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能夠在10後出生的小夥伴無疑是極為幸福的。

他們在有認知以來就能接觸諸如《大聖歸來》《大魚海棠》乃至今年席捲了整個中國電影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系列佳作,絲毫不會對國產動畫表以看衰,有的也只會是自豪和驕傲。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但是,如果你是一名90或00後,那很不幸,我相信你們的童年都必定經歷過被所謂的山寨且粗製濫造的國產動畫侵蝕和洗腦的過程。

我們在當年經歷的過程中並無一絲的不妥,但當我們成長並回望的時候,內心便會情不自禁地萌生出駭然驚悚之情---不是吧,原來過去我們看的都是這玩意兒!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當然,過去的我們也只是在情感上感慨一下此類國漫的糟糕,但究竟能夠垃圾到何等程度,以及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荒誕的產物呢?其中的機理我們都並無一絲瞭解。

但就在今天,當我到搜索引擎去查詢信息的時候,我卻意外發現瞭如此一則有趣的詞條---

“國產動畫抄襲事件”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而就在這裡面,困擾了無數90和00後小夥伴的“世紀難題”終於能有完滿的解決答案了。

首先,這個詞條在一開始就用十來字精闢的概括了標題定義:指代21世紀以來多起國產動畫抄襲國外動畫的事件。

這裡值得留意的是,詞條還給出了對應的英文譯名“Chinese animation plagiarism incident”,也算是一種面對外國網友的真誠坦露吧。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不僅如此,在簡介欄目裡,我們甚至能夠指名道姓的看到“國漫糟粕”的悉數作品---

07年《大嘴巴嘟嘟》被指控抄襲了《蠟筆小新》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08年

《金甲戰士》《奧特曼》存有多處雷同;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11年的《高鐵俠》簡直就是把《鐵膽火車俠》抄了個精光,不僅人設,劇情,場景,甚至就連桌面上的“飯糰”道具都進行了1比1復刻。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另外,除了“吊打”上述三部國產動畫之外,百科詞條還對“粗製濫造”的兩部代表性國漫進行了一番鞭撻---

“與抄襲相伴的則是顯而易見的粗製濫造,而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喜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沒》”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對於我自己而言,詞條對《喜羊羊》的指責我是沒有多大意見的,即便前段時間因為“播放超過5000集”的原因而一度被推上了微博熱搜,也讓一眾國內動漫迷表以“童年不再有”的感慨,但較真來說,《喜羊羊》的品質著實讓人難堪。

不過《熊出沒》了嘛,事實上最近兩年在春節檔上映的《變形記》和《原始時代》都均憑藉優異品質獲得不菲票房(前者6.05億,後者7.15億)。

所以一定程度來說,《熊出沒》已經走出了被人嫌棄的囹圄,正在迎合蒸蒸日上的日漫崛起時代了。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好了,瞭解了山寨糟粕和粗製濫造的代表之後,我們接著看看最核心的出現原因---

事與願違的“補貼”

自從2004年開始,為了扶持彼時已經落後了許多年的動漫產業,相關部分大概做了如下這幾點功夫:

其一,逐年收緊對海外動畫的引用限制。

從一開始不得在黃金時間播放,到後來的播放時長佔比限制,以及近年來執行的“先審後播”制度,都均能體現對國產動畫的傾斜保護。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其二,相關部門還予以了不同品類的鉅額資金補助。

對一般的地級市電視臺,如果一部二維國產動畫能夠播放的話,那就能夠獲得500/分鐘的補助,三維動畫則能夠獲得1000/分鐘補助,上限設定在100萬元

而對於某些特別扶持的地域,比如廈門,他們對院線動畫的補助更是去到了3000塊/分鐘

不僅如此,如果作品能夠去到央視播放,那補貼將會翻番,而能夠獲得全國性大獎,同樣能夠一次性補貼20萬獎勵。

站在這個背景知識下,我們不妨粗略做個計算:

