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青山有幸,巍巍大羅山西北麓的低矮山叢中,有一座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 的千年古剎寶嚴寺。(編者注:大學城景觀大道轉盤北側400米斜坡上)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寺院坐東朝西,背依山脈,格局完整,寬敞幽靜,周圍盡是蔥籠茂密的楊梅樹林和高大挺立的桂花樹。夏至楊梅紅,露白桂花香,給寺院增添了時令的色彩與芬芳。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僧寮寂然,黃卷青燈,這是一處極為清淨的修行勝地,千百年來,默默地積澱著、弘揚著深邃的宗教精神和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進士、曾任溫州教授的主伯廠,在《全宋詩》第一卷中留有《寶嚴寺》一詩:

平湖鏡淨中,背貼青峰巒。

去郭二十里,金碧輝波瀾。

是曰寶華境,萬象鬱以盤。

壯哉寧堵坡,一瞰天地寬。

誰懷墮塵鞅,幾欲招飛鸞。

我生眇何能,山水情所安。

扁舟幾來斯,不為開愁端。

意列自行樂,樽酒那追歡。

何時結青蓮,超適心外觀。

塵跡身兩忘,浩然天地間。

寶嚴寺尚存出土的北宋文物"七寶如來石塔”若干部件,可佐證寺院創建之久。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廣東按察使,永強二都英橋人王叔果(1516-1588年),留有為寶嚴寺撰寫的《重建寶嚴寺募緣疏》,《募緣疏》中說到該寺明弘治(1488-1505年)年間曾修建過,後來“棟橈楹傾",王叔果倡導募緣重建。然而,現在明代寺宇建築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大雄寶殿前後中門石柱四根。前大殿中柱刻聯曰:

慧日重光,三界四生蒙照鑑;

慈雲廣飾,千門萬戶沐色羅。


後中門石柱刻聯日:

但存平等心,無處不成極樂;

願仗慈悲力,是人皆見真如。


這兩聯字跡端莊有度,文句禪意充盈,對仗工整,估計會是王叔果親為撰寫的手跡,有待日後考證。

王叔果從永強來往寶嚴寺,常要翻過大羅山峻岙(現為舜岙)嶺,留有一首《度峻岙嶺觀梅有懷同仁》的詩:

海日千林友,山梅萬樹花;

俄驚庾嶺雪,將映赤城霞。

宿雨含香細,微風落素斜;

徘徊不能去,村酒憶同賒。



寶嚴寺明代重建後,經清代至今已過去四、 五百年,期間寺中住過不少名僧大德, 最近寺院後山挖出來好幾塊頗為考究的清代住僧墓碑,詳情有待進一步考查。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1921年,在杭州虎跑毅然出家才三年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因緣來到溫州,並常住寶嚴寺,使這座千年古剎又閃現出新的人文慧光。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寶嚴寺所在的舜岙嶺,舊時雖是龍灣狀元等地步行赴南白象、 帆遊至瑞安的必經古道,但從城裡到此卻十分不便,要坐手劃小船兒沿著溫瑞塘河和三垟水網,慢悠悠地蕩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誰也想不到,近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初葉,寶嚴寺的所在地竟成了北接三垟溼地景區,南臨宏偉大學城校園的銜接點,交通便捷,文氣濃郁。

寶嚴寺背依大羅山森林公園,和香山等景點相互呼應,作為弘一大師的紀念地,必定成為溫州生態園區的重要人文景觀。欽佩大師生而有靈,慧眼識珠選此寶地常住,與寶嚴寺結下了不解之緣,給溫州甌海留下了一筆厚重的精神財富。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溫州弘一大師紀念堂

被人尊為曠世凡夫“一公”的弘一大師,是近代極富傳奇色彩的文化名人和一代高僧,從富家公子,才子到新式藝術家、教育家,到皈依佛門而成中興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經歷非凡,其心路歷程的神秘性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探尋。

弘一大師出家24年中,有12年在溫州,並拜慶福寺住持寂山和尚為依止師,稱永嘉(溫州)為第二故鄉,慶福寺作第二常住。當然,弘一大師在溫期間也常去外地弘律、講習,然而,每當迴歸則以溫州為歸宿。弘一大師在溫州除常住慶福寺外,還住過茶山寶嚴寺、溫州江心寺、瞿溪景德寺、仙岩伏虎庵等,其中以寶嚴寺住的次數最多,時間最長。弘一大師親筆信中稱讚寶嚴寺“風景殊勝”、“山中若蘭”,表示願“久居彼處”,並多次指出“彼處亦慶福寺之屬寺也”。他在寶嚴寺曾寫信囑其弟子音樂家劉質平資助銀元二十元修理寺院,後因當時寶嚴寺住持“謙讓不受”,只得“以其中十金奉呈寺主,佛像裝金之需”, “其餘十金以為朽人請經及其其他之用。” 弘一大師在多封書信中留下的茶山寶嚴寺蹤跡,也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很值得我們紀念與研究。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溫州城區慶福寺全景圖 馮宇

現天津、廈門、泉州、杭州、寧波、嘉興、臺北等地都建有弘一大師紀念館,研究者遍佈海內外,而溫州市卻沒有一處正式紀念地,這就要怪我們這大“第二故鄉”的怠慢了。

然而,民間的懷思與追化總是不息的。茶山王學釗先生在1996年《甌海文史資料》第6輯上發表《弘一大師與寶嚴寺》一文引起了人們對寶嚴寺的首次關注,繼而釋宗聖住持不遺餘力重建殿宇,中興寺院,至今已成規模,並於1997年8月在寺內設立“弘一大師紀念室”。




而後,溫州市、甌海區有關領導與文化界人士紛紛來寺參觀。當時,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盧聲亮先生還送來了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溫州弘一大師紀念堂”匾額。其間,天津電視臺、 溫州電視臺曾來寶嚴寺拍攝專題片;弘一大師孫女李莉娟女士、 弘一大師學生劉質平先生之子劉雪陽及平湖文化局長等人都先後來寺尋訪當年大師遺蹤。

溫州對於弘一大師來說, 有三大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溫州是弘一大師在世時唯一 “第二常住”;二、 溫州是弘一大師佛學著作的完成之地;三、 溫州是弘一大師佛學思想建構的形成之地。弘一大師在溫先後居留12年,給溫州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他是一位值得溫州人民尊敬、 紀念的大師。


弘一法師與千年古剎溫州茶山寶嚴寺



原作:馮宇 攝影/改編:丁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