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中國和美國分別有多少企業上榜?平均營收利潤差距大嗎?

一生一世我愛你誓愛生世


我來說說吧

根據2019年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國上榜企業129家,首次登頂,即便不算上臺灣地區,中國企業也達到119家,與美國旗鼓相當(121家)。這是個歷史性突破。

根據排行榜顯示,中國企業與世界500強相比,盈利指標比較低。世界500強的平均利潤為43億美元,而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是35億美元,如果與美國企業相比,則存在的差距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2019年入榜的中國企業(不計臺灣地區企業)119家,平均銷售收入665億美元,平均淨資產354億美元,平均利潤35億美元。美國121家企業平均銷售收入783億美元,平均利潤60.3億美元。

根據這三個數據計算,上榜中國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3%,低於美國企業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是9.9%,低於美國企業的15%,也低於全球平均的12.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公司在銷售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兩個指標上已經扭轉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與世界500強橫向比較,2018年,中國上榜企業平均銷售收入與淨資產兩項指標也與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值基本持平。

與傳統經濟大國的上榜企業相比,上榜中國企業在銷售規模和資產規模已經不輸日本、英國、法國與德國企業。

中國上榜公司的近半數利潤來自銀行。除去11家銀行的利潤,其他108家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有19.2億美元。如果不計算銀行的利潤,美國其他113家企業平均利潤有52.8億美元。

雖然目前中國企業的財務指標還沒美國企業好,但也要看到中國企業正處於工業化擴張期,美國企業已經到後工業化階段,相信過段時間能看到中國企業在質量上取勝!





星耀城市榜


財富中文網在7月22日全球同步發佈了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

從榜單來看,今年中國一共有129家公司上榜,美國有121家公司上榜,中國上榜世界500強的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其中,中國大陸及香港共有119家公司上榜。在2018年的榜單中,中國公司有120家上榜,美國有126家上榜,已經非常接近。終於在今年實現了數量上的超越。

那麼營收和利潤方面的對比情況如何?

先看收入情況,2019年上榜世界500強的公司,不算臺灣地區的話,119家,平均銷售收入為665億美元,平均利潤為35億美元。根據這個數據來算,中國上榜公司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3%,而美國上榜公司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7.7%,全球公司平均水平為6.6%,可以看到中國上榜公司的平均銷售收益率與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

而再細看的話,中國上榜公司中,銀行有11家,這11家銀行的利潤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銀行業公司賺取的利潤,佔全部中國上榜公司利潤的47.5%。如果剔除銀行,則其他108家上榜公司的平均利潤為19.2億美元。而美國上榜公司剔除8家銀行後,其他113家公司平均利潤為52.8億美元。為中國的3倍。

另外,所有上榜的房地產行業公司全部來自中國,2019年財富500強榜單上有5家房地產公司,而且每家公司的排名都比去年有大幅提升。恆大集團從230位提升到138位,碧桂園從353位提升到177位,綠地集團從252位提升到202位,保利集團從312位提升到242位,萬科集團從332位提升到254位。

這也反應了一個情況:

雖然中國公司今年在世界500強上榜公司數量上超過了美國,但在盈利能力上沿有差距。中國公司主要利潤來自於銀行,而上榜公司依中在銀行、地產以及傳統制造業,而美國公司排名靠前的很多都是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巨頭因強大的技術領先優勢,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利潤。


財經宋建文


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利潤差距很大。

根據財富中文網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達到了129家,位居世界第一; 美國上榜企業數量達到了121家,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上榜企業數量為52家,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世界500強企業

此次中國上榜企業中,北京上榜56家企業,廣東上榜13家企業,臺灣上榜10家企業,上海和香港各上榜7家企業,以及其他省份上榜企業。


從各省市來看,北京以4.75萬億美元的總營收位居全國第一,淨利潤高達2421億美元,依然位居榜首。北京的世界500強多數都是大型國企及央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等等,當然還有小米、京東這樣的民營企業。

中石化以4146億美元的營收位居世界500強第二名,中石油以3929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四位,國家電網以3870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五位,以上三家企業位居中國企業500強前三名。

從民營企業來說,華為以1090億美元的營收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一名,位居世界500強第61名。

美國世界500強企業

此次,美國有121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位居全球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全球商業零售巨頭——沃爾瑪,以5144億美元的營收位居世界500強第一名; 排名第二的是埃克森美孚,以2902億美元的營收位居世界第8位; 排名第三的是蘋果公司,以2655億美元的營收位居世界第11位。

同時,蘋果公司也是美國最賺錢的企業,數據顯示,蘋果公司淨利潤達到了595.3億美元,僅次於沙特阿美,是全球第二賺錢的企業。更厲害的是,蘋果的淨利潤竟然超過了中國工商銀行(450億美元),如果把蘋果公司放在中國,那就是比銀行還賺錢的企業。

中國、美國世界500強平均利潤差距

數據顯示,中國內地上榜的119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營收為665億美元,平均利潤為35億美元,而世界500強平均利潤為40億美元,所以儘管我國上榜企業數量達到了第一,但是利潤比較低。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拋開中國上榜的銀行的利潤,那麼中國上榜企業的利潤只有19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此次上榜的11家銀行的淨利潤佔了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的一半。

