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功底和包袱都好,但是真有多年後能流傳的相聲段子嗎?

老蔣的馬來西亞生活


聽著《思念是種病》來回答流傳問題,這本身就有病。

老郭的相聲段子很少其他相聲演員改編,大部分都是德雲社內部改編演出,很多相聲迷說其他誰誰拿他的包袱用,這其實有誤解,很多包袱都是網絡上的段子改編過來,只是改編的時間早晚罷了。

其實關於流傳問題,如果大家知道一個書就明白了--《傳統相聲大全》,如果大家有相聲演員的臺詞劇本,對比一下就知道,其實很多表演都出自這些流傳下來的經典相聲框架,大家都是從事花匠職業,在這些相聲上修修剪剪讓它們符合現代人的觀念。

最後,其他相聲演員肯定找《傳統相聲大全》裡面的相聲來改編了,可見歷史來看,傳統相聲最後流傳下來的還是這本《傳統相聲大全》,畢竟老郭很多相聲都是改編的這些經典作品!

(個人觀點,不喜末噴)


剪輯開心師


一段相聲想要流傳於世,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

一是相聲作品本身具備強大的語言魅力,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在時代不斷變遷時依然能夠在相聲觀眾之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侯寶林先生的《關公戰秦瓊》等就具備這樣的魅力,雖然距今已幾十年時間,但是每每聽來依然能夠讓喜歡相聲的觀眾,甚至是不怎麼聽相聲的路人會心一笑。


此類作品的精華在於純語言的魅力,與時代背景關聯度小,所以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聽起來都沒有隔閡,沒有門檻,這是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郭德綱的經典原創作品中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無論是你字系列還是我字系列,都有著本世紀初期小人物在底層摸爬滾打的深刻印跡;如果脫離了這個時代背景,恐怕其魅力就要大打折扣。

等到00後甚至10後成長為社會中堅,他們恐怕很難對郭德綱的奮鬥史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那個社會環境,所以也很難體會郭德綱早期經典相聲的魅力。


郭德綱真正脫離了時代背景,並具有強大魅力的作品,我認為只有太平歌詞。郭德綱通過自己的整理和推廣,將太平歌詞這門傳統藝術的分支從消亡的邊緣拯救回來,並不斷髮揚光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郭德綱在老調太平歌詞的基礎上,借鑑了京評梆曲等傳統戲曲的唱法,創造了太平歌詞的新式唱法,使得太平歌詞的韻味和美感得到大幅度提升,這對於太平歌詞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必將在相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是相聲的結構穩定,內容可以不斷翻新,通過同行不斷的改編,持續保持生命力。

我們現在聽到的傳統相聲之所以被翻來覆去表演,就因為其結構穩定完整,每個相聲演員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在保持結構穩定的基礎上,填充進具有自我特色的內容,就可以令觀眾百聽不厭,這是傳統相聲的魅力所在。

比較經典的傳統相聲《賣吊票》《大保鏢》《文章會》《黃鶴樓》《論捧逗》等等都被不同的演員改編成了若干版本,創作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比如郭德綱在《賣吊票》中創造的“一鍋年糕”,岳雲鵬的“嶽不群”等都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令觀眾記憶猶新。


郭德綱的相聲大都具有非常深的個人烙印,除了他個人以外,其他人很難把握,更難改編,所以這十幾年來,真正能將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二次演繹並得到觀眾認可的少之又少,僅有岳雲鵬改編的《我要幸福》值得一聽。


這也是限制郭德綱的相聲在更廣闊範圍內得到流傳的一個劣勢。郭德綱的相聲影響了70-90後這一時間段的年輕人,但是當這批人老去,郭德綱的相聲影響力將不斷減弱,這也是令廣大相聲迷感到特別遺憾的地方。


結語

郭德綱說過“長江後浪催前浪,後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前浪說你為什麼要把我拍死在沙灘上,後浪說我就要把你拍死在沙灘上,沙灘說你們真浪”;郭德綱這個拍死了無數前輩的後浪,總有一天也會變成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難以改變。

不過和前輩相比,郭德綱應該感到欣慰,因為把自己拍死在沙灘上的後浪,大都是自己悉心教導的徒子徒孫,最起碼沒有“死”在敵人手裡,此生無憾!


孫破天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有百聽不厭的,也有一聽就煩的。

聽眾觀眾有自己的選擇權,百花齊放也是文藝的原則,目前一枝獨秀的局面讓有的人不舒服,批評影射演出者的同時,也在抱怨觀眾聽眾的鑑賞力,所以才有眾多的人鳴不平。

流不流傳下去,應該是若干年後聽眾的選擇,現在下定論,貌似主觀了些。

相聲這種曲藝形式,復活並繁榮的這十幾年,肯定是有道理的,適者生存。

不知是不是有些人覺得相聲就不該復活,更不該如此紅紅火火?這就奇怪了,都消聲匿跡了就心安理得了嗎?

幹出點名堂就是庸俗低俗媚俗,什麼也不幹的就清高技高高雅了?有點娛樂精神好不好?

開心一笑值千金,古語說: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生。

相聲就一說一樂的事,犯不著較真兒。愛聽的聽,愛看的去看;不愛聽不聽,不愛看不看,不就完了嗎?多大點兒事兒呀,是吧?


