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應把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並交付50億法郎的賠款,在賠款沒有付清之前,普魯士的軍隊不會從法國撤軍。且法國必須擔負德國佔領軍一切的日常開銷以及普法戰爭的費用。

雖然訂立了如此苛刻的條約,但俾斯麥仍然無法控制法國未來的發展,《法蘭克福條約》既沒有限制法國的軍事力量,也沒有約束他的外交政策,法國仍然是一個歐洲大國,如果他想要復仇的話,那麼他的復仇之路幾乎是暢通無阻的。

一心復仇的法國

戰後的兩三年間,法國國內經濟得到復興,開始推行普遍兵役制,並改組了軍隊,民族復仇的思想在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表現的十分強烈(這是政客和商人們鼓動的結果)。1873年法國提前付清所有對德賠款,同時加緊擴軍,對德國可以說是造成了直接威脅。剛剛統一的德國為避免再次爆發衝突,只能將所有軍隊於同年九月撤離法國。

1873年5月,法國主張進行復仇戰爭的保皇黨執政。他們授意法國各地的天主教教會以德國迫害天主教教徒為藉口,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所有天主教徒都回歸法國進行祈禱,接著巴黎大主教也發佈了類似的號召。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當時的德國剛剛完成統一,長期分裂所遺留下來的大量問題需要解決,薩克森和東普魯士都有嚴重的離心傾向而且國內又有一波接一波工人運動需要鎮壓。德國能夠在普法戰爭中獲勝很大程度上是法國當時對形勢作出了錯誤的估計,並且沒有料到俄國和英國竟然不予干預。

從國家實力上來說,法國的體量仍然十分龐大,再次對法國進行戰爭對於當時的普魯士完全屬於自殺行為,且英國和俄國也絕不會像之前一樣袖手旁觀。不過法國的一系列挑釁舉動刺激到了俾斯麥脆弱的神經,他企圖先發制人——以戰爭恐嚇政策來威懾住法國,使其放棄任何復仇的打算。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在對法問題上,德國有著她自己的優勢,三皇同盟雖然脆弱但仍然讓法國在歐洲大陸陷於孤立。英國當時正忙於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根本不想摻和歐洲這趟渾水。可是三皇同盟不能保證俄奧兩國支持德國又一次向法國開戰。

無論俄國、奧匈帝國和英國怎樣對德國示好,他們本質上都不希望也絕對不允許德國進行進一步的擴張。當然,當時的德國也沒有力量再次進行王朝式的擴張戰爭。

危機開始

1875年初法國議會決定從德國採購1萬匹戰馬。同年3月,法國議會又通過了擴軍法案,把團一級的編制由三個營擴充到四個營。老謀深算的俾斯麥抓住這些事情開始大做文章,立即公佈德國將禁止向任何國家出售馬匹的命令。

並授意國內各個報刊對法國的擴軍案予以抨擊,4月8日柏林《郵報》登載了一篇題為《戰爭在望》的社論,指責法國“在國際天主教陰謀活動”的支持之下,準備進行復仇戰爭。俾斯麥甚至還宣稱要發動一場“預防性的戰爭”。

德國參謀總長毛奇表示:“如果法國不限制自己的軍備,那麼戰爭將是不可避免的。”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於是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動員,動員的目的在於恐嚇法國,而不是發動戰爭。俾斯麥試圖利用恐嚇的手段來壓制法國, 讓她屈服於德國的意志。他深知如果再次和法國開戰,德國不可能獲勝。

所以德國方面也一直沒有斷絕與法國接觸,但無論怎樣的談判和說明都無法消除法國強烈的復仇心態,法國拒絕停止擴軍,更拒絕與德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正式談判。這給當時的歐洲卻造成了非常緊張的局勢。

名存實亡的三皇同盟

當時的法國外長德卡斯利用當時其他國家擔心德國擴張的心理狀態,大膽的與俾斯麥進行了鬥爭,他利用一切可以證明德國要侵略法國的消息,裝作法國大難臨頭,將又一次受到德國的欺辱。他積極地向其他國家尋求保護,德卡斯通過收買英國記者布洛斯令其在《泰晤士報》披露德國正在進行戰備的消息,以爭取英國輿論的支持。

