歷代以來,這橋不無修補,但原形是沒有改動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灞橋,1907年

橋形是平面,跨灞水兩岸,由目力估計,約莫有三十多丈長,一丈四五尺寬,離水面也只有四五尺。兩旁有淺欄,橫臥了石條作的,不能俯靠,但可以坐。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灞橋,1936年

橋兩頭各有一堵牌坊,上書灞橋兩字。橋下的河床多半是浮沙,積為大灘,不大清的水在沙灘中間彎曲著,分了好幾股流去。由建橋的日子到現在,河床墊高了許多,那是無疑問的,當年橋離水面決不是這樣近吧?

橋兩岸略有樹林,楊柳佔半數,在春夏之交,楊柳飛花,人行橋上,回想著那古代的風味,這景緻是有些意思的。橋東頭有個小集市,約莫有百十戶人家。在唐朝的時候,作官的人出京師,把這裡算作頭一站,送行的人都送到這裡為止。所以在當年步著長橋,看著柳色,望著流水,那離別的人,是激增不少情緒的。而灞橋也就因襲了古人這點情緒,為後人所稱道。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滻橋,1907年

距灞橋西一里多路有河叫滻水,上面也有橋叫滻橋。滻橋形狀和灞橋相同,唯較短而已。因為有灞橋在前,所以把它的名號就淹沒下來了。

六、西安街市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西安車站,民國

隴海路潼西段,已經在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十八日,鋪軌到了西安北門外,同時材料車,也就隨之開到,預定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售票。以後到西北去的人,可以一直坐火車到西安,無論是去甘肅去新疆,總增加了不少的便利。

西安原是府名,現在應當復古,叫長安才對,應為長安縣府,是在城裡的。這裡也可以說是長安縣治。我那次坐汽車過了灞滻二橋,遠望莽莽平原,露出一圈黑影,那便是長安城,這樣的景緻,在南方是不大容易看到。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西安東門城樓遠眺,1936年

汽車由東門進去,東門外另有一道新築的子牆,據說是民國十七年(1928)圍城之後加築的,也是本地人一種沉痛的紀念。這裡的城樓,很高大,高到四層,很有些像北平的東直門、西直門,究不失為一個大城的外表。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東大街,民國

城裡的街道,有新的,有舊的,有新興的,鼓樓東大街完全是新路,寬有六七丈,是馬路式的土路,有明溝,也有路樹。兩旁的店戶,有平房也有樓房,如旅館,飯館,洗澡堂,汽油燈行(這是西安的特種買賣),長途汽車行,都在這一帶,大概是旅客集合的地方。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鼓樓,1921年

鼓樓西大街,那是舊式的。街寬不過一丈多,汽車是剛好過去。兩旁店戶,十之八九是舊式的,大概是舊日精華所在,什麼店鋪也有。此外,便是新新的建築了。怎麼叫新新的建築了?

據說,在陸建章做督軍的時代,本是闢鼓樓東作新市場的。因為建築得不堅固,地點也較偏,於是在幾年之中,又把南苑門一帶,拆除房屋,展寬了街路。這裡的街道,雖沒有東大街寬闊,但是日用品,都集合在這裡,鋪面也不少是按照東方式樣的。除了這幾處,便都是冷僻的地方。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西安城內,民國

初到西方來的旅客,很有一種深刻的印象,就是這裡街巷的牆垣,很少抹石灰的,一看之下,那淡黃的土色,由平地以至屋頂,完全一樣。尤其走到那冷巷裡,踏著香爐灰似的浮土,眼見前後左右,全是淡黃色的牆壁包圍著,有說不出來的一種情調。從前到蘇州去的人,總感到街道之窄,到北京去的人,總感到房屋之矮,是這一樣的意味。

七、旅客生活指南

我在長安城內,前後差不多住了一個半月,當地人的生活,我雖然還很隔膜,可是怎樣在這裡做一個旅客,我是很知道的了。這種旅客生活,後來者是必然所需要知道,所以我先就把旅客所要接觸的各方面,分別的寫在下面。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鐘樓下看南大街,民國

