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姨夫卻是丈夫的夫?

珍珍溫暖的家


姑父比姨夫親,我覺得確實如此,為什麼呢?以下幾點共分享:

1、姑父屬於爺爺的女婿,作為孫子孫女一般是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作為爺爺奶奶的女婿——姑父,自然逢年過節到老丈人家多了,長此以往我們跟姑父的關係就好了,稱呼姑父也是關係比較近的象徵。

2、姑姑沒結婚前,跟侄子侄女、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還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而大姨小姨結婚前生活在姥姥姥爺家,相處的時間不多,遠遠不及姑姑這邊相處的多,相處的久,姑姑會更有感情。

3、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母親作為姥爺的閨女,駕到爺爺這邊來了,自然也就在男方我爸爸這邊生活了(中國也有極少一部分屬於倒插門),跟這種女方出嫁,在男方家生活的傳統習俗有關。

我本人跟姑父的關係都比姨夫好。跟姨夫沒有感覺到親情的濃郁,不知各位是何觀點呢?


情感BOSS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小小的漢字凝聚著中國的文化精魂,承載著很多意涵。

很多漢字,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內有深意。比如題目中所說的這兩個字——“父“與“夫”。

人們平時的稱呼:“姑父、姨夫”。姑父通常是指父親的姐妹的丈夫,而姨夫是指母親姐妹的丈夫。

按輩分關係,同樣是父母輩的長輩,可是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而姨夫是丈夫的夫?


答案就是:內親外戚,內外有別。

“親”指父親這邊具有家族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就是伯父伯母、叔叔嬸嬸、堂兄堂弟、姑表兄弟,不僅如此,還有比父親輩分更高的長輩。

“戚”指母親那邊具有家族血緣關係的親屬,相當於自己的舅舅、舅媽、小姨、姨夫等。

所以姑父是父親這邊的標準親戚,則以“父”稱之,相同的道理,姨夫是母親那邊的標準外戚,則稱之為“夫”。

並且在中國傳統宗法關係中,父親的親屬相對來說比較親近,而源於母親的親屬就要疏遠一些。

在《新華字典》中的字面意思上解釋“父”和“夫”。

父是指爸爸,母親的丈夫。還可以指對男性長輩的稱呼。而夫指成年男子的統稱。

在過去中國的封建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是非常嚴重的。男子的地位要高於女子,所以父親在整個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是比較高的,所以在一直以父系關係維持的社會環境下,姑姑的地位自然也就很高,姑姑的丈夫也會隨著姑姑的地位有所提高,則尊稱為姑父。



而且還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親姑如媽。

因為在過去傳統的時期,一個傳統大家庭都會有很多小孩,父母因為都要出去賺錢養家餬口,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照顧家裡的較小的孩子,所以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的責任自然就由姐姐來承擔。姐姐的角色如同媽媽一般的存在,長姐如母,地位自然就不低。

所以“親姑如媽”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姑姑對家庭的貢獻非常大,與家庭的關係也比較親近,所以姑父自然也和家庭關係比較親近的人,自然就用較為親近的詞“父”來稱之為姑父。

相反,“姨”只是小時候和母親關係親密,但是出嫁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兩者之間就沒有太多的聯繫,漸漸的關係就會疏遠。所以對於姨夫也比較疏遠,所以用不太親近的詞“夫”來稱之為姨夫。


同理,古代流行娶表妹表姐,但堂妹堂姐絕對不容惦記,這樣有辱人倫。

今天的親戚朋友關係並不是從這些所謂的稱呼就能體現出關係的親近與疏遠,所有的親戚關係都是需要去走動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疏遠是久而久之的不聯繫而造成,並不是稱呼所決定的。


歷來現實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姑父是“父”,而姨夫是“夫”。

“父”肯定是比“夫”更親近一些。

為什麼這同一輩的兩個親戚,叫法似乎一樣,但是字卻不同呢?

