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用傳統的方法飼養繁殖母牛,常因管理不善、技術不到位或使役不當導致母牛發生流產,甚至出現空懷,產仔率較低,嚴重影響繁殖生產力,經濟效益較低。因此,必須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提高母牛繁殖能力是發展肉牛生產、提高養牛業經濟效益的關鍵。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一、母牛繁殖力的影響因素

(一)能量

能量水平過高或長期不足都會直接影響母牛的繁殖力。飼料能量水平過高,則體內脂肪沉積過多,使母牛過肥,一方面生殖器官被脂肪浸潤,造成受胎率下降及妊娠母牛難產,另一方面使乳腺內沉積脂肪,造成泌乳機能降低。能量水平長期不足,會使青年母牛的性成熟和初配年齡延遲,縮短母牛的有效生殖時間,成年母牛則會導致發情徵狀不明顯或只排卵不發情,產後發情日期推遲。對於已經妊娠的母牛,能量不足則會造成流產、死胎、分娩無力或生出弱犢。對於哺乳母牛,能量不足時動用更多的體儲脂肪用於產奶的能量需要,結果導致機體逐漸消瘦,延長產後第一次排卵時間間隔,從而降低繁殖力。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二)蛋白質

蛋白質不僅是牛體組織、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是促進母牛受孕和胎兒正常生長髮育的重要物質。日糧中缺乏蛋白質,不但影響母牛的正常發情、受胎和妊娠,造成不孕或胎兒發育受阻,並使日糧適口性和消化率下降,而使母牛獲得的營養物質減少,直接或間接影響母牛健康和繁殖力。過去認為飼料粗蛋白含量越高,對所有牛越有利。但是,隨著反映母牛體內氨基酸的平衡狀況及蛋白質代謝狀況的血漿尿素氮(PUN)理論的確立,明確了過多的蛋白質供應卻傷害母牛的子宮環境。那是因為將高濃度蛋白質飼料餵給母牛以後,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飼料在瘤胃內產生大量的氨,氨通過瘤胃壁或其後消化器官被擴散、吸收而到達肝臟,在肝臟內通過各種代謝過程最終轉化成尿素,但是不被轉化成尿素的氨,直接擴散到子宮,而增加子宮分泌物中氮素的含量,延長了子宮的自淨時間,從而延長產後第一次的排卵時間,降低受胎率。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三)維生素和礦物質

1.維生素A

維生素A是繁殖母牛正常繁殖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而且是容易引起缺乏的營養。如果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缺乏,則會降低受胎率。尤其是增加妊娠末期發生流產、胎衣不下、死產、弱犢的概率。飼料裡添加維生素A(或胡蘿蔔素),可以提高受胎率,並且能縮短分娩後的空懷時間,減少輸精次數。

2.維生素E和硒

維生素E和硒可以影響著黃體退化因子的合成,如缺乏維生素E和硒時,母牛不規則發情或根本不發情,子宮炎及卵巢囊腫概率升高,受胎率低,受胎的也不能正常發育,造成流產或死胎,增加胎衣不下的發生率,存活的犢牛體質也不健康。

3.維生素D、鈣及磷

維生素D是可以通過陽光照射皮膚而合成。在舍飼條件下,懷孕母牛可能得不到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影響胎兒的骨骼生長髮育,引發產弱犢。妊娠母牛缺鈣時常導致胎兒發育受阻甚至死胎,並引起產後癱瘓,推遲分娩後子宮的恢復時間,增加難產和胎衣不下的概率。鈣過多供應時,產生反作用而抑制腸道內的磷、錳、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影響繁殖。磷主要與食慾有關,缺磷時食慾下降,降低飼料的攝取量而出現體重減輕等現象,並且出現受胎率下降及非正常發情、不發情、卵巢囊腫概率增加等發情異常現象。

4.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

維生素C能在牛的體內合成而不需要另外添加,但有習慣性流產的母牛補充維生素C,則起到60%左右的療效。B族維生素在代謝過程中能起到補助因子的作用,是胎兒的生長所需物質。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二、空懷母牛的飼養

