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風雲一點通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期間發生的最嚴重正面對抗事件,危機雖然只持續了短短的13天,卻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雙方的前線將士劍拔弩張,雙方最高領導人也徘徊在核按鈕邊上,核戰爭一觸即發,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毀滅的邊緣,最後蘇聯率先認慫。雙方回到談判桌上,以互相讓步結束了這場危機。




蘇聯之所以會率先認慫,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包括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就不用說了,最巔峰時期蘇聯的經濟總量都只接近美國的一半,而且結構偏向重工業相當不合理。


至於軍事力量是美蘇之間差距最小的方面之一,尤其是陸軍蘇聯還佔據了上風。二戰期間蘇聯正面硬扛納粹的精銳,鍛鍊了蘇軍的陸軍部隊,二戰之後蘇聯陸軍綜合實力全球第一,光是在歐洲一線蘇聯陸軍坦克就有數萬輛,整個西方生活在蘇聯滾滾鋼鐵洪流的陰影中;

但是在海軍方面美軍遙遙領先,在二戰期間包括護航航母在內美國一共製造了100多艘航空母艦,而且在於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當中鍛鍊了航母艦隊的作戰能力,而蘇聯一直以陸軍為主,海軍只是附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仍然不具備製造航母的能力,二戰結束之後蘇聯高層原本打算向當時的盟友美國借一艘航母作為範例來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艦,但是冷戰使這一幻想破滅,直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海軍仍然沒有航空母艦在役,這使得蘇聯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遠遠不如美國海軍;在空軍方面美國稍強於蘇聯;在戰略力量的對比上,美國不僅率先研發出了核武器,而且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大力投資建設核力量,在古巴導彈危機時期雙方戰略力量對比高達17:1。





而且美蘇雙方起衝突的古巴位於拉丁美洲,距離美國本土極近,卻遠離蘇聯本土,所以美國能夠非常從容的調集重兵。當美國的U2飛機偵察到了蘇聯在古巴建設導彈基地的時候,美國總統能夠迅速下令全軍進入戰備狀態,他調集了包括八艘航空母艦在內的近100艘各型軍艦和68個航空中隊近1000架飛機將古巴海域團團包圍,同時在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囤積了二戰之後美軍最大的登陸部隊,各導彈基地也進入高度戒備,載有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出現在古巴上空,核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的激烈反應讓赫魯曉夫非常震驚,但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赫魯曉夫聲稱強烈拒絕美國的封鎖,要對美國的威脅給予重擊,他組織的力量去嘗試衝破美國的封鎖,但由於在古巴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無功而返。考慮到蘇聯根本沒有能力突破美國的封鎖,且在封鎖期間蘇聯的損失遠大於美國,赫魯曉夫不得不轉向與美國和談;而美國也非常擔憂一旦向蘇聯在古巴的軍事設施發起進攻,美國本土將會遭到核武器的襲擊,最終雙方談和成功。



蘇聯撤回了在古巴布置的導彈,美國稍後撤回了在土耳其佈置的中程彈道導彈部隊,美蘇雙方實行了利益交換,都保住了雙方各自的顏面,是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 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林姆林宮下定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大步追趕上美國的步伐,以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終於在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核力量上追上了美國,並在上世紀70年代初全球爭奪中轉為了攻勢。


龍武驍衛


因為蘇聯的實力比美國弱,而且赫魯曉夫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見好就收,絕對是當時蘇聯最正確的選擇。


冷戰期間,美蘇誰都不想打仗。因為雙方都明白一個道理——開戰即死。

只要開戰,世界瞬間毀滅,包括美蘇自己。

所以,開戰是不可能的,美蘇之間只能玩玩戰略威懾的把戲。

何為戰略威懾呢?

就是所謂的見著出招。不管你搞什麼,我一定要有回應,就拿當年的薩德事件來說,韓國同意部署薩德系統,中國抗議無果,只得搞出能把薩德干穿的新式“真理”出來威懾。

我也不跟你打,我就是給你露露底,讓你有自知之明,讓你明白手裡捏著的那堆玩意就是破銅爛鐵而已。

而古巴彈道危機這一事件,就跟薩德事件是一樣性質的事件。

1959年,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核彈,從而威脅到蘇聯的腹地。


蘇聯吃了大虧,當然是要報復的了。可是要怎麼報復呢?

