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2008年7月12日,隨著即墨路商圈小商品交易會的開幕,青島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在沉寂了半年多以後,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至此,該市場已有近30年曆史,曾經冷冷清清到只有50多個攤位,曾被譽為“小商品王國”,也曾以國內外少見的巨型地下公共設施--人防地下中心作為其商業街,其發展變遷見證了青島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恰似一部錄製了多年的露天紀錄片,它的聲、光、色已被牢牢地刻錄在世紀青島的光碟上。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1897年,德國強佔青島並迫使清政府同意青島開埠。開埠後的大鮑島,即後來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所在的區域由於陸海交通便捷,商號、店鋪、飯莊、行棧聚集發展,形成了青島最早的商業中心之一。解放後,即墨路的商店曾全部遷出,成為居民街。1978年後,隨著黨的撥亂反正各項政策的逐步落實,大批返青人員面臨就業困難,便有部分人在即墨路及其附近的李村路自發進行交易活動,但當時均被取締。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方針政策後,1980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市區內建立17個農副產品市場,即墨路市場也在其中。即墨路市場最初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市場建立初期,由於部分人思想認識上有偏差,對市場能否發展起來存有疑慮,不少風言風語隨之而來,周圍的居民也存有偏見,新搭起的市場設施夜晚常被人拆除。最初時只有攤位50餘個,很多攤主只是在兩棵樹中間掛一根繩就算是攤位,每天用車把貨推來,晚上再推回去。當時並沒有固定攤位,顧客也不是很多。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為了辦好市場,管理人員積極組織生產經營者入市設攤,自產自銷;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根據有關政策,安排待業青年和社會閒散人員入市擺攤,自謀生路。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市場的發展。

此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小商品需求的不斷加大,即墨路市場佔路逐步擴大到周邊的李村路、濰縣路、易州路、博山路等處,攤位也增加到1100多個,主要經營範圍擴大到舊貨、小百貨、服裝等。

19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基本定型,市場商品主要有小百貨、服裝、工藝品、鞋帽、箱包、縫紉、木器傢俱、修配、舊自行車和小百貨批發十個種類。由於品種繁多、樣式齊全,緩解了群眾購物難、做衣難、修理難等難題,給群眾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逐漸聲名遠播,除了本地的商戶,許多周邊縣市的商戶也慕名而來,市場也越來越壯大。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1984年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已經成為全國聞名遐邇的地方。其服裝市場的經營尤具特色,《青島日報》對此曾進行專題報道。在很長時期內,該市場一直處於青島服裝消費的先導地位,廣州、上海推出的新潮服裝不出三天便可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面市,香港和韓國的流行款式也層出不窮。很多攤主因為眼光獨到,進的貨很受青年人的喜歡,生意越來越紅火,很快就富起來了,青島的第一批“萬元戶”很多就是從這裡誕生的。

1984年,青島電視臺製作的反映該市場的專題片《青島小商品市場》,不僅被中央電視臺作為重點節目播出,而且還發往美國紐約宏聲電視臺、洛杉磯斯揚電視臺、舊金山華聲電視臺、加拿大中文電視臺、溫哥華國泰電視臺等海外華人辦的中文電視機構播放。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改善交易條件,優化市場環境,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建起了一萬多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大型過街棚廈,製作了1000多個售貨臺、架。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1991年,為響應青島市政府“讓青島的夏季亮起來”的號召,市場建起了鑲有彩燈、霓虹燈及石英錶的市場門樓,為島城夜市增添光彩。當時的即墨路市場佔地面積已達1.48萬平方米,上市攤位1300個,已經成為集購物、觀光、採風為一體,以其獨具的特色、獨有的魅力和獨特的風格享譽海內外的全市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1997年,青島市政府號召馬路市場“退路進室”,即墨路市場進入了聊城路47號“901”人防重點工程的配套區域內。作為國內外少見的巨型地下公共設施,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人防地下中心商業街,為青島美麗的山景、海景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壯觀的內容。雖然搬離即墨路,但“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這一響噹噹的招牌被保留了下來。剛搬到聊城路時市場的生意稍微有點冷淡,經過5年的發展,市場日漸繁榮,經營內容有服裝、小百貨、鞋帽、工藝土產品、修配、箱包等八大類,計11000 多個品種,日上市攤位1340個,日均客流量四五萬人,最多可達10萬人左右,年營業額12000萬元。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購物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市場周邊的環境已嚴重製約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鑑於此,有關部門從2008年年初開始著手對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改造。

2008年7月12日,市場重新開業。改造後的市場古香古色,周圍擁擠的街道被寬敞漂亮的廣場所代替。特別是加了一條特色小吃街,給逛街的人提供了方便,即墨路市場儼然成了青島城隍廟。同時,即墨路商圈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中低檔次小商品交易市場,新起的一處室內商城—富地美林商城主要以經營中高檔商品為主。

青島記憶:承載無數青島人記憶的901,那年正青春


近30年來,“買小商品到即墨路”已漸漸成為了青島人約定俗成的廣告語。在青島人的心中,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是一個可以和北京的秀水街、瀋陽的五愛街、武漢的漢正街相提並論的地方。從最初的“擺地攤”到後來的“退路進室”,再到現在的重新改建,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這個青島人創業的樂土和購物的天堂在青島的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建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曾經的近30年曆程也留給了人們太多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