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為何沒有打掃戰場?

南昌快報


在二戰中,蘇聯最大的戰場就是蘇德戰場。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打的蘇聯措手不及,一連失去了大片領土,但是隨著列寧格勒保衛戰役的開始德軍進攻受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粉碎了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攻勢後開始不斷反攻,大片領土被收復,甚至一路打到德國門口——柏林。

按理說,這麼多戰場肯定少不了事後一番打掃,但是蘇軍基本很少打掃戰場,畢竟在這種冰天雪地之中,即使不馬上收屍也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傳染病,比如瘟疫。

再者,蘇德戰場交戰雙方都是機械化部隊,重炮轟擊之下哪有完整的屍體,想拼湊一副完整的軀體太過耗費時間。


如果選擇就地掩埋,身處凍土層的蘇德戰場也是頗為耗費精力,需要調集人力物力挖坑,明顯不划算。唯有焚燒才是最佳處理方式。所以在打掃戰場方面蘇軍顯得不太上心。

肯定有人會說,就算不去打掃戰場,收拾點戰略物資也可以吧,比如收撿一下敵軍槍械,補充一下自身彈藥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但身為兩個軍事大國,重工業都是極為發達的存在,武器裝備都是極為充裕的,不會像中國抗戰期間因為缺少戰略物資,每次勝利後都仔細打掃戰場收撿敵方物資的情況。另外,德軍經常會在屍體周圍佈置詭雷,蘇軍為了避免已方人員受傷都會避免去收撿敵軍槍械。頂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搬空敵軍軍械庫就不錯了。


即使蘇聯前期在德軍的閃電戰中失去了大片領地,可是在美國強大的物資支持下,蘇聯又在莫斯科周邊地方建立起大量的軍事工廠等後勤設施。因此在大反攻的時候,蘇聯的後勤十分充足,根本不會存在什麼需要來打掃戰場獲得物資的情況。

由於蘇德戰場比較廣袤,蘇軍為了能儘可能的追擊敵軍,都會選擇放棄打掃戰場。畢竟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才是首選,萬一打掃戰場的時候遇到敵軍反撲豈不是白白為敵軍做了嫁衣。已放戰場況且如此,更別說德軍控制的戰場,敢去那裡打掃讓你有來無回。

雙方都是機械化部隊,且又是工業強國。裝甲部隊肯定也不在少數,士兵屍體你不掃,槍械你不收。坦克裝甲車這麼個大鐵皮玩意兒你肯定得回收吧!畢竟這造價高。


實際上,還真不收,像一些失去移動能力或者殘破不堪的裝甲基本上是能毀則毀,戰場上修復這些玩意兒不僅難度大,耗時長。還不划算,有拖走修復一輛殘破戰車的時間,本土都已經造出了一輛不止。

這也是為何至今都能在這些“古”戰場上看見殘留的“大傢伙”的原因。而在東歐戰場,大炮轟擊過後都會留下一些巨坑,而身處這些大坑的屍體和裝甲都會在雨水的沖刷下被沼澤所吞噬,直接省去了收拾的麻煩,這也是為何至今有些歐洲人能從土裡挖出一些老物件的原因。

況且蘇德戰場中機械化、大縱橫的閃電戰役,最重要的就是時間,這點不僅對於德國如此,對於蘇聯也是一樣。這樣廣袤的戰場,這麼長的戰線,使得任何一方打掃戰場都是一種奢望,他們都是一處戰場完事後再匆忙趕赴下一個地點。 在本土作戰蘇軍況且如此,更別說本土之外。


蘇軍認為在哪個國家的打仗就該由哪個國家自己打掃。因此在攻打柏林的時候,蘇軍更是惡意損壞戰場,當然也有報復德國人的成分在其中。大量的火炮將德國直接炸成一片廢墟。


歷來現實


有網友問:二戰蘇軍為什麼不打掃戰場?我們舉幾個例子,第1個就是戰爭初期的維亞橋馬,軍史記載當時:車輛已降到編制定額的一半。灰塵、沙地和長途行駛使發動機嚴重磨損,而提供新的發動機進行替換,又有困難。摩托車輛也負擔過重。

機動車輛陷入泥淖無法開動,步兵勞累不堪,每天有幾十匹戰馬在執行任務中死亡。官兵們幾個月洗不上澡,沒有換過衣服,蓬頭垢面,骯髒不堪。他們整天捲曲著躺在地上,呆立在狹窄的、有積水的掩體裡,身上被蝨子咬,兩腳凍得失去知覺。疾病和寒冷造成的減員要比作戰傷亡大。雨下個不停。由於雨淋、寒冷和缺少休息,病員增多了。

