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驢得水》:喜劇為皮,悲劇為骨

《驢得水》火了,沒有任何明星,完全的小製作,連名字都低調得莫名其妙,沒用什麼常見的炒作手段,就這麼悄無聲息地火了。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這是脫胎於小劇場話劇的一部電影,全劇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演技始終在線。每個人物都活色生鮮,像打了雞血一樣一驚一乍的充滿戰鬥力,彷彿要從銀幕裡蹦出來。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好的話劇都是千錘百煉後的完美呈現,作為知名話劇,《驢得水》曾演了幾百場。或許這就是打磨的力量,幾百場磨下來,最近距離的與觀眾在情感和情緒上互動,每個演員,每個場景的感覺都找的太到位了。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笑點與淚點就像在搔觀眾的癢,撓對了地方,觀眾一定有反應。

舞臺劇呈現形式一般會比較誇張,臺詞、表情什麼的都會比較刻意而明顯。《驢得水》作為電影登上大銀幕還是有話劇的感覺和印跡,但無妨。故事足夠好看,主創有足夠的誠意。如今的電影市場有時變成有些人明晃晃撈錢的池塘,波光閃閃。錢的味道一飄出來,它在觀眾眼裡就變成了臭水坑,讓人掩鼻而去。而《驢得水》沒有很多國產電影中通常的種種取巧,更多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樸拙,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一種新鮮的氣息。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驢得水》的故事推進的荒唐,前半段有多麼歡騰,後半段就有多麼悲涼。民國時期,幾個知識分子心懷教育夢想,來到偏遠山村建立了三民學校。山區貧困缺水,條件艱苦,他們便養了一頭驢挑水,可誰都不願意出錢養驢。校長和老師們將驢虛報為英語教師"呂得水",向教育局多領了一份薪水,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師生活。結果幾經轉變驢成了一個花名冊上的鄉村老師,還是留學回來的,小銅匠轉眼被打扮成留學歸來的教育模範。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外在的荒誕的殼,卻有內在的精細和準確。像多米諾骨牌,層層推進的每一環節,都妥帖地符合著生活的邏輯。故事因一個謊言開始,而到最後根本收不回來只能任由它破碎在地。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運也因為這個謊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畢竟人們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當假的變成了真的,有時能比真的還真,而且真的煞有其事,振振有詞。為了瞞住一個謊,不得不編造更多的謊言,你一鍬我一鏟地為這個騙局加碼,謊言如滾雪球一般越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沒倒之前,所有人都成了騙局的利益鏈條上脫不了干係的一環。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騙局中的騙局,想停都停不下來。下級心虛,想收手,上級都不讓。上級明知道下級在騙,上級陰險地利用了下級的騙,到底誰在騙誰?誰心裡都藏著一絲冷笑。千方百計地給別人挖坑,互相作賤殘殺。面對金錢與權勢時人性格的轉變,讓人無法直視,直到悲劇發生。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放蕩的女主角張一曼,成了全劇最純潔的人物。放蕩,大概是張一曼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張力十足、無所畏懼,卻放蕩得不做作、放蕩得讓人覺得真誠。她跟裴魁山較勁誰先眨眼睫毛誰就是狗,她邊剝蒜邊唱動人乾淨的歌,她輕而易舉地"睡服"了小銅匠。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影片挖掘了這個一心向往自由的女人身上獨特的詩意,自戀的"我以我的美貌擔保",迷離的燈光中挽著校長旋轉的舞步……她沒傷害過別人,陶醉於生活中的每一點美,她只是不願意被束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關鍵時刻她比男人有擔當,比那些成天滿嘴大道理的人更能夠堅持道德底線。她用一個純潔的蕩婦形象逼視出身邊這些男人身上的"小"來,通過她的坦蕩直率,對比出男人們的虛偽。既然無力反抗,以瘋偽裝自己是她最好的歸宿,她用把自己豁出去了的方式毀滅了自己,如同羊脂球和安娜一樣,她的悲劇,也和她們一樣如出一轍。蒜葉終究不是雪花,在一個男權當道的社會,女人卻承擔要所有的罪。

《驢得水》:有些電影,看著看著就哭了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經不起考驗的東西,無恥之人也曾有過人性閃爍的時刻,鐵骨之人也會因現實而墮落不堪。校長性格軟弱,在捉襟見肘中侷促和狼狽不堪著,最終向自己女兒下跪,求女兒假扮銅匠未婚妻得到一萬美元撫卹金。

裴魁山小心謹慎,出事必先自保,是"你憑什麼用你的情懷來綁架我的利益呀?"的利己主義者。周鐵男是個憤青,充滿反叛精神,幾次擼胳膊挽袖子要揭開騙局,卻在一槍過去後,立刻趴在地上乞求饒命,成為奴性十足的黑暗幫兇。讓人覺得猥瑣的小銅匠,一轉身卻可能出手驚呆四方。

每個人物都有符號化的點睛之筆,他們是不是像極了你生活中的某些人?

這部電影讓人只想看一遍,因為哪怕一遍,也會讓人難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難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