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時代的車輪飛轉,每一秒都瞬息萬變。歷史的洪流中,誰能記錄時間,誰能鐫刻記憶,誰能回顧往昔,怕是隻有影像了。作為貴溪第一代專職攝影師,75歲的譚興亞用他的12臺相機見證了貴溪近60年間的發展與變遷……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一張張照片,串聯起一段段時光。回憶像腦中的一片海,照片則是海上的船。看到了這艘船,也就自然想起了這艘船上,曾經風雨同舟的人,曾經發生的事。拍照便是這樣,以一種記錄時光的方式,走進了我的生活。”1962年,譚興亞被分配至貴溪東方紅照相館成為了一名攝影學徒。那時候,拍照是一項被壟斷的技術活,能揹著相機走街串巷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從小酷愛攝影的譚興亞跟著老師傅勤奮學習,用他獨特的審美視角拍出了許多當年的民風民情。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東方紅照相館位於大南門附近,臨近當時唯一的水上交通樞紐——浮橋。1965年,譚興亞的很多作品都圍繞著這座古樸的橋。黑白相片中,浮橋綴船而成,橫躍信江南北。橋上行人來往匆匆,推著自行車、挑著扁擔、揹著孩子的人潮絡繹不絕,河邊不時有洗衣女、釣魚翁蹲坐,織就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我每次踏上這座浮橋,都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底蘊。坐在浮橋上,微風輕拂,河水微蕩,透過夕陽賞那古城牆邊的楊柳,內心是寧靜的,感覺與古老的貴溪融為一體。”譚興亞邊整理照片邊向記者講述。碰上汛期,必須放了浮橋,兩邊行人暫且阻斷通行,等水退了,才能重搭浮橋恢復交通。一時間,“搭浮橋,放浮橋”,成為了汛期貴溪人口中的流行語。夏秋之際,孩子們喜歡聚在岸邊浮橋旁,撲騰著在水中疊羅漢、耍側翻;婦女們喜歡到浮橋中間,站在船頭上洗衣服被單。她們無論如何用力搓洗,上下抖動衣物,河水依舊清亮亮。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浮橋漸漸淡出歷史舞臺,被鋼筋混泥土大橋取代,信江兩岸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譚興亞萌生了記錄大南門古蹟的想法,他開始不分晝夜地在附近漁村蹲點,拍百姓生活,拍人間煙火。2018年,根據市裡統一安排,大南門附近將拆遷重新規劃綠地廣場。譚興亞又拿著相機跑前跑後,期待著信江沿岸再放新輝。“在老浮橋舊址邊建公園,是一個很好的構想。城市在進步,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越來越便捷,交通越來越方便,把信江沿岸規劃一新,又能延續沿岸昨日之景,我還能時不時坐在公園聽風懷想。”譚興亞笑著說。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窗邊風起,一張泛黃的照片掉落在地,畫面中的幾個人衣著樸素,站在辦公室門前,正在緊張地安排綜治工作。1973年,譚興亞在雷溪鎮南山村拍下了這張照片。“那時候,農村真苦,但是苦中有樂。”譚興亞回憶道。當時,農村家庭裡,房屋外都會飼養一些家禽,可只有在過年和家裡來重要客人的時候,才會將家禽和家畜宰殺吃。村裡的孩子上學,需要將自己的弟弟妹妹一同帶上,方便照顧。學校沒課的時候,孩子們還要幫助家裡做農活。村民們生活水平低,每日甩著踩破褲邊的褲管圍著農田打轉,勞作累了,就三五一群背靠著岩石牆壁坐在地上,嘴裡聊著生活的趣事和外面的世界,一聊開就似乎怎麼也聊不完。村幹部要做工作,常常夾著一個土布包,帶著手抄本子,走在滿是淤泥的土路上,蹲在放滿稻梗、雜草的田埂上,擠在聊天的人群裡,一字一句地傳達著新政策。“今年6月,我陪省裡的攝影家到南山採風,真是驚歎於它的新面貌啊!”譚興亞欣喜地告訴記者。新貴塘公路的開通,讓昔日的南山村變成了鄉村旅遊線路線上的一顆明珠。初夏,南山村蔬菜大棚瓜果大豐收,近20萬平方米的多肉植物也整齊列隊,肉嘟嘟的葉片萌態百出。群山之下,成片的農田與錯落的小樓映襯,獨特的瓜果造型搭配鮮豔的牆繪,讓這個村莊整體形象搖身一變。村口黨政宣傳欄內,張貼著移風易俗公開信、宅基地改革政策和村民們制定的衛生管理辦法。“新時代,貴溪的農村人也慢慢地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以後一定還會越來越好的。”譚興亞說完,拿出了近期在南山村拍的照片,還是當年的位置,幾個村民悠閒地坐在石凳上,臉上滿是笑容。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關於過去和成長的記憶,城市也一樣,也有從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歷程,這些豐富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體裡。城市對於我們,不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場所,更具有個性價值與文化意義。從1962年到2019年,譚興亞帶著他的老照片走過歲月,走過貴溪的昨天。在未來,貴溪不斷髮展的每一個日夜裡,它們都會成為貴溪人心中最溫暖的一抹光亮,照亮繼續前行的路。

這位老人用12臺相機記錄下貴溪60年來的變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