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有一種神奇的方言,講的人很多,但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大家知道,我的母語是雷州話,民間又稱為黎話,這是一種神奇的方言。說它神奇,原因有三:一是黎話源自正宗古漢語,跟少數民族黎族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但有些人卻認為它是黎族的語言;二是這種話的叫法有爭議,湛江這邊說是雷州話,但茂名電白、廣西北海、海南北部等地卻稱為黎話,不認可雷州話;三是湛江及周邊位於粵西,離福建比廣州遠得多,偏偏這黎話還是閩南語系的一支。

每每說起我的母語到底叫什麼名字時,爭議就很多,有時朋友之間還會因此發生辯論。我們遂溪這邊及麻章、徐聞民間都說是黎話,然而雷州人似乎並不認可這個稱謂。

其實“雷州話”的定義本無可厚非。這個“雷州”不僅是指現在的縣級市雷州,而是指古時候的雷州府。雷州府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深遠,轄境包括今湛江市區、雷州、遂溪、徐聞等市縣地。而現在的雷州市實為海康縣。所以“雷州話”也就是雷州府所轄地區講的話。

湛江有一種神奇的方言,講的人很多,但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位於湛江雷州的雷州府城門遺蹟

然而,跳出湛江,放眼全國,黎話這個名稱應用範圍更廣。湛江、茂名、陽江、海南、廣西沿海等地的閩南語分支方言,民間都普遍稱之為黎話。

那麼,為什麼這種閩南語方言被稱為“黎話”呢?之前又是叫什麼名字呢?

由於祖宗沒交待,也不知當時的情景,所以原因只能推測。“黎話”的叫法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為人知,但據明朝萬曆年代的《雷州府志》記載,當時雷州話叫做“東話”或“客話”。“東”,指出了東邊的福建為這種語言的來源;“客”,指出了福建人遷移到雷州半島的歷史,都比較好理解。

民國三十五年(1946)《電白新志稿》將電白方言分為海語系、客語系及越語系三類,黎話歸為海語系,不單列;2000年版《電白縣誌》將縣內的方言分為雷話、涯話、白話等11種,其中雷話分為黎話、東話兩種;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舊時正話研究》將電白方言分為閩語、客家話(即涯話)、粵語及正話四大類,其中又將閩語分為黎話、海話兩種。從茂名電白的史料來看,黎話只是一個分支,與現在的大範圍統稱的“黎話”又有不同。

而湛江雷州人普遍對黎話這種稱謂比較排斥,因為在雷州話中“黎”字比較貶義,比如“黎仔”是指以前在鄉下撿破爛為生,不會說雷州話的人,又稱“乞丐公”;比如“魯講話黎黎”, 意思是說“你說的話不標準”。

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講白話或吳川話的人,又偏偏把講雷州話人群稱為“黎佬”、“黎仔”,更難聽一點的叫“黎鬼”。過去,湛江有一些無知的人,還一口咬定我們講的是少數民族的語言。上一輩人因語言產生的隔閡與誤會不少(自覺劃分為“吳川圈”與“雷州圈”),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好多了,相互之間合作、交友、結婚的越來越多。比如我雖然是“黎仔”,但我老婆是吳川妹,相處得都不錯的。

黎話人群是怎樣來的呢?史料記載遷徙的來源有這幾個:一是在宋徽宗年間(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因中原戰亂,加之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漢民從福建的莆田、晉江、閩縣、福州、汀州等地和廣東的東北部地區大量遷入;二是到高、雷、廉、瓊等州縣任職的官員退職後,在此定居的(包括戰亂回不去的);三是明清時期海防駐軍官兵的後裔(如茂名電白的神電衛、湛江通明村的白鴿寨水師等);四是到此經商貿易的商賈人留居的。

在這裡提一下,如湛江通明村號稱“一村四十八個姓”,就是因為村民是來自不同姓氏的水兵後代,所以才擁有如此多的姓。而湛江別的地方,一條村只有少量幾個姓,甚至全村都是一個姓。

湛江有一種神奇的方言,講的人很多,但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湛江通明村年例再現水師風采

關於粵西的這條閩南語分支為何叫做“黎話”,我歸納了民間傳說的三種理由,跟大家探討一下。

一是說“黎話”是“雷州話”的同音,也就是“雷話”。這種說法是可能的,對於雷州半島以外的人來說,“雷州話”這三個字似乎本身沒有意義。但不排除雷州府的人流出,將雷州話帶到外地,所以簡稱為“雷話”。

