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從俺門前過

李增遷

“嘩嘩,嘩嘩”,西北天際,烏雲伴著雷聲滾滾襲來,霎時間,大雨驟然而降。正從田裡返回的村民李子俊急忙將農用三輪車開進了高速橋洞,來此避雨。這是正在興建的(天)津石(家莊)高速公路途經大城縣東窨子頭村的一個普通橋洞,偌大的橋洞足可容下十來輛三輪車。雨在不停地下著,李子俊拿出了一瓶水,望著洞口外的雨景,美滋滋地喝了起來。

李子俊何許人也?他是村子裡的能人、典型的“高富帥”:高高的個頭,魁梧的身材,紅樸樸的臉上總是泛著光亮,憑藉多年的打拼,如今已是“大康之家”了。雖已年近古稀,但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身板硬朗,精神飽滿,絲毫不輸年輕人。李子俊又是村子裡的“活地圖”“百事通”,村情村貌,街頭巷尾的信息都瞭然在胸。街內“四化”(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改水改廁、“煤改汽”、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庭院創建……近些年來,村子裡“脫胎換骨”,村民們過上了城裡人都豔羨不已的好日子。這一系列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一幕幕鮮活的場景,無不令飽諳世事、飽經風霜的李子俊為之動容,為之怦然心動……

去年秋天,李子俊與村子裡的幾名婦女穿上了“黃馬褂”,每天負責街裡村外的環境衛生,為創建美麗鄉村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年輕人一樣,他多年前就用上了微信、支付寶這樣的“先進工具”,而且早已駕輕就熟。不是嗎,村子裡的“豆腐匠”老李頭也用上了微信,在群裡販賣豆腐,一改舊日的走街串巷,滿街吆喝,儼然成了“外賣小哥”;前些年每到月底,開始收電費的時候,電工何師傅總在大喇叭裡廣播通知數日,有時還對個別用戶著急發頓火。如今,人們在手機上就能輕鬆自如地完成繳費,再也不用到村委會跑了,而何師傅廣播催繳電費的聲音也銷聲匿跡了。哦,老黃曆用不得了,這些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早已過上了現代生活。

王小成是李子俊看著長大的後生,令李子俊大惑不解的是這個早已飛出農窩的大學生怎麼又回來了呢?“沒出息嗎?”“連鋤頭都沒拿過,搞農業創業,能行嗎?”不,現實令李子俊刮目相看了:十年前,王小成考取了省裡一所有名的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如今,已成為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佼佼者。這些年,畢業返鄉的王小成憑自己所學,學以致用,在自家的田裡搞起了8畝葡萄園,3畝香椿大棚,同時還兼營1個大棚花卉、綠植。訂單農業吃上了定心丸,加之網絡營銷,訂單應接不暇,源源不斷。如今,“家庭莊園”式的農園做得風生水起,事業蒸蒸日上。是啊,王小成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青春汗水揮灑在田間苗圃裡的可畏後生啊!

李廣發,這位事業有成,在縣城搞農業機械的成功商家在村南建起了農業合作社。是啊,莊稼人歷來粗放型的散打散鬧,無法形成規模,增產增收的瓶頸始終桎梏著人們。如今,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了。屆時,入股的農民及附近村莊的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均可通過“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集約化模式運營,依託網絡營銷全國各地,無疑為村民及周邊農民開闢了一條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綠樹成蔭,鮮花點綴。村裡各主要街道、房前屋後青翠盡染,大、小金葉榆碧翠欲滴,吸人眼球。通往鄉間的路上,塔松成排,槿花怒放。置身於斯,漫步於斯,徜徉於斯,宛若到了旅遊景點一樣,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每當夜幕降臨,66盞太陽能燈華燈初放,照亮街景,照亮村民的夜生活,同時也扮靚美麗鄉村,扮靚美麗農家。

李子俊的侄子李迎秋就是美麗庭院示範戶,所居環境令人羨慕:翠綠的爬山虎,爬滿了南牆,煞是惹人喜愛,院子陽臺前花池內,月季花爭奇鬥豔,院內石榴樹上果實綴滿枝頭。外院碧綠的菜畦內種著應季菜蔬,茄子、豆角、韭菜、茴香、黃瓜……除自給自足外,還不時給縣城裡的親友捎去吃鮮解饞。如今,村子裡每一個轉角就是一處小景,每一戶家庭就是一道風景。村民們陶醉其中,樂享其中,過著愜意舒心的日子。

不知不覺,雨停了,天放晴了。李子俊的思緒回到燦爛的現實中來。不遠處,築路工人們“叮叮噹噹”的施工作業聲又響起來,那裡是正在興建中的高速口。“哦,高速從俺門前過!”從這裡上路,40分鐘可到天津,半小時可達雄安新區,2小時可抵石家莊。這無疑與外面精彩的世界開闢了通道,縮短了時空,沉睡千年的大地甦醒了。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即將插上騰飛的翅膀……

雨後的空氣格外清新,彌望的田野一片翠綠蔥蘢,李子俊從橋洞開出了三輪車,奔上了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希望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