這是有不少深層次的原因的。

有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親姑如媽。

在傳統時期,一個家庭都會有不少的子女,如果身為長女,那就要承擔起來不少的照顧家人的工作,小弟弟小妹妹,都是需要大姐姐照顧的,因為父母還要養家餬口,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一群小的,所以大姐姐的角色,真的和媽媽有一拼的。


以至於在有些地方,甚至產生了長女不出嫁的習俗,其實就是因為長女可以照顧家人。

因為姑的這個特殊的作用,因此就有了“親姑如媽”的說法。

正因為姑姑對一個家庭的貢獻,所以“姑父”也成為和這個家庭聯繫比較密切的人。

而“姨夫”就不一樣了。

姨是母親的姐妹,雖然年少時聯繫密切,但是嫁人之後,就稱自己的一家子了。

俗話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和原來家庭的聯繫就逐漸疏遠了。

因此姨的老公,就用一個不太親近的“夫”了。

“夫”和“父”,雖然發音一樣,但是實際上有很多的不同,反映了宗族觀念,血緣關係等傳統時期的點點滴滴。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在我們中國文化根源中,禮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順名”中,因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不同於其他文明對於尊卑關係的敷衍。而一切社會人際關係,都以自己的父母為定點,來衡量一個事物的重要性,這就是尊卑。

最開始的“順名”,就規定了一個人與他的家族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社會龐大的基石就基於人們對父母的倫理概念,這一點更直接地反映在中國是一個父系社會。

父這個字眼,它的地位僅僅次於天,因此從父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含義,也像它一樣享受著最高的道德和社會階級上的優越。

但是在這裡就出現了讓人很納悶的事情,從父字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那就是姨夫和姑父的區別。畢竟如果按照輩分來講,他們都同樣是父母的長輩,可為什麼一個是父親的父,另一個卻是丈夫的夫呢?

根本原因在於內親外戚

“親”就是說父親這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例如伯父伯母,姑姑,叔叔還有比父親更高輩分的長輩;而“戚”是指母親這邊的親屬,例如舅舅,小姨等。因此姑父是父親這邊的親屬,自然以“姑父”來稱呼。

在中國宗法制度中,以父系關係維持下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比較高。這兩者不只是書寫上面的差別,更多的是文化中的差別對待,而民俗學對於這種區別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北方人習慣於說省略語,所以他們把母親這邊的姐妹全都稱作姨,自然而然就把姨的丈夫稱為姨夫。

但其實姨這個字有兩層意思,母親的姐妹叫做姨媽,妻子的姐妹叫做姨姐或者姨妹。因此母親姐妹的配偶應當稱為“姨父”,而妻子姐妹的配偶成為“姨夫”,但基於這種含糊不清的輩分,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社會關係,他們不願意給母親姐妹的配偶賦予“父”的稱呼,在父系社會女人的輩分本來就是依託在男性身上的。所以就有意無意的犯下了這樣一個錯誤。

第二種說法是與劉邦有關

在他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父親對他也不錯,但是父親的小妾卻對他非常刻薄,並且經常挑撥他和父親的關係,父親為了家庭的安寧,就讓他一個人搬出去獨居了,他和父親的關係也漸漸疏遠。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按照當時禮法制度,他必須要冊封整個家族,所以他就不得不把自己最厭惡的後母追封為“大夫人”,當然這也是萬不得已的決定,誰知後母的妹妹妹夫得寸進尺,甚至上書想要求封,劉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對他們視而不見,還當面把上書的簡書直接扔進火爐裡。

所以從漢代開始,劉邦的態度讓“姨父”不再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把父改為了夫。

還有一種民間的傳統說法,親如姑媽,其實也不無道理,姑姑對家庭的貢獻很大,而姨終歸是要嫁出去的,出嫁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關係便漸漸疏遠了,而且古代也絕對不允許和表姐或者表妹結婚,這有悖於倫理道德。

但如果你仔細翻閱古代書籍你會發現,不管是姨夫還是姑父,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很微弱,都是非血緣關係的旁伸出來的親屬。在我們今天,親戚朋友間的親密關係也不是靠稱呼來決定了,現在的禮法觀念已經超越了血緣範疇,存在於社會的任何一個階級關係中。


