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如今小孩子的玩具越來越高科技,在我們80、90年代時,玩具沒有這麼多花樣,更多的都是夥伴之間的歡聲笑語,或者是大人自制的各種小玩意兒,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事,也是由玩具引起的。6、7歲小孩子的一隨意玩具,後被以30元賣給國家,沒想到,13年後,這個“玩具”竟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197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有一個叫張鳳祥的普通農民,他在後山挖建梯田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山洞,他好奇之下,便走入洞中,期間他發現,這個洞雖然外形隱秘,但其實是人工挖掘的,最後當他出來時,便拿著一個類似於鉤子的東西。他沒當回事,便隨手拿回家,到家時發現像是鐵做的,於是便將東西丟給了弟弟張鳳良玩。

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張鳳良才剛剛6、7歲,正是愛玩的年紀,得到此物,他便拿著一根繩子將其拴住拖著到處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鉤子”經過與土地的摩擦,上面的鐵鏽逐漸脫落,裡面的光澤慢慢顯露,尤其是在陽光的照耀下。張鳳祥發現異樣便仔細觀察,這才發現,原來這不是鐵,而是玉。儘管那時文物挖掘並不豐富,但眾人也知道,玉器是值錢的,於是他便拿著“鉤子”前往當地的文化館。

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文化館的人經過觀察和評估,最後以30元的價格收了這個文物。這個價格現在來少得可憐,但在70年代,對於一個農民來說,30塊也可以說是一筆鉅款了。而文化館得到文物之後,因為沒有確定“鉤子”的年代,於是也只將它當作普通文物,將其放入倉庫,自此開始暗無天日。

13年後,考古文物工作越來越普及,尤其是在1984年,2件玉豬龍轟動整個文物界,內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館的賈鴻恩看到後,忽然想起來倉庫中那一件”鉤子“文物。

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他當即醒悟,立馬帶著東西前往北京,找到了考古家蘇秉琦先生,最終他經過詢問、鑑定後得出,這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文物,後來“鉤子”被稱為黃玉龍形器。其實看它外觀,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很像甲骨文中的“龍”字。它前端是龍頭,以鹿眼和豬鼻為主設計的,而且在龍的頸部還有類似於“馬鬃”的物體,整個佔據了龍體的三分之一。

小孩子一隨意玩具,後被30元賣給國家,13年後被鑑定為一級文物

它一經曝光就引起轟動,但史學家對它眾多紛紜,有人認為是6500-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物,也有人認為它屬於4000多年前夏家店下層文化。後在2010年,經過2年多的走訪、調查,甚至是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最終確定它出自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柺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屬於國家一級文物,是當之無愧的國寶,它也被正式收藏進國家博物館,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實在是珍貴至極。而眾人也無法想象,曾經小孩子手中一隨意玩具,竟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