1875年4月12日,剛返回聖彼得堡的法國大使洛夫洛在求見俄國外交大臣時,時任沙俄外交大臣的格爾查科夫當即向他保證:“俄國將竭盡全力來遏制柏林的急躁情緒,並使和平與溫和的想法得以在那裡站到上風。”4月15日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接見德卡斯時也重申:“如果德國發動了戰爭,那麼他就必須得負起全部責任來。”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4月21日,剛從俄國返回柏林的拉多維茨大使在英國使館舉行的宴會上無意中談到一些德國政黨領袖的看法時說:“從政治哲學甚至基督教方面來說,一次預防性的戰爭是正義的,如果法國將復仇作為其政策的固定目標,德國與其坐等侵略不如把進攻的機會留給自己。”這一無心之言又給了德卡斯提供了新的把柄,他把這次談話詳細記錄並製成了副本,並立刻將其送交給法國駐英俄等國的大使,要他們提醒所在國政府注意德國的這種戰略思想。

極力把法德兩國爭端誇張的說成具有歐洲國際性質的爭端,甚至很可能引發大戰。這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德卡斯的這一招收到了效果,英國在沙皇俄國之後明確表態會對德國的“侵略”意圖加以遏制。

被擺了一道的俾斯麥

英國素來力求維持歐洲均勢,她很快的照會歐洲各國,雖然當時英國深陷殖民地糾紛之中,但後院起火不得不管,英國強烈要求歐洲所有除德國外的國家採取一致立場,用外交手段來控制德法危機,絕對不能讓戰爭爆發。

英國駐德大使奉首相之命,勸告德國消除對法國所謂復仇戰爭的所有“誤解”。作為三皇同盟成員的奧匈帝國態度曖昧,她不敢得罪德國,害怕引火燒身,沒有公開響應英國的建議。不過奧匈帝國也不希望德國過於強大,她秘密的向俄國表示,奧匈帝國和俄國同樣有維持和平的強烈願望。

在這個問題上,奧匈帝國的態度十分狡猾,她既想借德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主要是穩定巴爾幹)。又不願德國制服法國的企圖得逞。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三皇同盟的另一個成員——俄國的態度就表現得十分強硬了,首先沙皇俄國認定戰爭一觸即發(這是個錯誤的外交判斷)。並且決心要阻止德國的侵略行為,5月10日,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協同首相來到柏林。

俄國首相哥爾查科夫幾乎是以整個歐洲代表的資格痛罵俾斯麥,直接向俾斯麥表示:“偉大的沙皇無法容忍,德法之間再爆發新的戰爭。”說白了,如果德國敢動法國那麼沙俄必然出兵。俾斯麥這次被嚇得不輕,假裝驚訝並矢口否認德國有進攻法國的任何意圖,他把一切都歸咎於謠言。

當俄國皇帝離開柏林後,哥爾查科夫向俄國所有的駐外使節發送電文,電文中明確表示德國有進攻法國的意圖。並勒令所有俄國使節做好戰爭準備。俾斯麥對此深表不滿,他挖苦哥爾查科夫是想博得“法國救星”的美名——哥爾查科夫這種做法,是在背後狠狠地踢了他一腳。

不過從德法危機的整個過程上來看,俾斯麥確實是失敗的,他沒能認識到法國的所有舉動都是虛張聲勢——雖然他自己也是虛張聲勢。俾斯麥苦心經營的“對法封鎖”體系在這次危機中出現了不可修復的裂痕,更可怕的是他把英國捲了進來,而且英國這次態度還很明確——反對德國進一步擴張,堅決支持法國。這是俾斯麥所始料未及的。

法國的外交勝利

嚴格上來說,德法危機可以說是法國一手挑起的。當時無論法德都無力和對方進行戰爭。但三皇同盟畢竟已經簽訂,英國態度不明。法國的的確確陷入了孤立境地,而且戰爭雖然在短時間內不會爆發,但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

挑起德法危機的目的對於法國來說是十分單純的——她希望藉此來測試三皇同盟是否穩固。並利用危機為藉口來尋找潛在的同盟者,畢竟德國那邊已經聯合了一大票國家把法國給圍上了,外交上的孤立需要一個緊急事件來製造突破口。

一戰起源系列之二:德法危機,俾斯麥被擺了一道,法國獲外交勝利

1875年德法危機最終以法國在外交上取得一定的勝利而告終,歐洲各個強國聯合起來保護法國。使俾斯麥蒙受羞辱。同時,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危機,這次危機從內部瓦解了三皇同盟。法國藉此同俄國拉近了關係也摸清了英國的底線。

結語

雖然俄法英三國在德法危機中的協作最終也慢慢深化為了三國同盟。不過對於當時的英俄等國來說,他們只希望維持歐洲的和平——而且是建立在《法蘭克福條約》基礎上的和平。

沒有人打算扭轉法國戰敗的局面。他們不希望法國重新崛起,更不希望德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新的霸主。英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等一系列歐洲國家所要保持的僅僅只是一種均勢平衡,他們極力反對德國再次進攻法國,同樣也反對法國向德國復仇。

參考文獻: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與俾斯麥外交戰略的改變》

《再看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真實性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