當時蘇聯擁有的核運載工具大約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而且還多是中短程導彈。這些中短程導彈對付歐洲、北約國家還可以,想打到美國,是不現實的。

並且,蘇聯的海軍也遠遠落後美軍。蘇聯當時沒有航母,甚至沒有大型導彈艦,即便是常規的海上對抗,蘇聯當時也夠嗆。

所以也就是說,就美軍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導彈威脅蘇聯腹地這件事來說,蘇聯根本沒辦法還招。

不過,瞌睡了有人送枕頭。1961年的“豬灣事件”,給了蘇聯還招的機會。



1961年4月17日,在中情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向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入侵。後被古巴革命政府鎮壓。

這一事件發生後,美古關係一落千丈。

古巴為了自保,只得對抗美國。而蘇聯就在此時搭上了古巴的線,援助古巴,並把中程導彈送到古巴,繼而威脅美國本土。

也就是說,所謂的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其目的就是為了和美國討價還價,逼美軍撤走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核彈頭。並不是要跟美國開打。


但是蘇聯人的想法,美國人並不知道。當美國知道蘇聯悄悄在古巴部署導彈後,第一反應就是蘇聯要打自己,美國必須要反擊,即便是開打也在所不惜!

1962年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件事發表電視講話,他宣佈美國進入警戒狀態,督促蘇聯立即撤走部署在古巴導彈。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是要臉的人,美國讓他撤走導彈,難道他就要撤?他不要臉了?

所以在肯尼迪表態的第二天,10月23日,赫魯曉夫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撤!

1962年10月24日,針對赫魯曉夫的回應,美國對古巴進行了全方位封鎖。

你不撤,我就封死古巴。到時候,整個古巴,連同蘇聯運到古巴的導彈,我給你們直接一勺燴。


面對美國的強力回應,赫魯曉夫沒服軟。因為他還不知道美國的底線在哪裡。

所以在10月25日,赫魯曉夫命令蘇聯運輸船和潛艇繼續前進,突破美軍的包圍圈。

10月27日,美國認為不能再等,就對蘇聯核潛艇進行攻擊。美軍的科尼號驅逐艦向潛伏在海底的蘇軍潛艇投擲了五顆訓練用深水炸彈,以逼迫其上浮。(這艘被逼上浮的潛艇艇長在上浮前以為核戰爭爆發了,竟然要發射核魚雷進行報復,所幸的是,核魚雷最後並沒有發射)

雙方正式撕破臉皮,大有開打之勢。

白天的針鋒相對,讓肯尼迪和赫魯曉夫晚上都沒有睡著覺。

肯尼迪認為這個事情不能再拖,否則就真有可能爆發戰爭了。於是,他就在1962年10月27日晚上,以他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名義,緊急召見蘇聯大使,並向蘇聯大使口頭傳達了他的意思:美國可以撤走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核彈,但迫於軍方和執行委員會的壓力,總統不能出具書面出具文件,但總統保證將實現這一點。而如果赫魯曉夫執意要書面保證或因此而拖延的話,總統將難以壓制軍方,局面將有失控的可能性。

肯尼迪的保證正是赫魯曉夫需要的結果,所以他在權衡利弊後,當天晚上就同意了肯尼迪的意見。

10月28日早上,赫魯曉夫正式發表講話,同意撤回導彈。

持續了13天的導彈危機宣告結束。



不過,赫魯曉夫也不是傻子,肯尼迪只是口頭保證,沒有任何書面承諾。所以,赫魯曉夫在宣佈撤出導彈後,在古巴仍然留了一批核彈做後手。

按他的設想,美國耍賴,他就來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

最終,美國在1963年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蘇聯也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

大家各退一步,表面上,似乎美國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實際上蘇聯並沒有輸什麼。以當時蘇聯實力而論,它能逼迫美國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導彈,已經是當時的極限挑戰了。

另外,由於撤走導彈,美蘇在事後為了安撫土耳其和古巴的情緒,都對自己的小弟給予了大量的補償。這個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Mer86


古巴導彈危機是上世紀美蘇兩個大國冷戰時期直接對抗的巔峰,將人類世界拖入了核大戰的邊緣,對後來世界的格局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開始前先談一談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背景以及原因。

二戰勝利後,少了法西斯這個共同的敵人,因為根本意識形態的不同,美蘇兩國的關係極速惡化,冷戰開始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