空懷母牛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充分利用青粗飼料,保證母牛有中上等膘,能夠正常發情,配種受胎,提高牛群的受配率和受胎率。過瘦、過肥、運動不足、使役過重及生殖系統發育異常,都會影響母牛的發情、受胎。在飼料條件較好的地區,倘若餵給過多的精料而且運動不足,易使母牛過肥,造成母牛發情異常,影響繁殖。在肉用母牛的飼養管理中,這是最常出現,也是必須加以注意的問題。但是在飼料缺乏、母牛瘦弱的情況下,也會造成母牛不發情而影響繁殖,這種情況是目前經濟水平較低的農村最易出現的問題。因此過肥的母牛加強運動和使役,瘦弱母牛在配種前1~2個月加強飼養,適當補飼精料,能夠促使發情、配種受胎。母牛發情應及時予以配種,防止漏配和失配。對初配母牛,應加強管理,防止早配。經產母牛產後三週要注意其發情表現,對發情不正常或不發情者,要及時採取措施。一般母牛產後1~3個情期,發情排卵會比較正常,配種容易受胎。隨著產後天數的增加,犢牛體重增大,消耗增多,如果不能及時補飼,往往母牛膘情下降,發情排卵受到影響。因此產後多次錯過發情期,則情期受胎率越來越低。如果出現此種情況,應加強母牛和犢牛的補飼,應用促性腺激素加以調整,促使其發情。並進行直腸檢查,掌握排卵時間,適時輸精。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三、妊娠期飼養管理

母牛的妊娠期是指從最後一次配種到胎兒出生日為止的天數。肉用牛的妊娠期一般為270~290天,平均為280天。一般分為妊娠前期、妊娠中期、妊娠後期和圍產前期4個時期。

(一)妊娠前期的飼養管理

妊娠前期是指妊娠後的1周齡~13周齡(1~91天)的階段。這一階段,通過輸精配種,精子和卵子結合發育成胚胎。此期的胚胎髮育較慢,母牛的胸圍沒有明顯的變化。初孕青年母牛身體開始發胖,後部骨骼開始變寬,營養向胎兒和身體兩個方面供給。需料味的精飼料組成:玉米麵70%,豆粕13%,麥麩15%,鹽1%,礦物質添加劑1%。每頭日喂1200~1300g,每天飼餵3次。每天補飼青貯玉米3~4kg或塊根飼料2~4kg,要定時、定量,避免浪費。補飼時採取先精後粗的次序進行。禁止飼餵發黴變質和冰凍的飼料,保證充足的飲水,每天飲水3次,冬季要飲溫水。牛舍要保持清潔乾燥,每天打掃衛生2~3次。床位鋪墊草,並且每天更換1次,每天刷拭牛體1~2次。60天或90天時,應做一次妊娠檢查。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二)妊娠中期飼養管理

妊娠中期是指妊娠14周齡~26周齡(92~182天)的階段。這一階段,胎兒發育加快,母牛胸圍逐漸加粗。營養除了維持母牛身體需要外,全部供給胎兒。此階段應提高營養水平,滿足胎兒的營養需要,為培育出優良健壯的犢牛提供物質基礎。需飼餵的精飼料組成:玉米麵68%,豆粕15%,麥麩15%,鹽1%,礦物質添加劑1%。每頭日喂1400~1500g,每天飼餵3次。冬季補飼青貯玉米等多汁飼料,供給充足的飲水。

每天刷拭牛體的同時注意觀察母牛有無異常變化。所用料桶和水桶每次用後要刷洗乾淨,晾乾。飲水槽要定期刷洗,保持飲水清潔衛生。牛舍要保持清潔乾燥,通風良好,冬季注意保溫。飼養管理重點是保胎,不要飼餵冰凍的飼料,冬季不飲用太涼的水;不刺激孕牛做劇烈或突然的活動;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進行短暫的休息。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三)妊娠後期的飼養管理

妊娠後期是指妊娠27周齡~38周齡(183~265天)的階段。這一階段是胎兒發育的高峰,母牛的胸圍粗大。胎兒吸收的營養佔日糧營養水平的70%~80%。當日糧營養水平偏低,胎兒則從母體中吸收,長期這樣飼養,母牛會因此患產後癱瘓。而高營養水平飼養,母牛則會因肥胖出現難產。精飼料組成:玉米麵67%,豆粕15%,麥麩16%,鹽1%,礦物質添加劑1%。每頭日喂量1500~1700g;37周齡結束至38周齡開始,每頭日喂量1200~1500g。每天飼餵3次,保證充足飲水。35周齡以後,由於母牛身體笨重,行走緩慢,嚴禁突然驅趕和鞭打孕牛,以防流產和早產。孕牛起臥時,讓其自行起臥,禁止驅趕。母牛對粗飼料採食相對降低,補飼的粗飼料應選擇優質、消化率高的飼料。按時供給飲水。38周齡時,飼餵的多汁飼料要減量。每天注意觀察孕牛狀況,發現異常,立即請獸醫診治。每天刷拭牛體,清掃牛舍衛生。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四)圍產期飼養管理

