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作者/芨芨草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可以说,除了说话智障的人,一般人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说话了。从很小开始,饿了,找妈妈要东西吃,要说话;上学后有问题不会,问老师要说话;工作了和同事商量方案,要说话;恋爱了,更少不了说话;生孩子了,早早就开始教孩子说话……总之,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会闭嘴。

说到这里,爷爷看看我说:“看我干什么?我估计还能说几年。”

我说:“岂止是几年,应该还有三四十年吧。”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玩笑开完,说正事。我对爷爷说:“我刚搜到一个数据,说一个正常人一天所讲的话,大约要用二十张B5的纸来记录。这还是一般人,不是特殊行业,如果是教师、讲师,则会成倍增加。就以一般人的说话量来累计,一个月就是六百页,一年下来就有七千二百页。如果按中国人平均寿命七十六岁计算,总共五十四万七千二百页。如果按100页一本书,你算算,有多少本了?”

爷爷说:“我说的没错吧。其实,我刚才还没说完,就被你打断了。我要说的是,其实,人一辈子说这么多话,并没有多少中用的,大部分都是废话。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但要注意分寸,把废话降低到最小限度。”

这一点,我倒是没有异议。说话的艺术对于中年人来说尤其要注意,因为中年阶层代表着成熟,如果说话太幼稚是会让人笑话的。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首先,道听途说的事,当故事说,但要注意场合。

爷爷说,我们很多事情并不是亲眼所见,因为是听朋友说的,就会信以为真,然后当新闻和别人讲,至于其中有多少水分,根本不去想;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加点自己的口水,以弥补以前传闻中的漏洞。这样的结果是,可能只是芝麻一样的大的一点小事,到最后传成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所以,如果这件事是你听说的,还觉得有趣,不妨当故事去讲,不提具体人,只说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故事,或许还有人愿意听,也不会出现让人尴尬的局面。

听到这里,我对爷爷说,我以前有个同事小潘,就是一个话痨,喜欢传播他听到的“真人真事”。每次他一进公司,只要领导还没到,就是他的演讲时间。由于他声音很大,你不想听也做不到。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后来终于有一次碰到麻烦了,小潘在讲一个事情时,恰好坐在他对面的一个同事小赵也是主人公之一,讲着讲着,只见小赵拍案而起,问他什么意思,什么地方得罪他了,让他不遗余力地损人。小潘傻了,说:“我没有说你啊?”小赵说:“你分明刚才说,赵某是一个傻逼,怎么,敢说不敢承认了?我告诉你,昨天那件事是我不对,但事出有因,也轮不到你来教育我。”

看,真是“无巧不成书”,小潘讲的这件事,正好是小赵和大学同学之间发生在昨天的事。而那位大学同学,正是小潘的老乡。而要命的是,小潘讲的时候,还添油加醋,站在老乡的立场上,狠狠损了小赵一把。

事后,小潘只好请小赵吃饭,我们做陪,来化解这个尴尬。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酒席上,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成名后,很多人想拜他为师。其中一个人在自我介绍时滔滔不绝,从自己显赫的家世到他心中的抱负,一直说个不停。苏格拉底看他没有停下的意思,便伸手捂住他的嘴说:“我得跟你收双倍的学费。因为我必须教你两样功课,首先要教你如何勒住舌头,再教你如何开口说话。”

爷爷点点头说说,很多人就是这样,好像不说话就不能证明他活着一样,东拉西扯惹人厌烦。其实,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才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其次,还没发生的事,不要较真。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两个人为还没发生的事情争执不休。

我有几个喜欢 “研究未来”的邻居,一到晚饭后出来遛弯,就会聚在小区花园的运动场互通信息。比如,人类什么时候能搬离地球;世界大战什么时候会发生等等。

其实,喜欢这些东西无可厚非,但他们喜欢就一件还没发生的事争执不休。当然,观点可能来自网上,也可能是自己琢磨的,几个中年人吐沫星子乱喷,都想把别人说服。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中秋前回家。晚上吃完饭,,我到小区广场走走。没一会,就听到旁边两位老人吵了起来,问题焦点竟然是“几天后的中秋会不会下雨”?

一位说:“你看月亮周边有红晕,中秋估计要下雨。”另一位对此言论不屑一顾:“就你能!还学会看天了!现在月亮这么亮,哪有雨?你又不是天气预报!”

两人唇枪舌战,总认为自己的观点对,总想说服对方,争论好久也没有结果。

我走过去,让二位消消气。我说,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争执,是无意义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旁边的人一听,还真是这个理,也劝他俩不要再争了,活好当下就行了。再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能管得了啊——不知谁最后说的这一句,惹得大家都笑了。

爷爷听后也笑了,说现在争执还没发生的事情,真的是浪费时间。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第三,已经过去很久的事,当轶事讲,还要注意筛选。

一般同学、老友聚会,大家都会说一些旧事来联络感情。但很多人喝点小酒就失态,专捡别人的糗事说,使场面时常搞得很尴尬。

爷爷说,其实,大家见一次面部容易,为什么不说点高兴的事情呢?须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人也许不是故意的,只是拿出来开开玩笑。但有时候,你觉得是个小玩笑,对方可能觉得有割肉剜骨之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没必要把自己的欢乐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你如果想说话,心里就要有一把无形的筛子,不妨想想同学或战友有什么说出来励志的轶事,或者同甘共苦的经历,把这些筛出来,然后晒出来,大家哈哈一笑,度过愉快的一天,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好吗?

爷爷说:人到五十,不要当“话痨”,三种方式助你沟通更有技巧

​爷爷最后总结说:我们每天都在说话,说应酬的话、说好话、说坏话。有时候,应酬是必须的,小区见到邻居,单位见到同事,低着头就走过去也不对。但好话和坏话就要有智慧了。好话说过了就像讽刺,坏话说多了容易伤人。尤其是喜欢拿别人当话题的人更要注意,传播别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抱怨社会也会使你的形象受损。

更重要的,制造一堆语言垃圾又百害而无一利,不如管好自己的嘴巴,沉下心来做点实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