二戰結束後,社會主義陣營的實力不斷增強,明顯的表現是:中國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力量,斷送了美國近距離遏制蘇聯和新中國發展的意圖;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由於這些都是被西方奴役百年的國家,所以他們獨立後,大多數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使得蘇聯在全球的勢力進一步擴大,而資本主義陣營的危機進一步加深,這刺激了蘇聯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就時任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而言,自他上臺後,對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失敗連連,蘇聯的經濟有倒退的痕跡,使得內部的危機加深,他的地位也受到了影響,比較有名的事件是:1957年6月18日,時任蘇共中央主席團主席的馬林科夫聯合其他中央領導成員聯手要求赫魯曉夫辭職,幸好赫魯曉夫在時任國防部長朱可夫的支持下,召開了蘇共中央全會,大多數與會代表不贊同他辭職, 他這才保住自己的位置。

赫魯曉夫的對內政策很爛,而對外的政策更爛,有人指責,“他失去了中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蘇聯軍隊還從奧地利撤了出來。他的反斯大林主義的政治傾向動搖了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政治關係,羅馬尼亞開始擺脫蘇聯的約束。”同時,那些非蘇聯集團國家的共產黨,由於國際國內的種種原因,也開始失去作為蘇聯代理人的作用。

而美國為了遏制蘇聯擴張,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雷神”與“丘比特”導彈,目標直指蘇聯本土。

這些事情都加深了赫魯曉夫的統治危機,他必須有所作為,才能鞏固他的地位,最好的方法無疑是找美國的麻煩,轉移國內的注意力,這個時候古巴送上門來了。

卡斯特羅領導的軍隊推翻了由美國扶持的巴蒂斯塔政權,在古巴建立了新生政權,由於古巴和美國地理位置的原因,卡斯特羅剛開始也很重視和美國的關係。政權建立不久,他就訪問美國,誰知他一到美國由於親蘇就被時任副總統尼克松狠狠的羞辱了一頓。卡斯特羅一怒之下對美國發了狠,肯尼迪為了逼卡斯特羅就範,對古巴實施經濟制裁,這一行為讓古巴徹底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

卡斯特羅主動找到蘇聯,赫魯曉夫以為古巴提供援助的條件換得了可以在古巴布置導彈的許可,到了1962年10月份,蘇聯悄悄地將包括導彈在內的大量軍事設備和軍事人員運到了古巴。

危機開始,人類差點走向核戰

10月14日,美國人通過U-2偵察機掌握了蘇聯在古巴建築6箇中程導彈基地的證據。肯尼迪得知後,在對話蘇聯的同時立刻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剛開始赫魯曉夫的態度還很強硬,並向古巴增援。

剛開始美國的軍事力量準備:
(1) 從海上力量來看,美國短時間內就在加勒比海集結了 3 艘航母,並且還在調集其他地方的航母,還調集了 12 艘驅逐艦和巡洋艦、9 艘護衛艦;
(2) 從空中力量來看,美國在東南沿海部署了 183 架截擊機,全部處於戰備狀態,其中 72 架的預警時間僅為 15 分鐘,還有 22 架預警時間僅僅只有 5 分鐘時間;
(3)從戰略後備來看,僅在佛羅里達的各個基地,就大規模集結了 850 架飛機,在很短時間內已集結了 5 個師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兵力;美國還不斷調兵遣將,在得克薩斯州組建了特種部隊,開拔佛羅里達州前線;同時,原來就駐守佛羅里達的陸軍師,也做好了一切戰鬥準備,只待命令下達,即可隨時攻入古巴。

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讓雙發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讓危機的爆發可能到達了巔峰。蘇聯蹊蹺地發射了一枚薩姆導彈,擊中了美國兩架 U-2 飛機中的一架,導致機毀人亡。

美國軍方怒不可遏,一致要求肯尼迪攻佔古巴,對蘇聯開戰,雙方大戰一觸即發。肯尼迪面對突發事件,採取了進一步行動,同時寫信給赫魯曉夫,要請他撤走在古巴的導彈,並承諾美國也會撤走在土耳其的導彈。