(一)旅館 、飯店

西安的旅館共一二十家,主要有有西北飯店,大華飯店,西京飯店,關中旅館。

西北飯店,是首屈一指的旅館,現在共有六七十間屋子,有樓房,有窯洞,有平房,並且有大餐廳。房間裡帶有鋪蓋。大華飯店,是次於西北飯店的,也有鋪蓋。旅客不帶行李,以二處為宜。房金不帶伙食,起碼每日五角,多到二元五角,住久了,大概可以打個八折。帶有鋪蓋,住關中等旅館,那就便宜得多。五六角一日的屋子,就很可以住。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西京飯店,民國

旅館都在東大街,很容易找。若是打算住久,可以到西北飯店身後太平巷青年會去。別處的青年會,都不許帶家眷,西安的青年會獨不然。所以在此地作事的東方人士,帶著太太,多半住在青年會。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東大街,民國

房價分南北院,大概多則每月十一二元,少則七八元。伙食也可以包辦,分十二元、九元兩種。新近中國旅行社,已在北大街買了地皮,建築招待所,那設備的完全,是可以預測的。不過我希望能夠平民化一點最好,因為到西北去的旅客,苦人兒居多呀。

最大的是南京大酒樓,在西大街,中西餐都賣,很貴,小吃一頓也要三四塊錢。其次都在東大街。北平飯館大小吃都便當,也有西餐。住在旅館,叫一菜一湯,帶飯,大約七毛錢。

(二)澡堂 、理髮

此地舊式澡堂,很難進去,不但水壞,而且氣味難聞。東大街新開有一品香一家,有瓷盆兩隻,較為潔淨。房間每位四五角。

理髮館,以南苑門兩家,鹽店街一家為最好,每人約三四角。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昭陵六駿之特勒驃,攝於1938年

(三)古董 、書籍、字帖

到西安來的人,總要買點古董字帖回東方送人。但是你若不是內行的話,這古董一項,最好不必問津。因為店鋪裡陳列出來的古董,十有八九是本店自造的。現在火車通了,需要古董的人增多,他們少不得加工趕造,花了錢,還要受人家暗笑,那何苦。但是真東西也有,必需你和掌櫃的認識了,到他們家裡看去。這種古董店,分設有北苑門南苑門。

賣書的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附近也有賣舊書的鋪子,都在南苑門,筆墨紙張也是。

字帖在碑林外,有專售拓碑店四五家。

(四)洋貨、銀行

關於舶來品的商店,都在南苑門一帶,日用品,大概都可以買到,但沒有上等貨色,而且價錢也很貴。西藥、照相器具,也都以在南苑門購買為宜。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中央銀行西安支行,民國

原只有陝西銀行一家,聽說現在已經有中央、交通、農民幾處分行了。銀行部在城西鹽店街。中央銀行上海鈔票可以通用,角票同。西北的幣制,最為紊亂,幾乎是走一截路,要另用一種錢。西安城內,除中央鈔票外,便是用陝西銀行鈔票角票和富秦銀號的銅子票,大銅子。

(五)娛樂場合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易俗社演員照,民國

此地戲館,有正俗、易俗等社秦腔班三四家。正俗社是真正秦腔。易俗社就帶一點改良性質。皮簧班,偶然也有,但是不受當地人歡迎,維持不久。電影院,有阿房宮一家,在南苑門,專映無聲片。

妓館在東大街開元寺內,妓女半是鄭州轉來之下江人,規矩不詳。


八、開元寺

這寺在東大街路南,大門對著街上,門裡是片廣場,廣場正面是廟,兩旁是環形式的人家門戶,猛然一看,不過一般中產以下的住戶而已,可是裡面藏了不少的奧妙。在那大門上,有塊開元寺的石額,下面有塊木板橫額,正正端端,寫了古物商場四字。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開元寺(民國)

按理說起來,這開元寺是唐朝開元年間的建築品,歷代都增修過,說這裡是古物商場,當然可以邀初次西來的人相信。但是看官到西安,千萬別見人就問開元寺在那裡,或者說我要進開元寺去,因為那兩旁人家,不是古物,乃是東方來的娼妓,稍微有身份的人,是不敢踏進這古物商場一步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開元寺的妓院,1934年

