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島素的糖友謹記3個紀律

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胰島素治療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那些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治療也是最佳的選擇,有時候是必需的選擇,胰島素是保持血糖正常的最佳藥品。然而胰島素治療對很多患者和其家屬來說還是陌生的,存在很多誤區。

注射胰島素的糖友謹記3個紀律

注射胰島素的糖友謹記3個紀律

胰島素的認識誤區

糖尿病患者常糾結於“用還是不用”“用了會不會成癮”的問題。其實,胰島素是一種生理性激素,糖尿病患者之所以需要胰島素,是因為體內缺乏。因此,可以通過補充胰島素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有的患者當血糖控制平穩後,仍可換回口服藥治療。由此可見,胰島素治療完全是生理需求,絕對不會成癮。

也有的患者認為打了胰島素就說明糖尿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階段。對於糖尿病嚴重程度的判斷,需要結合患病時間長短、長期血糖控制的情況、併發症的多少和程度、高血壓、血脂紊亂等合併疾病以及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評判,而是否打胰島素則主要根據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程度、口服藥物能否有效降低血糖、是否存在急性併發症等來決定。

還有的患者因為懼怕注射疼痛或者不方便,拒絕胰島素治療。相比口服藥物,胰島素治療確實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不方便,不能像其他人那樣隨時隨地就餐。而且以前打胰島素都是用一般注射器,針頭比較粗,也很長,打針時很疼。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胰島素劑型越來越多,已經明顯減少了打針的不方便。同時胰島素類似物研製成功,有的胰島素類似物可以打完針馬上吃飯,飯前忘記打針可以在飯中打針或者吃完飯馬上補打。而打針引起的疼痛,也已經基本克服,現在打針都有專門的胰島素筆,針頭都是高科技生產的特殊針頭,注射時不會引起疼痛。因此,糖尿病患者不應該因為這些原因而逃避胰島素治療,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有的患者對胰島素的認識和上面這些患者正好相反,在口服藥的說明書上寫著有很多不良反應,如“會損傷肝臟和腎臟”,有的藥物“會過敏”,而胰島素沒有這些不良反應,因此堅決要求醫生給自己打胰島素。是否需要打胰島素,何時打胰島素最合適,這些都需要專科醫生分析病情,平衡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質量後做出選擇。

那麼,是不是隻要打了胰島素,就萬事大吉了,就可以隨便吃喝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給打胰島素的患者提出“三大紀律”,希望能嚴格遵守。

 打胰島素的患者需知“三大紀律”

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

胰島素可以促進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如果糖尿病患者打胰島素後不進行飲食控制、運動鍛鍊,攝入熱量過多而消耗不夠,會造成體重的逐漸增加。體重增加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加重,打的胰島素量越來越多,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打越胖,越打越多”,血糖越來越差。

堅持自我監測血糖

自我血糖監測可以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況,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每次就診時把這些血糖數值告訴醫生,以便於醫生有依據地調整胰島素使用劑量,更好地控制血糖和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警惕低血糖反應

低血糖反應是胰島素治療的常見副作用,一般都是由於胰島素用量相對過大所致。為了避免在使用胰島素過程中出現低血糖反應,必須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調整胰島素的用量,使胰島素的用量逐漸達到既能將血糖控制滿意,又不致於出現低血糖的合適劑量。糖尿病患者要知道什麼是低血糖反應如虛弱、多汗、心悸、視力模糊等,發生低血糖時及時喝糖水或者進食碳水化物類食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