(1)在空中,60 架 B-52 戰機緊急受命升空待命,這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機,而是包含 52 架攜帶 196 枚核導彈的轟炸機。
(2) 在海上,7 艘“北極星”潛艇處於 15 分鐘內的緊急戰備狀態。
(3) 在地上,804 架飛機和 44 枚導彈處於待命攻擊狀態,並且另外172枚導彈、攜帶2858件核武器的1200架飛機,也處於最高戒備狀態;此外,還有 271 架 B-52 轟炸機和 340 架 B-47 轟炸機,攜帶著 1634 枚核武器,136 枚“大力神”和“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也處於緊急待命發射。

此時赫魯曉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收到肯尼迪的來信之後,他立刻召開會議,討論給肯尼迪的回信。回信的最後內容還沒有看完時,赫魯曉夫就火急火燎地廣播信中的內容,同意如果美國撤回佈置在土耳其的導彈,蘇聯就立刻撤走佈置在古巴的導彈。

此時十分憂慮的肯尼迪收到回信消息後,十分高興,並稱贊赫魯曉夫是一位有風度的政治家,至此歷時13天的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蘇聯認慫的根本原因:蘇聯的軍事力量不及美國。

當時蘇聯在全球的勢力若然有所擴張,但是就軍事力量仍然不及美國,蘇聯當時無論核力量與導彈力量,都還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於劣勢地位,美國當時有約 5000 枚原子彈和氫彈,而蘇聯尚只有區區 300 枚。 當時蘇聯大約只有 50~75 枚洲際彈道導彈,而美國大約有 200~250 枚,蘇聯當時只有戰略轟炸機約 200 架,而美國約有 600 架,此外,對於重要的二次反擊力量來說,美國還有 144 枚潛射導彈。

倘若赫魯曉夫執意對美國開戰,那麼美國也能夠在最快時間對蘇聯展開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當時美國在土耳其和意大利佈置有大量的導彈,而且還有北約集團的支持;在亞洲美國在夏威夷、日本等國有大量的軍事力量,隨時可以飛臨蘇聯本土作戰。

而蘇聯能夠唯一一個軍事力量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點就是古巴,前面說過美國為了防止被先發制人採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飛機已經在古巴上空裝好導彈等,準備隨時作戰了,因此蘇聯在古巴能不能打出第一拳還很難說。

這些原因迫使赫魯曉夫妥協,蘇聯認慫。

《極限施壓與極限博弈 ——蘇美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行動邏輯、歷史遺產及啟示》謝劍南。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千尋史記


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美國和蘇聯的綜合國力差距明顯,美國在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佔據絕對的優勢。假如蘇聯不主動地撤出導彈,美國必然會進攻古巴。一旦古巴被美軍攻陷,蘇聯的處境將會十分的尷尬,不僅會丟掉超級大國的面子,還可能引發一場毀滅性的核戰爭。


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蘇聯的經濟發展一直偏向於重工業,除了重工業之外,蘇聯的其他產業都發展緩慢。

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實力遠遜於美國,假如雙方真的撕破臉皮,不管是打冷戰還是熱戰,蘇聯都會在經濟上吃虧。

在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美國在核武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蘇聯的核彈頭數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彈頭數量非常的有限。而且美國在歐洲地區部署了大量的中程導彈,這些導彈可以覆蓋蘇聯的歐洲領土。

蘇聯的人口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歐洲地區,只要雙方的核戰爭打響,蘇聯的中程導彈只能攻擊美國的歐洲盟國,美國的中程導彈直接就能攻擊蘇聯的本土。

雖然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但是這些核武器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才能發射。美國的偵察機時時刻刻都在監視著古巴的導彈基地,只要蘇聯想要先發制人,美國附近的轟炸機立刻就能摧毀古巴的導彈基地。

而蘇聯的洲際導彈數量、遠程轟炸機數量、海軍核武器數量全都落後於美國,這場核戰爭一旦打響,蘇聯幾乎沒有任何勝算。

如果美國不使用核武器,在古巴打一場常規戰爭,蘇聯也沒有任何勝算。古巴距離蘇聯路途遙遠,蘇聯的海軍實力不如美國,一旦美國對古巴宣戰,蘇聯只能在歐洲地區聲援古巴。

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後,美國的鷹派將領紛紛要求開戰。在這個危機關頭,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否決了開戰的方案。蘇聯是一個核大國,假如蘇聯被逼到絕路,肯定會孤注一擲發起核戰爭,到時候美國也會損失慘重。