中國此次上榜11家銀行,利潤總額為2000億美元,佔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的50%; 而美國上榜銀行達到8家,利潤總額接近1400億美元,佔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的18%。也就是說,除去銀行貢獻的利潤,中國上榜企業的利潤只有19億美元,而美國上榜企業利潤為53億美元,是我國的2.7倍,這就是最大的差距。


至味財經


一、世界500強,目前中國與美國還是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

2018年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總量非常接近美國,中國總共有120家,美國有126家,差距只有6家。

中國120家上榜企業中,主要是大陸以及港澳地區,佔比為111家,還有臺灣省的9家。

在1989年,中國企業第一次登上世界500強排行榜時,僅有中國銀行一家企業上榜。到了1995年也還只有中國銀行、中化集團及中糧集團三家企業上榜。但到了2018年,中國以120家上榜企業,屈居第二,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的兩倍多,日本有52家上榜。

二、從平均營收和利潤差距,中美差距還是蠻大的。

中國上榜的120家企業平均營收為596.86億美元,平均利潤為31億美元;美國上榜的126家企業平均營收為704.89億美元,平均利潤為52億美元。

而且,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中國10家銀行,總利潤就達到1790億美元,占上榜企業的總利潤達到50.7%,平均是179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上榜企業的利潤,超過一半來自十家銀行。

而以蘋果、亞馬遜、微軟為首的美國18家入榜IT企業,平均銷售收入達到841億美元,平均利潤達到128億美元,不僅有核心技術和產品,而且具備吸納、整合全球最優資源和引領全球價值鏈的管理能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使這些企業佔據全球價值鏈的上游。

三、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決定兩個國家500強企業差異。

總的來說,這與兩個國家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有極大關係。美國已經進入科技驅動的新經濟時代,中國經濟處於後工業化與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推進的時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更快,但底蘊略顯成色不足。

美國經濟增速不快,但底蘊雄厚。最多需要幾年,中國在世界500強上的數量就可能超過美國,但在科技實力上,還是要遜色於美國。

四、中國未來值得期待。

但有一點值得驕傲的是,在2018年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有18家TMT企業,僅次於美國的25家,這個數量是值得驕傲的。因為中國在TMT行業正在迎頭趕上,這代表著中國的科技實力,日漸強盛。雖然目前要遜色與美國,但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將為中國未來科技創新帶來巨大的動力,這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對比的。

中國在世界500強榜單上,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到強,需要一個過程。


洋仔談商業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上榜數量再度增長至110家,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並將擁有52家上榜企業的第三名日本,遠遠甩在了身後。如果拉長時間軸線,可以顯著看到的是,大約從2008年起,中國進入了世界500強追趕的狂飆突進階段,2011年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越了日本,並且差距在逐漸拉大,現在的中國,更多在向美國看齊。

剖析這個巨大成就背後,事實的另一面是,相比於美國和日本,中國500強過於集中在基礎性行業,包括能源、基建、金融等,在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下,壟斷型央企是中國角逐世界500強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2016年世界500強65家虧損最嚴重的企業中,中國佔據了21席,大多為資源型企業;此外,7家資源型企業今年退出榜單,10家排名大幅跌落。

“500強”軍團是中國經濟整體的一個縮影,資源企業的陷落、大型金融機構面臨收益拐點、企業從“量”轉向“質”的艱難訴求……可以預見的2017年,以上問題仍然等待突圍。


和我一起韭菜逆襲


一、世界500強,目前中國與美國還是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

2018年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總量非常接近美國,中國總共有120家,美國有126家,差距只有6家。

中國120家上榜企業中,主要是大陸以及港澳地區,佔比為111家,還有臺灣省的9家。

在1989年,中國企業第一次登上世界500強排行榜時,僅有中國銀行一家企業上榜。到了1995年也還只有中國銀行、中化集團及中糧集團三家企業上榜。但到了2018年,中國以120家上榜企業,屈居第二,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的兩倍多,日本有52家上榜。

二、從平均營收和利潤差距,中美差距還是蠻大的。

中國上榜的120家企業平均營收為596.86億美元,平均利潤為31億美元;美國上榜的126家企業平均營收為704.89億美元,平均利潤為52億美元。

而且,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中國10家銀行,總利潤就達到1790億美元,占上榜企業的總利潤達到50.7%,平均是179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上榜企業的利潤,超過一半來自十家銀行。

而以蘋果、亞馬遜、微軟為首的美國18家入榜IT企業,平均銷售收入達到841億美元,平均利潤達到128億美元,不僅有核心技術和產品,而且具備吸納、整合全球最優資源和引領全球價值鏈的管理能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使這些企業佔據全球價值鏈的上游。

三、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決定兩個國家500強企業差異。

總的來說,這與兩個國家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有極大關係。美國已經進入科技驅動的新經濟時代,中國經濟處於後工業化與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推進的時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更快,但底蘊略顯成色不足。

美國經濟增速不快,但底蘊雄厚。最多需要幾年,中國在世界500強上的數量就可能超過美國,但在科技實力上,還是要遜色於美國。

四、中國未來值得期待。

但有一點值得驕傲的是,在2018年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有18家TMT企業,僅次於美國的25家,這個數量是值得驕傲的。因為中國在TMT行業正在迎頭趕上,這代表著中國的科技實力,日漸強盛。雖然目前要遜色與美國,但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將為中國未來科技創新帶來巨大的動力,這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對比的。

中國在世界500強榜單上,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到強,需要一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