但是我因為聽說這裡面有塑像,有壁畫,也許可以發現一點什麼,就擇了一個正午十二時,邀了一位教育所的凌秘書作陪,毅然決然的進去參觀了。

經過那廣場,便是正殿,似乎這廣場,原先都是殿宇,現在的正殿,已經是後殿了。正殿並不偉大,在佛龕四周,有十八尊羅漢塑像。其中有幾尊,姿態很好,和北平西山碧雲寺的塑像不相上下,我斷定不是清朝的東西。不是元塑,也是明塑。有幾尊由後人塗飾過,原來的面目盡失,大為可惜。然而就是我所認為姿態很好的,西安也很少人注意,始終是會湮沒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開元寺的位置

因為塑像這種藝術,清朝三百年來,是絕對不考究,所以沒有好塑匠。我們把江南一帶新廟宇的塑像,和北方古廟宇的塑像一比較,那就可以看出來。清塑是粗俗臃腫,亂塗顏色,清以上的塑像,大概都刻畫精細,饒有畫意。開元寺那幾尊羅漢像,絕無粗俗臃腫之弊,眉目也很有神氣,所以我認為很好。

在這正殿上,有座佛閣,四面是窄小的遊廊,很有點明代建築意味。閣裡很黑暗,有三四尊像,是近代塑出的,無足取。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九、碑林

這是西安最著名的一處名勝,在城東南,僱人力車,告訴車伕到碑林,就可以拉到,因為就是人力車伕,也知道這處名勝的。這林在舊府學裡,現在歸圖書館專員管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碑林大門(民國)

進門在蒼苔滿徑的小巷子裡過去,正北有個小殿,供有孔子的塑像,朝南有三進舊的屋宇,一齊拆通,一列一列的立著石碑。這裡面共分著十區,第一區的唐隸,第二區的顏字家廟碑,聖教序,多寶塔,第三區的十三經全文,第六區的景教流行碑(大唐建中二年刻石),這都是國內唯一無二的國寶,在別的所在,是看不到的。這裡的碑,共是四百多種,合兩千四百多塊。洛陽周公廟的石碑,唐碑本也不少,但這裡的都出於名手,那是洛陽所不及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西安文廟,民國

文廟在碑林隔壁,順便可去看看,裡面有古柏幾十棵,是西安第一個終年常綠的所在。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十、曲江與樂遊原

曲江這兩個字,念過唐詩的人,便會覺得耳熟,據傳說,這裡秦是宜春院,漢是曲江,隋是芙蓉池,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大加修理,周圍七里,遍栽花木,環築樓閣,可以任人遊玩。雖不及現在的西湖,至少是可以比北平的北海的。唐詩上,隨便翻翻,可以翻到曲江飲宴的題目。就是唐人小說上,也常常提到這地方,作為背景。我到了西安,就曾問人,曲江這地方還有沒有?同時念著那杜甫的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濱多麗人,和朋友開著玩笑。朋友答覆,都說還有遺址可尋。這在我們有點詩酸的人,就十分高興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曲江(民國)

在一天下午,借了朋友的汽車,坐出南門,在那浮塵堆擁的便道上,馳上了一片土坡,那土坡高高低低,略微有點山形,在土坡矮處,有幾棵瘦小的樹,映帶著上十戶人家,在人家黃土牆外,有座木牌坊,上面寫了四個字,古曲江池。呵,這裡就是了。

當時和兩個朋友,下了汽車,朝了人家走去。人家在窪地所在,門口是一片打麥場,東北西是土坡圍著,向南有缺口。四周看看一點水的地方也沒有。至於那四周的土坡,只是些荒荒的稀草,那裡還有什麼美景?但是據我的捉摸,這人家所在,便是當日曲江池底,由南去灣灣的窪地,正是引水前來的池口。因為由窪地到土坡上面相差有四五十尺,輕易是填不起來的。大概多少還留著原來一點形跡。我和朋友都不免嘆了兩聲桑田滄海。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曲江,1931年

在這曲江池的東南邊土坡上,荒草黃塵,遠遠的看到西安城堞,在這黃黃的斜陽影裡,說不出來是一種什麼情趣。這地方就是樂遊原,在漢朝的時候,春秋佳日,都人士女,都到這裡來遊玩。李太白的詞上說: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淺照,漢家陵闕。這似乎在太白當年,這地方已不勝有荊棘銅駝今昔之感的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十一、武家坡

這三個字寫了出來,讀者不免要大大的嚇上一跳,這不是一出京戲的名字嗎?對了,這就是京戲上的武家坡。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武家坡(今寒窯),1932年