而每二萬俘虜就需要一個師來執行看守、分類、運送等任務。雖然敵人在戰場上丟下大量良好的武器裝備,但德軍卻找不到人來組織和領導收集工作。

綜合起來就是,部隊在這種高速大縱深連續作戰當中,都非常疲憊,已經沒有精力去收拾戰場,組織人員收集保管戰場上對方遺落的武器。而且,收拾戰場,還有看管俘虜,需要大量的人力,這也將耽誤裝甲部隊持續性的進攻節奏。

那麼為什麼,在抗戰戰場就打掃的非常乾淨呢?首先是,抗戰當中的戰役,不是蘇德戰場那種持續不斷的大範圍突破和連續不停歇高強度作戰。而且規模也沒有蘇德戰場大,蘇德戰場一個戰役動輒損失幾十萬人。

而在抗戰戰場,日軍經常一個戰役下來損失幾千人,規模要小很多。另外就是,我國當時極度缺乏武器,可以收拾戰場得到一些武器彈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來源。


深度軍事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打掃戰場一般是為了回收槍支彈藥等裝備,蘇聯和德國都是重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特別是蘇聯資源相對於中國和日本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一般他們不樂意打掃戰場,因為這樣可能得不償失。


蘇聯在四年衛國戰爭中僅使用掉子彈就高達170億發,炮彈4.2億,1.2億枚手榴彈。而中國從1937年到1945年總共才生產了11億發子彈,而日本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也不到17億發。可以說蘇聯和德國是土豪的戰爭,所以我們不能拿我們的眼光去衡量他們。

蘇聯和德國部隊的機動能力很強,蘇聯和德國雖然沒有中國和日本人口多,但是他們之間的會戰要比中國和日本的場面宏大的多。蘇德戰場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大會戰,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戰爭動員率高,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機動化能力強。在這麼高機動化能力下,有可能耽誤一點時間,有可能耽誤一點時間就貽誤戰機。


再加上蘇聯地廣人稀,蘇德會戰很多都是百萬軍隊以上的大會戰,所以戰場區域太大,再加上蘇聯天氣寒冷,有時候一些戰場遺留下來的東西都被覆蓋了,也不便於打掃。

不像中國和日本,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島國,後來連製造子彈的銅都不足,大肆掠奪中國的銅器。甚至連故宮的一些青銅文物都被他們掠奪走做成了子彈。而中國是因為工業化程度非常低,需要回收這些武器彈藥。


不過這也讓一些“挖土黨”欣喜若狂,他們常常能挖出很多二戰遺留下來的武器彈藥,甚至還有錢幣等等。


漁耕樵讀


肩扛德軍MG34,手持德軍98k的蘇聯少年。

蘇軍繳獲的德軍41型6管150mm火箭炮

蘇軍機槍手使用德軍的MG34

還有這個多聯裝的MG34。


再看這

看這

蘇軍士兵使用德軍的MP40。

蘇聯女兵使用從波蘭繳獲的wz29。

蘇軍使用德軍的黑豹坦克,坦克被塗上了蘇聯紅星。

我再隨便挑幾段蘇軍官兵的回憶錄粘出來。







蘇軍不打掃戰場嗎?

蘇軍不打掃戰場嗎?

蘇軍不打掃戰場嗎?


二戰就沒有一個國家壕到敢不打掃戰場,別說蘇德這種對武器需求量比較大的國家,就算是現代治安戰中美軍打部族武裝也不敢不打掃戰場——就算你用不上那些武器,你怎麼敢保證你把武器遺留在戰地不會被其他人撿取?

所以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感到很奇怪,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就像吃完飯以後要排洩一樣正常,因此我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就好像是在問人為什麼只吃不拉。

問題已經比較厲害了,而順著問題的意思還能論證出道理的答主就更厲害了。

就因為一些挖土黨能挖出來東西,就能腦補成蘇聯不打掃戰場,那國內的挖土黨也時不時挖出來一些武器裝備,你咋就沒腦補成中國軍隊不打掃戰場呢?

因為二戰中國軍隊是什麼情況,大家心裡都清楚,不好忽悠,而蘇德戰場離的比較遠,大家不太清楚,可以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