圍產期是指分娩前後各15天這段時間,過去常把分娩後15天內叫泌乳初期或產後恢復期。加強圍產期的飼養管理,對增進臨產前的母牛、分娩後的母牛及新生犢牛健康極為重要,因為處於圍產期的母牛由於內分泌系統、瘤胃微生物、胃黏膜的變化,比泌乳期的母牛發病率與死亡率都高。發生在圍產期的常發病主要有:難產、產後癱瘓、胎衣不下、子宮炎等。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應以保健、恢復母牛健康為中心,不要急於採取催奶措施。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1.圍產前期

對臨產母牛應準備產房和產欄,要求產房寬敞、清潔、保暖、安靜,並預先用10%石灰水粉刷消毒,幹後在地面鋪以清潔、乾燥、日光曬過的柔軟墊草。產房內要建立產欄,1牛1欄,母牛應在臨產前1~2周進入產房,單欄飼餵並可讓牛自由運動,餵給易消化的飼草,如優質青乾草、苜蓿乾草,精料喂量可適當增加,但不宜過多,日採食量佔體重的2%~2.5%,每千克幹物質含產奶淨能6.29MJ,粗蛋白質由13%提高到15%,粗纖維不少於20%,在乳熱症多發牛群,產前兩週改喂低鈣日糧(鈣、磷每日喂量分別為50g和30g),對預防酮病、乳熱症有良好效果。此外,食鹽喂量也應適當降低,產前4~7天,如乳房過度脹大,可減少或停喂精料和多汁飼料,產前2~3天,為防止便秘,可適當增加麩皮含量,在胎衣不下較多的牛群,產前20天可注射硒—維生素E製劑,有良好預防效果。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2.接產

產房要保持安靜,接產前對母牛尾部及後軀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母牛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在人的監護下應儘可能使其自然分娩,但護理人員在接產前應做好準備,提供必要的助產設備,並注意觀察分娩過程是否正常,如需助產應按產科要求進行檢查和操作,儘量避免人為產道操作和感染。母牛產後及時飲溫麩皮粥及鹽水,在產後及時觀察母牛產道有無損傷和出血,12h內觀察胎衣脫落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請獸醫處理。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3.圍產後期(產後復原期)

產後母牛開始泌乳,各器官功能變化十分劇烈,所以產後頭幾天應加強護理,以防止產後疾病發生。乳房應保持清潔,嚴禁過早催乳,如乳房水腫嚴重,每次擠奶時應熱敷和按摩5~10min,並減少飲水量,為照顧母牛產後消化功能較弱的特點,在產後3天內日糧應以優質乾草為主,補以少量玉米麵和麩皮粥(1~2kg),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一般產後4~5天即可逐漸增加精料、多汁料及青貯飼料,精料增量每天以0.5~1kg為限,至產後7天,如乳房腫脹消失,日糧即可按標準飼養。日干物質採食量佔母牛體重2%~2.5%,每千克幹物質含產奶淨能6.29MJ,粗蛋白質15%,粗纖維17%,產後1周內供飲充足溫水(37℃~38℃),不喂冷水,以免引起腸炎等病症。產犢最初幾天,母牛乳房內血液循環及乳腺泡活動的控制與調節均未正常,擠奶不得擠淨,以免乳房內壓降低,微血管滲出加劇,引發產後癱瘓,一般產後1h內,擠第1次奶,首次要少擠,第2天擠1/3,第3天擠1/2,第4天擠淨。

在正常情況下,產後7天常乳分泌量大量增加,營養需要明顯增加,日糧營養以乾草為主,逐漸增加青貯飼料,至產後15天青貯飼料可增加到每天每頭15kg以上,乾草3~4kg,塊根、糟渣類飼料5~7 kg,為避免失重過大,精料喂量可逐漸增加,但喂量不得超過日糧幹物質的48%,以免引發酸中毒,皺胃移位等疾患。與此同時,日糧中鈣、磷不能缺,否則不僅產奶量下降,還會引發軟骨症、肢蹄病等,鈣磷不足可補喂礦物質添加劑,每頭每天鈣不低於100g,磷不低於70g。

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竟然如此重要。

四、哺乳期飼養管理

母牛產犢後的10天內,尚處於身體恢復階段,要限制精飼料及根莖類飼料的喂量。此期對於產犢後體況過肥或過瘦的母牛必須進行適度飼養,對體弱母牛,產後3天內只喂優質乾草,4天后可餵給適量的精飼料和多汁飼料,並根據乳房及消化系統的恢復狀況,逐漸增加給料量,但每天增加精料量不得超過1kg,當乳房水腫完全消失時,飼料可增至正常,若母牛產後乳房沒有水腫,體質健康,糞便正常,在產犢後的第1天就可飼餵多汁料和精料,到6~7天即可增至正常喂量。頭胎母牛產後飼養不當易出現酮病,表現為食慾不佳、產奶量下降和出現神經症狀,其原因是飼料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精料喂量不足,而蛋白質給量過高所致,實踐中應給予高度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