一般意義來說,動畫片時長大概在25分鐘左右,我們就按20分鐘算吧,那一集下來,大概能夠獲得的補貼就是1萬到2萬左右。

當然,對於某些口口相傳的佳作來說(比如《秦時明月》和《魁拔》),他們的單集製作成本可是達到了50萬左右的,也就是說,上述補貼頂多也就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效用,能否盈利還得看作品上線後的熱度,以及後續的商業延伸。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但同一時間,我們務必清楚的是,對前文看到的那些糟粕作品,因為最懊惱的那筆花費(原創創意)已經存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復刻,所以製作起來需要耗費的資金也會相當稀少---

依據詞條介紹,成本在1萬塊錢就能夠成片的作品大有存在。

我不只知道詞條指代的究竟是哪部,但我想那部被無數動漫迷吐槽了N年之久,並號稱花費了2100萬製作成本的《雷鋒的故事》就一定逃不掉“騙取補貼”的嫌疑了。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另外值得一提,這則詞條還提到了如下關鍵知識點:

1.製作成本單價,隨著作品集數增長,將會變得越來越低廉。

2.若動畫時間足夠長,能夠參與投放的電臺等級高一點,那排除市場因素的干擾(甭管收視如何),相關製作人也能夠發一筆不小橫財。

這個知識點無疑給我們解釋了為何當年國產動畫基本都會以幾百集為單位,甚至某些還能夠產出至數千集的原因所在。

原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製作成本降低,從而儘可能多在補貼獲利而為之呢。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當然,如果你們存有些許的經濟學知識,那一定知道上述所謂的“收益”,其實就是經濟學理論中的“租”(白拿的收益)。而面對這樣一塊香餑餑,唯利是圖的商人便會湧現,他們會想方設法進行“投放渠道”的競爭。

在百科詞條當中,我們便看到了如下這樣的描述:

“這個機制誘使電視臺和動漫企業分食‘唐僧肉’的同謀情況出現,而到了後來動漫公司老闆白送片子給電視臺也沒人要,反而要額外收費,乃至要讓出部分利益給相關負責人”。

可以看到,一個初心在於對落後國產動畫產業進行扶持的措施,在過去卻導致了一大批粗製濫造,純粹為騙補貼的動漫公司出現,而且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去對投放渠道進行把控,那你們說,在那個時代,即便真正鍾愛真有匠心的動漫人,又有什麼機會大展拳腳呢?

無疑,這便是對

“事與願違”四個字最為淋漓盡致的詮釋了。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怎麼辦?如果整個國產動畫的市場生態都如此糟糕,那是否代表我們已無任何希望了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畢竟回望過去幾年,我們已經逐漸看到“國漫崛起”的希望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即便渺小如個人製作者也可以得到相當充分的作品展示機會。

製作出《哪吒》的餃子導演,便是依仗在08年的時候於網絡發佈《打,打個大西瓜》而成名的。而不思凡在創作《大護法》之前也樂此不疲於網絡FLASH動畫領域深耕出了《黑鳥》《小米的森林》《白鳥谷》等等知名作品。

而《羅小黑戰記》的木頭,《昨日青空》的口袋巧克力,《大魚海棠》的梁旋和張春等等大牛創作者都是憑藉“網絡試水樣片”的方式得到後續電影創作的資金。

為何過去20年,國產動畫會出現海量“山寨”和“粗製濫造”作品?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今的國產動畫已經從本源上排除了一切“糟粕”干擾,而我們也正在迎來一個以“ 內容質量定高下”的美好時代。

所以我會在開頭說到:10後小孩是幸福的,我們這些90和00後曾經經歷的黑暗過去,已經不復歸來了。

好了,如果俗話說得一點不假:“只有銘記歷史的民族,才能完成崛起的宏願”,那希望鍾愛二次元的你們千萬別忘記過去20年國產動畫所經歷的這段“屈辱史”了。

今天內容就到這裡,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們的看法。

請收藏和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