品茗回甘1


我知道,這位老兄的意思是郭德綱的相聲比較俗,能不能保留。

能不能作為相聲作品有一個完整的傳承。

說白了就是適不適合以後他死了以後還有人看錄像,聽錄音。

我認為是可以的。

因為現在的網絡就像一個大服務器。

這上面保留了很多的東西,不都是有教育意義的。

也不都是教育人的。

其中就有郭德綱的俗不可耐的相聲作品。

很多人提起郭德綱的作品,都說他的作品是陪著我入睡的。

的確,有很多人是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的。

這也說明了他的作品很適合一個人默默的聽。

不吵,至少一個人聽的時候,能發現其中的笑點,一個人會心的笑。

不是像很多電視相聲似的,您試一試,這種電視相聲,您甭說聽著入睡了。

您就是走路用耳機聽您都嫌吵。

聽不了一整段。

那還真的就適合在電視上看。

電視您可以看字幕。

關於內容的傳承呢,我是這樣認為的。

說郭德綱的相聲俗,我不抬槓。

說他的相聲有葷笑話,我也不抬槓。

但是,說他的相聲流傳不下去,我就不同意了。

他有高雅的呀,比如傳統的八扇屏,改行,扒馬褂,報菜名,地理圖。。

這些他都有啊。

您要是說俗的不能往下一輩兒傳,這高雅的總可以吧。

其實,郭德綱的作品,您就是在網上聽,

就是資深的鋼絲也不見得都聽的全。

一段都沒落下過。

因為他的作品太多了。

所以啊,他的作品就是再過幾十年,網上依然會有。

為什麼?

不說名氣,不是還逗樂呢嘛。

好作品有吧,有研究價值的有吧。

就得了唄。

萬一哪天有人想給郭德綱立傳。

那麼肯定會收錄他的高雅的作品啊。

有關什麼褲衩啊,菊花啊啥的人家不收錄不就完了。

這叫去其糟泊取其精華嘛。

再過一百年,很多老藝術家的作品估計也就是在博物館裡了。

或者各種資料裡了。

而郭德綱的作品還會在網上流傳。

不同意?

那就一百年後再看唄。

有什麼不同見解期待您的交流。


禮部尚殳


當然可以了,喜歡郭德綱或者岳雲鵬等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的粉絲是非常多的,大家為什麼喜歡,是因為德雲社在郭德綱的帶領下,改編出了適合這個社會年輕人消磨時間,找個樂子的地方,而且所有相聲都越來越流行化,現在什麼流行,什麼有樂子,人家就改變什麼,變成自己相聲裡的包袱。

要是說他的相聲源遠流長,在相聲屆流傳變成什麼相聲大師那是不可能的,畢竟他跟侯寶林老師和馬三立老師這種相聲演員是比不了的,但是聽他相聲的人是比她們多得多的,所以不管多少年以後,大家還是會把郭德綱的相聲翻出來會心一笑。

相聲演繹形式多種多樣,郭德綱把他商業化了,適應時代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德雲社的演員門票貴的幾千到上萬,讓演員能在臺上逗樂打趣,和粉絲們給演員們送禮物,這就代表了他的相聲是成功的,肯定是會流傳的,雖然不是傳統相聲那樣的有意義,但畢竟能給大家帶來一笑。就是很OK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我們在評論區互噴接著聊😁


王冠菸酒


郭德綱的實力毋庸置疑,但是有時候也是時勢造英雄。05年巔峰時期創作的各種系列在當時是轟動全國。可是現在也沒有其他人說他的相聲,最多拿部分用一用,反而是前輩們創作的傳統相聲依然有生命力,不斷被翻新再創作。當然,我說的前輩是上古前輩了。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啥東西又能長久的流傳呢?


奇奇58590381


這個不好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郭德綱對相聲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差點死掉的行業,被老郭以一人之力帶成了流行。並且廣受大眾歡迎。說一句郭德綱會成為一代宗師我相信很多人會認可。至於作品流傳度,這畢竟是屬於逗人一樂的快餐文化,吃瓜群眾應該不太會記得。流傳度估計僅限於相聲圈和電臺


用戶3717113442849


至少若干年後提起郭德剛,就會提起商演相聲的盛況,1億人搶二千七百張票及將死氣沉沉的相聲深入人心。不管將來批評也好稱讚也好,他都在相聲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至少當下很多很多人喜歡郭德剛及其德雲社的相聲,用現在的話講,他做到了相聲的復興,評介他為相聲大師一點不為過。相聲本身來自群眾,來自街頭茶館,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群眾,高雅不過是統治階層為和百姓脫離開搞出的代名詞。從群眾中來,回群眾當中去才有發展。


穆斯保爾


說句不恰當的粗魯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現今若論對於傳統相聲的傳承,還沒有誰能比郭德綱更執著,更有建樹的。別說像郭德綱這個年齡層次的同輩人,就是比他更年長的也不免相形見絀,只有少馬爺更在其上之外,像姜昆等時代烙印很深的所謂“大腕”,以純相聲藝術角度來看,從新作品到表演水平,這輩子也就頂這兒了。


手機用戶13818408005


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 這一段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