小小嬴政


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民間幾句俗語……

第一句:孃親舅大,爹親叔大。

第二句:姑舅親,輩輩親,扯著骨頭連著筋。

第三句:叔輩親,輩輩親,扯著骨頭連著筋。

第四句:外甥狗,外甥狗,外甥是狗,吃完就走。

第五句:兩姨親,不是親,死了姨娘斷了親。

咱這中國流傳了千百年的幾句俗語,可能是用實踐摸索出了親屬圈中姓氏血緣決定的“遠親薄厚”,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雖然有些不盡其然,但還是萬變不離其中,你的姓氏及血緣決定了你該是什麼“下場”。不管你怎麼好、怎麼表現、怎麼努力,終歸逃不過這姓氏理念對你的“正義的審判”。

姑姑:父親的嫡系,血脈相承,對我們像父親一樣,她的對像我們自然就拿父親看待了。所以,他跟我們父親大人借光,後面那字兒就叫父了。當然了,八杆子打不著的就算叫了也白叫,只有親姑父才親。

大姨、二姨、小姨們:母親的嫡系。我們眼中的她們都得去找丈夫,找完後生的孩子就姓她們丈夫的姓了,對“我們”也就是“面兒上”過得去。所以,在我們眼中,她們的對像就是她們的丈夫,跟我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叫姨的丈夫,簡稱姨夫。

哈哈!

這姨夫也有好的,姑父也有“壞的”,就像姥爺,姥爺,太姥、太姥爺,什麼舅母舅媽……

這些個“白忙活”不管怎麼付出感情,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好在再過若干年,這些稱呼……可能不復存在。


驍勇34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題主,“姑父”和“姨父”,一個是姑媽的丈夫,一個是姨媽的丈夫,而姑媽也稱姑母,姨媽也稱姨母,因此,姑母的丈夫當然就是姑父,姨母的丈夫也就是姨父了。

在東北,大家讀音都讀準了“姨父”,但他們寫出來卻寫成“姨夫”。實際上,他們是把姨父和姨夫搞混淆了。“姨父”是指姨媽的丈夫,就是母親姐妹的丈夫,而“姨夫”則是指妻子姐妹的丈夫。由於一般在現實中都跟著妻子稱呼妻子的姐妹夫為姐夫妹夫,因此,姨夫一詞很少在口語中出現,只能在書面上出現。

實際上,在北方把“姨夫”與“姨父”混淆的原因是北方人總是說省略語,本來需要稱呼母親的姐妹為“姨媽”,但他們全部統稱為“姨”,於是就想當然地把姨的丈夫稱為了“姨夫”了。實際上,這個“姨”字具有雙重意思,一個是母親的姐妹,一個是妻子的姐妹。母親的姐妹叫“姨媽”或“姨母”,妻子的姐妹叫“姨姐”或“姨妹”。因此,在稱呼“姨媽”的丈夫時,因為其是父輩,便稱為“姨父”,而妻子的姐夫和妹夫,因為是平輩,就稱之為“姨夫”(書面語)。

所以,如果現在還有把“姨媽”的丈夫寫成“姨夫”的,請你儘快糾正過來,應該寫為“姨父”。要不然,就亂輩分了。


若愚趣談


首先澄清一點,漢語是有“姨父”這個說法的!在漢語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稱謂是都存在的

首先說一點,拿“姑父”和“姨夫”作對比是完全把輩分給搞亂了,姑父是給晚輩人叫的,姨夫是給同輩人的一種稱呼。

“姑父”和“姨父”是姑媽和姨媽的丈夫,姑媽是爸爸的姊妹,姨媽是媽媽的姊妹,無論是血緣上還是感情上,這兩位都屬於至親之人,而她們的丈夫對於我們這些晚輩而言也都是父親一輩的長輩,小輩人都要稱呼“姑父”和“姨父”,晚輩是不能稱呼“姑夫”和“姨夫”的,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在古代社會中,母族和父族地位肯定是不一樣的,父族屬於同宗家族,而母族則只是親族。

(中國古代的家族和宗族都是以父系為單位)

但在現實生活中,兩邊都是親戚,沒有那麼大差別。咱們平常管大伯、叔叔叫伯父、叔父或者是大爸爸、二爸爸,因為這些人都是親爹的兄弟,是血緣上的至親,所以咱們也尊稱為父親或爸爸。

