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多年來,中國人一直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一直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強勢崛起而努力奮鬥。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呢?

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一個“核心精神”,而這個“核心精神”對於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那麼,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麼呢?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其中,就包括:愛國精神、奉獻精神、自強精神、創新精神、團結精神、協同精神。並且,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新時代精神。

那麼,中華民族的這種核心精神,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是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思想不斷演變成的“士風”:安貧樂道,不失節操,天地情懷。也可以分三部分論述, 天,地,人,何為天?何為地?人在天地中是個什麼狀態?

這所涉及的則是中國古時文人的終極價值,這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

那麼,這個“士風”又是怎樣蛻變而成的呢?

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逐漸演化到了理論層面,指引著中國的文化發展,而文化對於一個民族、國家的感染力,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相當於現在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確切的說,“士”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骨髓,為中華精神所演變,值得人們為之探究。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就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從而,影響了中國長達兩千年。

直到清朝滅亡,新中國建立之後,儒家思想才變得不被重視了。自古以來,要成就功名的學子,都要讀“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春秋》與《左傳》,雖然寫的妙筆生花,非常傳神,可是,它們卻是屬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而那個時代卻不是儒家發展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啟蒙史,是百家文化形成的黃金期,也是一個爭奪人才的英雄史。

諸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造就了無數的傳奇英雄,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戰國的國士,也就是“士”的精神。在群雄爭霸的歷程中,士的精神影響著戰爭的成敗,影響著國家的興衰,使得士的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支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才得中華民族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也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持與鼓勵下,不管中華民族經歷了怎樣的風雨煎熬,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磨難,中華民族依然會朝著自己前進的方向奮勇向前,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一種“士”的精神。

那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到底是什麼呢?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義”,又或者是岳飛的“忠”、文天祥的“節”?但是,不管是什麼,它們都會圍繞著一條主線,文以載道,而這個“道”,就是精神的所在。

在中國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作為一國的統治者,皇帝必須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保證這個國家的安定和發展。統治者為了對民眾進行教化,讓民眾信任自己、服從自己,就會拿出像“士為知己者死”與“自古忠孝難兩全”的思想。

可以說,“士為知己者死”,是春秋戰國時期“士風”的一種標誌,像《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關於戰國時期,四大刺客的事蹟,他們就是為了“義”,為了自己的知己,最終,犧牲了自己。但是,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任何敵對的統治者都不想遇到的。

這其中,“義”卻是儒家思想裡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義”不能被統治者所用的時候,於是,就衍生出了“忠”。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從而,統治者就大力推崇“忠”,鼓勵人人都為統治者服務,人人都為國家服務。此時,皇帝就成了每一個人的知己,只要滿足“忠”,哪怕是不義之舉,也沒有那麼重要,但是,這種思想卻完全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無論是趙氏孤兒,還是大刀王五,這種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的,生命力極強的“士風”,雖然,歷經千年卻從未消失殆盡。

除此以外,就是“孝”,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因為,“孝”有利於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孝”也是統治者經常宣傳的思想。但是,在中國的古代,那個皇權高高在上的時代,每個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以至於,“孝”被有心之人利用,作為自己上升的階梯,從而,出現了皇帝聽命於太后的局面。

但是,在利益面前,統治者的“孝”,只是哄騙世人的一種手段。百姓不僅要對父母行孝,還要對當朝的統治者行孝,從此,就有了“自古忠孝難兩全”的說法。然而,在儒家的理論中,卻沒有“忠、孝”之說,就是比較先進的孟子,也沒有關於“忠、孝”的說法。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那麼,如果“忠、孝”之間發生了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

忠孝之間如果發生衝突,在古代社會,肯定要以“忠”為先,其次,才能考慮到“孝”。比如:統治者讓你去打仗,去為國家效力,你不可能說,因為家裡還有年老的父母,這絕對是不行的,這不僅是不忠,還是大罪,是要受到懲罰的。

所以,不管怎樣,你都要服從統治者的安排,完全聽命於他,服務於他,不能有任何的反抗。

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來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其它國家都沒有

士是一種精神,一種獨特的人格,一種讓人無法想象的力量,一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從低級意義上來說,士就是一個社會階層。在春秋奴隸制時代,就有著“士農工商”的排序;從精神層面來說,也著“形、神、志、風”的四大特點,有用之才可稱為“士”。

在這裡,士的形就是劍,劍既是攻擊的武器,又是象徵精神與血性的抽象物體,因此,劍即形。士的神是勇氣與智慧的完美結合,士的故事則將它們完美體現。在戰國時期,士的志就是輔助明君,拯救黎民,出將入相,名垂青史。

在中華大一統的思想形成之前,士的志有著各種各樣的限制和侷限,但是,這卻不難理解。

【《荀子·禮論》、《戰國策·韓策一》、《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