西安人很少舌尖音,水念匪,天念千,典念檢。他們的秦腔裡面,有一出本戲,叫五典坡,是扮演薛平貴王寶釧的事,由拋綵球起,到算糧登殿為止。京戲可叫紅鬃烈馬。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寒窯,1935年

這五典坡,就在曲江池的南邊深溝裡。西安人念成五檢坡,京戲莫名其妙的,就改為武家坡了。這一道深溝,彎曲著由西向東南,在北岸上,有三個窯洞門,都封閉了,傳說那就是王寶釧為夫守節的所在。南岸隨著土坡,蓋了一所小廟,裡面有王三姐和薛平貴的泥塑像,像後面土坡上有個黑洞,說是能夠點了油燈照著向這裡上去,另外還有一篇神話。

其實也不過是看廟的人,藉此向遊人訛錢罷了。薛平貴王寶釧這兩個人,本來是不見經傳的,這武家坡當然也有疑問。但是西安的秦腔班子,幾乎每日都有唱五典坡這出戏的,其叫座可知,那故事深入民間也可知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十二、雁塔

在科舉時代,恭祝人家雁塔題名,那是一句很吉祥的話,這雁塔在慈恩寺內,寺在曲江池西北角,到城約五六里路。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大雁塔大殿前石碑(民國)

這寺和別的寺宇不同的,就是在正殿之前,列著一層層的石碑,不下百十來幢。當唐朝神龍年後,選取的進士,都在這裡碑上題上他的芳名。而雁塔也就因為這樣流傳士人之口,直到於今。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大雁塔門楣(民國)

塔在殿後高高的土基上,塔門有唐朝褚遂良的聖教序碑,並沒有殘破,也是為賞鑑碑帖的人所寶貴的之一。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大雁塔(民國)

這個塔和開封的琉璃塔,恰好相處在反面。那琉璃塔是實心的,只在塔心劃開一條縫,轉了上去,所以塔裡沒有一寸木料。這雁塔卻是空心的,倚靠了塔牆,四周架了欄杆板梯,臨空上去。所以有三四個遊人扶梯登塔的話,只聽到,登登的一片踏木橋聲,而且在上層的人,可以看到下層的人,便是其他的塔,也很少這種構造的哩。這個廟,在隋朝叫無漏寺,唐高宗為文德皇后改造過,改名叫慈恩寺,直到於今。


去咸陽都古渡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灃河之豐橋,民國

三十里到豐橋。這座橋和東路的灞、滻二橋相彷彿,略短一點。只是橋基的建築,國內少見相同的,所有橋下面的橋墩,是用許多圓桶形的石塊架疊起來的。過這裡,就是渭水東岸了,周的靈囿、秦的阿房宮、咸陽古城都在這前後,現在可沒有什麼,不過一片平原,種著麥粟而已。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古渡,1935年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古渡,1935年

四十多里,到了渭水河邊,唐渭城也在這附近。我們念唐詩,渭城朝雨浥輕塵……西出陽關無故人,那典故也就由這裡產生。唐朝送人東出都,到灞橋;送人西出都,到渭城。現在的咸陽縣城,移在渭水西岸。從渭河東岸看,可以看到半環小城,頂著兩個殘破的小箭樓。在咸陽城外,渭河西岸,立有一幢木牌坊,上寫著咸陽古渡四個字。這咸陽古渡四個字,是含著多麼濃厚的蒼涼詩意呵!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渭河上游,民國

但是這渭河,雖是姜子牙釣過魚的所在,和我們理想中青溪老石、游魚歷歷可數的景象完全兩樣。這裡是一片泥灘,湮沒了西蘭公路的路線,到泥灘上一看,那渭河由南而北微彎的流著,雖不曾發出什麼巨浪,可是像黃河一樣,流著很急的浪紋,向前奔去。

水的顏色,也像黃河的水帶著混濁的泥沙,黃中有黑,令人望著,生不到一點美感。河面卻是不怎樣的窄,約有半里,兩岸沒有山,也不見什麼漁村蟹舍,東邊是平原,西邊是高原而已。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車輛渡咸陽附近渭河,1936年