但是對於母親的兄弟,咱們平常同樣也是視之如父,“舅父”這個稱呼可是流傳了好幾千年了。“舅父”一詞最早的出處來自於《史記·孝文本紀》的一句話:“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可見“舅父”這個詞早就有了,而且還是一種很正式的稱呼。(衛青就是霍去病的舅舅)

同理,在中國古人看來“姑媽”和“姨媽”沒有很大的內外之別,都是媽!雖然姑媽和你是一個姓,但姨媽同樣也是疼你的,作為媽媽的姊妹,很多人在姨媽面前同樣是備受寵愛。(慈禧就是光緒皇帝的姨媽,只不過她娘倆的關係布什很融洽)

既然都是媽,那麼媽媽的對象就是爸爸了,所以也有了“姑父”和“姨父”這兩個稱謂。不存在只有“姑父”而沒有“姨父”的情況,“姑父”和“姨父”在漢語中是都存在的,只不過這兩個詞都是敬語,都是給晚輩叫的。

至於“姑夫”和“姨夫” 這兩個詞就比較偏中性了,基本上都是給平輩人叫的。

例如北方很多地區,女人管丈夫的姐姐叫“大姑姐”或者“大姑子”,管丈夫的妹妹叫“小姨子”。管丈夫姐姐的對象就叫“大姑姐夫”,管丈夫妹妹的對象叫“小姑姐夫”。

而男人則管妻子的姐姐叫“大姨子”,管妻子的妹妹叫“小姨子”。管妻子姐姐的丈夫叫“大姨姐夫”,管妻子妹妹的丈夫叫“小姨妹夫”。

“姑夫”和“姨夫” 的稱謂應該是從“大姑姐夫”和“大姨姐夫”這裡簡化而來的。

總而言之,在漢語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稱謂是都存在的,都是一個意思,但晚輩只能叫“姑父”和“姨父”,絕對不能叫“姑夫”和“姨夫”,這是不禮貌的。


千佛山車神


父者,長輩也;夫者,同輩矣!

姑父:姑(媽)、姑(姑)的丈夫,因為高自己一輩兒,所以曰“父”;姑夫,大(小)姑子的丈夫,因為與自己同輩平輩兒,所以曰“夫”——大(小)姑子的丈夫。

姨父,姨媽或姨娘的丈夫,因為高自己一輩兒,所以曰“父”;姨夫,大(小)姨子的丈夫,因為同輩平輩兒,所以曰“夫”——大(小)姨子的丈夫。

如此簡單的問題,何以爭論不休呢?!

秦漢隋唐以來,陝西關中一帶,父親一般稱呼為“達(dá,陽平聲調)”,也有稱呼為“爹(dié,陽平聲調)”,就一個字“爹dié”,不同於普通話中的爹爹diēdie(陰平和輕聲),當然還有把自己的父親叫“爸bà(去聲)”,也就一個字(與普通話裡把自己的父親喊“爸爸”bàba,是一個意思)。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自己的父親在長輩中排行老大,兒女們不叫“達dá”而叫伯(關中秦音讀béi,陽平),此種情況,堂兄弟對伯父的叫法一樣叫“伯béi”。這種情況也有自己的孩子把父親叫“爹dié”的(這時堂兄弟把伯父也得這樣叫“dié”)。只有排行老大的男長輩,自己的孩子才能把自己叫“béi”,如果不是排行老大,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把自己叫“béi”,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渭南的富平等地方,把自己的父親叫“dá”,把伯父也叫“達dá”,把比父親小的血緣長輩也叫達dá,不過要在“達”前面加上排行序號,譬如“一達yǐdá”、“二達ērdá”、“三達sǎndá”、“四達sīdá”……,而只有自己的父親不加排行,直接叫一個字“達dá”,以示區分。


顧默之


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姨夫有叫姨父的,但姑父卻不能叫姑夫的!就連舅母也不能叫舅妻、舅婦。為什麼三不親,偏偏姨夫墊底?

父、夫大不同!

