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莊毓聰,生於福建惠安,中國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家。八十年代初畢業於 福建工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以大寫意花鳥畫享譽當代畫壇。其藝術博綜集粹,淵源廣大,由近現代之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諸巨匠, 追溯至揚州八怪、八大山人、青藤白陽,悉為己用,蔚為一家。學術體系上追求高古、蒼古、古拙、古雅的藝術風格,尤其重視哲學思維、 書法內涵和時代美學風範的彰顯。主張以全方位的宏觀思維及現代審美意 識表現花鳥世界,立古承今,立中承西,立足民族精神、東方意蘊,注重 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融匯,強調筆墨意境和構成意識,作品氣勢雄 渾博大、高古奇拔、自成一格。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導師、中國 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民盟中央美 術院常務理事、中國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畫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 文史館館員、福建省民盟書畫學會副會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集美 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州大學工藝美院客座教授。曾先後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花鳥畫展”評委、“紀念 黃道周全國中國畫展”評委、“全國中國畫名家小品展”評委、“全國第 十一、第十二屆美展福建展區”評委等。作品常年參加北京保利、中國瀚海、 中國嘉德等舉辦的重要拍賣活動,並逐漸成為收藏熱點。

2015 年始先後在北京、浙江寧波、廣東肇慶、山東青州建立莊毓聰藝術館; 2016 年開始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大寫至道——莊毓聰大寫意花鳥畫 全國巡迴展”已分別在山東濟南、甘肅蘭州、廣東深圳、安徽合肥、山東青州、 福建廈門、貴州貴陽、福建漳州以及全國其他主要城市巡迴展覽。莊毓聰 的藝術成果和獨特的藝術風貌,在國內外美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閭庭多落葉》68×68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冷月照無眠》45×45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墨荷》180×97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一朝雞鳴秋瑟瑟》178×95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南塘舊夢》68×68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荷塘》68×68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文 / 於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為大寫意花鳥畫壇的一位名家,莊毓聰先生早年在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和深造,之後往返於京閩兩地,勤於教學與創作,逐漸成為閩籍畫家群體中在繪畫風格和藝術主張上皆具特色的一位藝術家。

如松鶴、荷塘、水禽、梅花等傳統的“祥瑞”題材,在中國畫史上已然建立了一套獨立的體系和派別。而長於大寫意花鳥繪畫的莊毓聰稱得上是一位“另類”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具有八大山人造型、用筆特點,而且兼具了吳昌碩的金石氣象以及林風眠融匯中西的味道。如果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品評標準“逸、神、妙、能”四品來評判和劃分,我認為莊毓聰的繪畫應列為“逸品”。寧取生拙而避嫻熟的風格特徵,既彰顯出其作品面貌的獨創性,也表現出他對程式化的反思與挑戰。

生活在福建、廣東一帶的畫家大多會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莊毓聰雖生於南國,但是他的作品卻呈現出一種濃重的大寫意風格,甚至在物象造型上絲毫沒有受到20世紀之後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影響,說明他逆反地選擇了一條與時代地域主流對立的藝術道路。

觀賞莊毓聰的畫作,大致可總結出以下四個特色:

第一,莊毓聰在筆墨中展示出了強勁的力度感和方折的形式感,這種金石氣息強化了筆墨形體的視覺感受,比如在描繪水禽的形象時,他僅用簡潔的幾筆塗抹塊面結構,而在鴨喙處以帶有提示性的幾根線條概括出物象的輪廓。特別是在描繪水鴨的造型時,又十分講究墨色的濃淡、乾溼與互破,讓人們直觀感受到一種春意盎然的視覺美感。可以說,莊毓聰堅持以寫意性的畫家之眼去審視世界和自然變化,對於芭蕉、禽鳥等傳統意義上花鳥畫題材都具有延展性的創新變化。

第二,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我認為莊毓聰更擅長用筆。雖然很多作品中表現出大筆淋漓、墨色氤氳的效果,但畫面排筆構成的形式感、較小而不細碎的筆質以及蒼勁姿媚的筆觸,更加凸顯出金石書寫的意味。“寫”是寫意繪畫裡的核心,很多畫家在寫意繪畫中更加強化墨的使用,但實際上純粹以用筆來表現寫意性,也是一種可取的探索路徑。另外,他在造型上受到八大山人的影響,筆下的水鴨、仙鶴都取生拙之感,並帶有詼諧諷喻的造型特徵,微妙地傳達出都市畫家對社會與自然的理解。

第三,色彩表達往往是南方畫家的強項,從“二高一陳”到中國港、澳、臺畫家大都善於用色,尤其喜歡將曙紅、花青、藤黃、赭石等顏色混合使用,調和出色彩斑斕的效果。但在莊毓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自覺守持著一種以水墨為中心的創作方式,講求“運墨而五色具”,突出了墨色的色差與色溫變化。同時,在很多畫面裡可以看到他對形式感和衝擊力的表達,如“荷塘”和“秋雨”系列作品中就帶有較強的肌理材料製作特徵,總體上又表達了風雨之下殘荷孤寂清冷的詩意美感。

第四,莊毓聰的繪畫體現出“詩、書、畫、印”的相互結合,甚至很多畫作中的題跋已有喧賓奪主之嫌,佔據著舉足輕重的視覺地位。可以看到畫家對詩意表達的重視,中國繪畫自古有“三分畫七分題”之說,這一點在莊毓聰的作品得到了很好地詮釋。他以行草來傳達詩意,做到與畫面抒寫形式的相得益彰。如果僅從繪畫的角度來講,強化書寫的味道勢必會犧牲某些造型的準確性,但其對於某種形態的提示和表達亦能自圓其說,這也是莊毓聰繪畫的可貴之處。

北宋蘇東坡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觀看莊毓聰的作品便會產生這種感悟,作為一位擁有成熟語言體系的“50後”大寫意花鳥畫名家,無論是仙鶴、白鷺、野鴨、雛雞,還是牡丹、墨荷、松枝、梅花,在他筆下都呈現出不拘一格的造型特徵和蓬勃生髮的盎然氣象。整體而言,莊毓聰的作品既顯示了閩南地域獨特的審美品位,又展現了融合南北氣象與金石碑帖的筆墨特點。

作品欣賞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飛雪迎春》180×96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深秋野鷺眠》136×68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秋韻如詩》96×96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盛夏》200×500cm

莊毓聰:寧取生拙 逸趣盎然

《留得枯荷聽雨聲》150×300cm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