河岸兩邊,都停有渡船四五隻。這船和黃河的渡船,形式也差不多。是平扁的,艙面上蓋著板子,騾車人擔,一齊上船。船後有略高的一方舵樓,但是沒有舵,將兩棵微彎的樹料拼湊在一處,當了個催艄櫓,拖在水裡。扶櫓的漢子脫得赤條條的,不掛一根絲,口裡吆喝著指揮的口令。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古渡,1935年

在他指揮之下,有四五個船伕,拿著瘦小的樹幹當了篙撐。有時,撐篙的也就跳下船去,硬扶了船走。這樣一道河面,往往是要一小時才能渡過,至快也要三十分鐘,這渡船的蠢笨,可想而知。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古渡,民國

我擬想著,古人造這種渡船,也許是用他們的舄來打樣的,所以頭尾都是方的。由漢唐到現在,大概這船都保持著它的原狀,不曾改換,若說是古渡,也真可以稱得起是古渡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城區地圖,民國

咸陽城外,臨水有三五十戶人家,映帶著兩個小箭樓,和一條混濁的渭水,曠野上的太陽,斜斜的照著,那種荒寒的景象,是深深的印在我腦筋裡。因為咸陽古渡這四個字,老早喚起了我的注意呀。咸陽城內,還有不少的神話古蹟,因趕著行路,沒有進城去參觀。

二十一、周陵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咸陽之漢唐古墓,1934年

當汽車馳上高原的時候,漸走漸高,不見一點樹木,只是那渾圓的土堆,高到四五丈,整幢房子那樣大,三個一群、五個一排,散在廣博無垠的地面上,那就是幾千年前的古墓。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唐崇陵之鴕鳥,1921年

由這古墓上去推想,我們就可以知道流出海外,輾轉南北古董商人手上的那些古物,都是在這土堆裡出產的。遊人到此,正不可以小視了這窮荒地面上的黃土堆,須知道這裡,不亞於西方小說上的金銀島,有人在未開掘以前,把高原上的古墓據為己有了,他就是中國第一個大富翁了。

在高原上,遠遠的看到一幢綠瓦紅牆的新建築,那就是周陵。假如事先不知道,遊人是要大大的吃一驚的。因為這樣窮荒得連青草都不能高上一尺的所在,實在不配有這樣華麗的建築呀。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周陵大門,1934年

那周陵的大門是具體而微皇宮式的,三座園洞門。由側門進去,裡面是一座石牌坊,大大的一個院落。正中一座陵殿,並不怎樣高大,殿中設著周文武的排位,殿外東西兩邊有廂殿。現在縣立小學所佔有了。轉過了殿後,一個平頂的墓堆,緊緊的對了陵殿的後牆,在墓前設著一幢大碑,楷書“周文王之陵”五個字。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周武王陵,1907年

文王陵的後面約有二百步的遠近是武王陵。武王陵的高大和文王陵的差不多,只是陵前一片空闊,相比文陵緊貼在陵殿之前,要好得多。陵前有條石板道,夾道立著二三十塊小碑。碑上所記述的,都出自清朝人的手筆,而名士撫臺畢沅的尤多。本來陝西的古蹟在近百年來,畢先生整理的不少,遊陝西的人是不能不知道的。不過這周陵究竟是不是真的,到如今還是個疑案哩。

周陵的佈置也不過臭椿之類,尺來高的樹幹,在稀鬆的草叢裡搖撼著。這個地方在高原上,很不容易得水,所以讓樹木天然生長是很不容易的。假如要在周陵造林的話,我想必得多打幾眼幾十丈深的井,多用園工灌溉,至少經過三年以上,那才有希望呢。

周陵後面靠北一帶,古墓很多,相去五六里的所在,那屋高的古墓相接連著,幾乎在一二百冢,這也可以說是古墓群了。

二十二、乾縣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乾縣,民國

乾縣,前清立為直隸州,所以到現在,大家還是順便叫一聲乾州。這個縣城大概是西安西路一個農商交易的所在,很熱鬧,正中一條街,堆滿了農家所用的東西,幾乎只有兩尺路可以走人。黃土牆上的櫃檯,配著灰色的木板門,矮矮的屋簷,街兩旁的店戶全是如此。往來街上的人都是穿了青藍衣服的農人。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乾縣縣城地圖,民國