二是說“黎話”是“來話”的諧音。在廣府語系中,“黎”跟“來”發音類似。高州文化受廣府影響較大,高州府歷史和影響力從整體來看,又比雷州府更加久遠(從冼夫人時代算起),而雷州府大量的外來人口遷入主要是宋明時期。原住的高州府人則將這些外來人口說的話稱為“來話”,即外面來的話,非本土的話。

三是“黎話”與“涯話”對應。大家知道,涯話本是客家話,如果不知道來歷,只聽到人家說話發音“涯涯”音比較多,就拋開客家話的淵源歷史,簡單粗暴地稱人家為“涯話“。那麼“黎話”在某些人耳中,就是“魯魯(你)”音比較多,發音中好像舌頭比較大的樣子,邊音比較多。以訛傳訛,就從“魯話”演變為“黎話”了。

最後說一下“海話”。閩南語系的“海話”主要分佈在茂名市電白區西部的電城鎮、旦場鎮、麻崗鎮、樹仔鎮、嶺門鎮、馬踏鎮和陽江市陽西縣的儒洞鎮、沙扒鎮書村、上洋鎮福湖、下洋,營仔鎮等地區。

這些村鎮的移民同樣是來自福建,為躲元軍追殺和山匪,遷徙路線主要是海上,因此“海話”就很好理解了。而在史料記載中,海話又稱魯話,就如上文所說,黎話中“魯(你)”這個詞用量很大。

茂名電白的海話,跟湛江的雷州話(黎話)、海南省北部地區的海南話相近、在發音上略有不同。黎話與海話,與閩南地區(漳州、廈門、泉州)的閩南話、臺灣地區的臺語甚至潮汕地區的潮汕話同出一脈,都屬於閩南語系的分支。

湛江有一種神奇的方言,講的人很多,但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從海上來的話稱之為“海話”

作為閩南語的分支,在廣東潮州、汕頭則叫潮州話(潮汕話),在海陸豐叫學老話。我以前發佈的黎話視頻中,有不少潮汕朋友說能聽懂一些。

而廉江也有一種“海話”。這種“廉江海話”與電白的“海話”不同,語言專家認為其不屬閩南語系。《石城(廉江)縣誌》又稱之為“海獠話”。它主要分佈於廉江西部沿海車板鎮的名教、陸地、南垌、多浪、車板圩附近以及高橋鎮的德耀、紅寨、營仔鎮的下洋村等。廉江海話的語音比較接近廉江白話的語音,如果講廉江海話的人講書面語言,講廉江白話的人大致能聽懂。與之對應的還有一種話叫做“地獠話”,主要分佈在廉江石城鎮的那良村、吉水鎮的梧村垌、那樓寨等鄉村。

廉江也有少量閩南語系的黎話人群,主要分佈於橫山、河堤、龍灣三個鎮,新民鎮大部份居民講黎話,營仔、新華、良垌、石城鎮的部份居民也講黎話。

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員的流動,雷州話、黎話、海話等閩南語系受外來影響越來越大。由於本身地處不發達地區,又屬廣東,之前被白話衝擊和融入最大,現在普通話的勢頭也很猛。部分黎話已經被外來語同化,使得我們80後90後一代講的黎話越來越不正。

其實,黎話人群一直以來在湛江地區是最多的。且不說雷州府時期基本都講黎話,從廣州灣時期算起,過去在湛江的講黎人群也高達70%以上,但令人可惜的是,現在講黎人數越來越少,日常使用黎話的湛江人群估計不超過40%。

湛江有一種神奇的方言,講的人很多,但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紅色為湛江的雷州話片區

以我為例,我家兄弟幾個都會講黎,但又會講白,也就是大家笑話的“土白話”。我外家是吳川人,由於我工作很忙,孩子就放外家帶,現在講一口白話,我的母語則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飛鳥哥也是講黎的,但老婆是廣西容縣人講白話,兒子也只會白話和普通話。現飛鳥哥兒子在廣州工作,今後也打算在廣州定居,下一代講黎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雖然現在雷州話、黎話、海話的叫法存在著很多爭議,但也許在一百多年後,這種方言將徹底消失,甚至連一本字典都沒能留下。而我們現在這個方言混亂的時代,只能成為一段有趣的歷史,供後人一笑罷了。對於雷州話(黎話)的方言危機,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發表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