  • 父是同姓長輩。

像伯父、叔父,他們像父親一樣親,像父親一樣是長輩。如果叔父、伯父家無子還能過繼。比如:袁保中將四子袁世凱都是過繼給他的伯父袁保慶的。溥儀即過繼給同治帝也過繼給光緒帝。咋一看是父“親”母“戚”,父親的兄弟姐妹是親人,母親的兄弟姐妹是外戚。

  • 父是異姓長輩。

像舅父、姑父也是帶有父字,這個大概跟重男輕女有關了。父親的家族都是親人,女性的姑姑,很多地方稱為姑母、姑媽,其丈夫自然是就是姑父。周世宗柴榮就是繼承他姑父的皇位而改姓為郭榮。而唐高祖李淵要接他姨夫隋高祖的班,那是做夢。於是,李淵就把他表弟楊廣的皇位給搶了。

  • 夫是同輩親戚。

這裡的夫就是丈夫。丈夫為什麼叫丈夫呢?

《說文·夫部》“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原來嚴格說起來,丈夫應該叫尺夫啊!後來,丈夫就成了老公的代稱。同輩親戚最典型的就是姐夫與妹夫,其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妹妹的丈夫。而作為長輩的姨父為什麼叫成跟同輩一樣的姨夫了呢?要知道姨夫有時是妻姐的丈夫或妻妹的丈夫,也就有了大姨夫、小姨夫之說。

體現出了男尊女卑

其實姨夫、姑父未必一定就是姑父比姨夫親。但你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父親這一支,最親的叔伯(男),次親的是姑媽(女),最後是姑父。而母親這一支,很顯然就要遠一點,是舅舅的外甥,是外祖父的外孫,非常見外。而母親的姐妹,則更低一個等級,就不要再說姨夫了。在古代甚至還有姐妹共侍一夫,並且往往都是妹妹級別低一些,這就是媵妾。典型的就是漢武帝的母親跟漢武帝的姨母都是漢景帝的妻妾,漢武帝的母親級別高。後來,也就有了姨太一說。姑表、姨表都是表親,但差距非常大。從一個俗語,我們就能感受到這點。


姑表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表親,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

姨雖然比舅低一個等級,但因為她是母親的親姐妹,那必須還是長輩、親人,所以還能親切地稱為姨媽、姨母。而其丈夫則是有的叫姨父(姨爸、姨爹),有的叫姨夫。關鍵看來往了?不過,最流行的還是姨夫,可見傳統影響有多大。傳統上姑表結親是親上加親,而姨表就很少結婚。不過,依據當今的《婚姻法》,不過是姨表還是姑表都不應該結婚的。

農村老話還說:

“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

可姨夫關係之疏,更有甚者,兩男同狎一妓,也互成姨夫。唉,可憐的姨夫!


福垊


姑父和姨夫,是有內外之分的!

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婢思想作祟。好比父親的爸媽叫“爺爺奶奶”。父親的二弟叫“二爹”,三弟叫“三爹”。父親的姐姐妹妹叫“姑媽”。姑媽的丈夫叫“姑父”。姑父和父親同父。

到了母親的爸媽那叫“外公外婆”。母親的姐妹叫“大姨或者小姨”。而小姨的丈夫叫“姨夫”。

但是作為長輩來講的話,姑父和姨夫,用“父”或者“夫”都行的。論輩分姑姑的丈夫叫“姑父”。與此同時,姑姑是父親的姐妹,姑姑的丈夫是我們的父輩,所以我們又得喊“姑父”道理都是一樣的,姨夫是姨姨的丈夫,所以稱之為“姨夫”。姨姨是母親的姐妹,姨夫也就是我們的父輩。

“姑父”是父親姐姐和妹妹的丈夫,“姨夫”是母親姐姐和妹妹的丈夫。這兩個都是以父親為參照,稱呼與父親平輩的男性長輩,所以以“父”為後綴。

當然還有其它的說法,“姨夫”是“姨姨的丈夫”,即妻子的姐姐或者妹妹的丈夫。如果這樣的話,顯得有點不論不類,在農村所謂的大姨子小姨子,是一種稱呼妻子的姐妹的俚語,有點輕佻不是很正式。明明是輕佻的俚語,非得湊成文鄒鄒的“姨夫”,讓人感覺彆扭,所以,姐姐妹妹的丈夫都叫“姐夫”和“妹夫”更加清明瞭。

而在民間部分地區,小姑父還有被叫“叔”的,這種叫法父母也是贊同,因為這樣叫比叫姑父要更親切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