據本地人說,乾州有個外號叫米糧川,因為這裡農產很豐足。米糧川,人家也以訛傳訛為美良川。戲詞上常有所謂美良川,難道說的是這裡嗎?又西安乘長途汽車向西行的人,多半是在這裡打中尖,這裡有比較好些的飯館,可以弄出雞蛋和豬肉來,若再向西,須要五十里的監軍鎮才有吃的。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乾陵,1907年

出了乾州北門便步上高原,偏西五六里,是唐朝的乾陵,本是唐高宗的陵墓,據傳武則天也葬在這裡。偏西,還有個唐僖宗靖陵。不過,我們只看到層層向上的農地,依著山樑子重疊著,此外看不到什麼。這個開墾著農地的山樑子,是西北高原一種特有的現象,尤其是出了乾縣的北門,只見左右前後的土山重重疊疊,是方塊子農地堆起來的,那是別有趣味。

二十二、八戶人家的永壽城

由乾縣西北行,公路是完全在高原上,漸漸地高升著。其間經過兩個小鎮市,都荒涼得很。第三個鎮市,便是監軍鎮。一條由東而西的街,約莫有百十戶店鋪,所賣的東西,和乾縣差不多。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永壽縣城地圖,民國

在街的西頭斜坡上有一幢瓦房,門口直立著一方永壽縣縣政府的匾額。我向著同伴的人打聽,才知道永壽縣去這裡二十里,在半年以前,那裡曾經土匪攻撲過多次,對於行政上多有不便,所以把縣署移設到監軍鎮來。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監軍鎮鳥瞰,1933年

我一路行來,都是顧忌著有沒有匪,現在遇到這股強有力的證據,自然是心裡越發不安。因為所坐的汽車,在乾縣耽擱的時候太多了,所以經過了監軍鎮,太陽便已偏西,到了永壽縣不遠,西邊天上,黑成一片,陰雲由地平線上湧起,已是下著零零碎碎的雨點。

據同行的人說,只要一下雨,公路上其滑如漿,就不能走。因為高原上都是黃土,黃土沾了雨水,就很粘的,所以同行人已決定了計劃,就在永壽縣住下。我雖覺得不妥,然而這裡究竟是個縣城,住在縣城裡,那有怕土匪之理,所以心裡頭儘管是忐忑不安,可是我嘴裡,決不問一句話。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永壽縣,民國

一條很平直的路,抵了一座山腳下,遠遠的看到黃土崖上,環抱著半圈子黃土築的城牆。又在一個小山坡上,豎起一座小塔,卻也有些風景。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永壽縣之塔,1934年

及至到了城根下,擁擠著兩行黃土屋子,破牆倒壁,淒涼得不堪。數一數,約莫有十來戶店鋪,可是說是店鋪,也不過是理想之詞,全是黃土壁子中間,有兩片木板門,商品的點綴,有一個黃土灶,有一千黃土櫃檯,陳列著幾方冷鍋塊,有一個敞門裡面,開進去一輛郵車,一輛貨車。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窯洞,民國

一打聽,停車的所在,便是永壽城外的汽車站,而且是旅館,下車去看看,那敞門裡面,倒有兩間漆黑的廂房,全被人佔去。這後面,是個長方院子,三方無牆,是把黃土坡削得陡直的立著,在那土坡中間,開了幾個窯洞子,而且也只剩有一個了。伸頭進去看看,裡面就是一方土炕,此外一無所有。與其說是窯洞,到莫如說是墳窟,土氣息撲鼻。可是我們一行兩車,有十幾個人,當然住不下,便一同進了城。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永壽縣飯店前之食客,1935年

城外是那樣荒涼,預料著城裡是應該熱鬧些的,殊不知大謬不然,只看到那土築的城牆,在幾個高低不齊的土山上,或隱或顯,城裡上上下下的土丘,有的栽著麥,有的長著亂草,幾堵禿牆,在荒丘亂草中間撐著而外,便是斜坡上,幾個窟洞。

僅僅北邊山坡上,有幾幢瓦房,後來一打聽,據說共是八家,其中有三家,還不是民房,一所繫是城隍廟,一所是廢棄了的縣衙門,一所是破廟改的縣立小學。而那五戶人家,還有一連守城兵借住了,簡直可以說是這永壽縣城沒有人家。


80多年前大文豪走遍關中,風月場所裡他卻看到藝術


汽車出永壽城後,1933年

生平所經過的城市,要算這是第一個荒涼之城了。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