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瀋陽的母親河,戚家軍又因此地最後一戰而覆滅,瀋陽渾河


渾河古稱瀋水,又稱小遼河。歷史上曾經是遼河最大的支流,現為獨立入海的河流、同時也是遼寧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內河。流域範圍在遼寧省中東部。源於清原縣滾馬嶺,流經撫順、瀋陽等市縣,在海城古城子附近納太子河,向南流至營口市附近入遼東灣,全長415公里。7200年前人類就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今天的渾河承擔了遼寧省中心城市群的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任務。

瀋陽秋意正濃,母親河渾河兩岸風景秀美。然而為了管理方便,仍然將渾河錯誤地做為遼河支流看待、並將渾河入海河段稱呼為大遼河。由於古遼河上游幹流西遼河斷流乾涸,今天以東遼河為源、靠支流清河承擔主要來水的遼河水量遠小於渾河,所以大遼河的稱呼看上去也說得通、儘管那段河道已經沒有一滴遼河水。

渾河全長415公里,古稱瀋水,又稱小遼河。她發源於撫順市東部,自東向西,依次流經清原、新賓、撫順、瀋陽、遼中、燈塔、遼陽縣、臺安、海城、大窪、大石橋、營口等縣市境內,最後於營口市西西炮臺注入遼東灣。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滾馬嶺是沈、撫兩市母親河--渾河的發源地。


歷史上,渾河曾經是遼河最大的支流。清代末年,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上游西遼河兩岸水土流失加重,遼河水含沙量大增、下游河道淤淺、頻繁決口,經過自然選擇和人為治理的雙重影響、遼河主流改道從盤錦入海。1958年,為了根治遼河下游洪澇災害、堵截了從六間房流向三岔河、納渾河太子河入海的遼河東支(即古遼河入海河道),遼河水不再與渾河相通。

瀋陽嘉龍中心樓上眺望,全景水面包括彩電塔與再建的瀋陽第一高建築。渾河與太子河流量相差不大,按照河源唯長的標準--渾河為幹流、太子河是渾河最大的支流。但由於歷史情懷及管理部門圖方便的種種原因,渾河納太子河後從三岔河到營口的入海河段仍然被叫做"大遼河"。實際上,渾河的水資源遠多於今非昔比的遼河,由於自然氣候的趨乾和人類過度開發的影響、遼河800餘公里的上游西遼河段成了一條寬幾里地的沙帶。

瀋陽富民橋,渾河,五里河。流域面積2.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0-70億立方米。渾河為不對稱水系,東側支流密集,坡陡谷深,水量豐富;西側支流很少,水量不大。流經撫順、瀋陽等市縣。渾河流經遼寧中部城市群,這裡傳統的重工業相對發達、人口稠密,隨著流經科爾沁沙地的遼河古源西遼河斷流乾涸、遼河徑流量已不到曾經的50%、渾河及其支流太子河承擔了中部城市群幾乎全部的供水任務。


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有我市面積最大的林場。但它更為外人所熟知卻是因為鎮內滾馬嶺是沈、撫兩市母親河--渾河的發源地。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渾河源森林公司的建立,這片寧靜的山林盡情展示了它美麗的面容。 從灣甸子林場南行約五百米,到達砍椽溝村。山崗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牌樓迎風突立,這便是渾河森林公園的山門。

渾河是遼寧省除遼河之外,名列第二的大河。渾河源頭出自灣甸子鎮滾馬嶺山腳下,經砍椽溝流至灣甸子,又經尖山子流經太平屯匯入腰嶺河,源流至清原鎮西五公里處的馬前寨村與英額河匯合,始名渾河。傳說,在四百年前,渾河還是一條無名的大河,誰也不會想到這條清澈見底的大河,會以"渾河"為名!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根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用兵智謀而取的名字。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為退明軍命人用馬糞等把渾河水攪渾退明軍,由此得來。

明朝末年,關外危急,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在戚繼光去世後統帥戚家軍餘部,增援關外,孤軍被圍,與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在渾河血戰,以三千火槍兵抵擋兩白旗兩黃旗披甲精銳上萬人,後金繼續增兵數萬圍困,並調來以重金收買投降的明軍炮手及紅衣大炮,發炮圍攻明軍陣地,戚家軍餘部在轟擊之下苦撐數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滅。渾河也成了戚家軍最後的絕唱。


渾河兩岸大開發全面啟動。渾河兩岸開發項目全部建設後,將形成以五里河為中心的文化城,拉近渾河與城市生活的距離;在渾南建起的商務城,彰顯CBD和城市濱水形象魅力;以三好街為依託的科技城,建成具有扇形開放式空間景觀特點,擁抱較長的渾河自然灘地。隨著瀋陽城市重心的南移,渾河兩岸將像上海外灘那樣呈現出繁華、多姿的城市景象,成為瀋陽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