赫魯曉夫知道蘇聯的實力不如美國,在10月26日和10月27日先後給肯尼迪寫了兩封信,希望能夠和平解決這次危機。就在肯尼迪接到赫魯曉夫第二封信的同一天,蘇聯防空部隊在古巴擊落了美國一架偵察機,肯尼迪只能被迫答應了攻擊古巴的計劃,但是把進攻計劃推遲到了10月30日。

赫魯曉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在10月28日赫魯曉夫在電視臺發表了公開信,承諾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古巴導彈危機最終得到和平解決。

在古巴導彈危機後,蘇聯開始大規模製造核武器,到了勃列日涅夫執政晚期,蘇聯在核武器數量上反超美國。


史海泛舟擺渡人


原因很簡單,當年的蘇聯在遠洋作戰能力上與美國相差甚遠,而且古巴位於美國的後院加勒比海,蘇聯面對美國海軍的封鎖以及對古巴可能的入侵毫無抵禦能力。當然,有人可能會說,蘇聯可以以入侵西柏林或者在東歐的一些舉動作為回應。沒錯,在海上無可奈何的蘇聯人當年的確就是這麼威脅的,以此為籌碼換取了美國不入侵古巴的承諾。否則,你認為一個反美的古巴憑什麼能夠在美國的後院一直生存在下?

不過,即便蘇聯有了這些交易的籌碼,但它自己也很清楚,古巴畢竟是美國的後院,這裡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而歐洲就不一樣了,是世界冷戰對峙的核心,歐洲勢力範圍的劃分是美蘇爭霸的實力平衡線,如果這條平衡線被打破,也就意味著美國和蘇聯在世界權力劃分上的打破,結果必然是一場不可避免的全面戰爭,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於這個後果,蘇聯人很清楚。所以說,蘇聯地面優勢覆蓋下的歐洲是不能輕易打出的“核武器”,而美國優勢覆蓋下的古巴只是一個戰術武器。在大家都不想爆發核戰爭的情況下,戰術武器顯然比“核武器”要好用得多。


照理說事


古巴導彈危機說明了話語權的重要性,這次危機明明是雙方各退一步,但是在美國的大力宣傳下,卻變成了蘇聯認慫。

二戰結束以後,美蘇迅速進入了冷戰,雙方之間長期對立,關係緊張。為了能獲取對對方的優勢,兩國也是不遺餘力,努力在對方邊上拉攏盟友,部署軍事力量,以爭取先機。1962年8月,美國偵察機就發現蘇聯開始在加勒比海國家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這無疑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為此,美國在1962年10月22日公開宣佈武裝封鎖古巴,並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之下,從古巴撤出彈道導彈。美國在派出海軍對古巴實行封鎖的同時,還下令美軍提高戰備,為武裝攻擊古巴和蘇聯全面干涉做準備。

蘇聯開始拒絕了美國的要求,並表示會繼續援助古巴。因此美蘇之間的關係急劇緊張,雙方劍拔弩張,進入了冷戰最危險的時刻。不過畢竟美蘇雙方都無力承擔全面核戰爭的威脅,因此最後都做出了讓步:

蘇聯同意在美國保證古巴安全的情況下,撤出在古巴的中程彈道導彈和轟炸機,而美國在此後不久,秘密的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彈道導彈,作為緩和美蘇關係的表示。

單純從戰術角度來說,美蘇都從對方身邊撤出了中程彈道導彈,應該是各有所得。不過蘇聯從古巴撤出中程彈道導彈是公開進行了,美國甚至進行了電視轉播。而美國從土耳其撤出是秘密進行的,因此在外交上蘇聯的表現無疑給人感覺是慫了。

美國也是藉著這個機會好好的宣傳了一把自己,不過這也是當時美蘇國力對比的現實,蘇聯只能認了。


不沉的經遠


當年蘇聯和美國在世界霸權爭奪中還處於劣勢,特別是核武器的數量上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處於絕對的下風,一旦核戰爆發,蘇聯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而且美國已經做好了核戰準備,面對古巴被封鎖,沒有遠洋能力的蘇聯海軍沒有任何辦法,蘇聯也沒有做好核戰的準備。還有雙方都不願意來一場毀天滅地的核戰,這才是最主要的!

1962年8月,美國就發現了古巴的導彈陣地,但是沒人認為那是核彈陣地,知道10月中旬,兩架U2再次偵查並由專家們甄別出來那是核導彈陣地,肯尼迪立馬意識到美國的重大危機降臨了!

美國國會迅速提出6中方案進行討論,其中很大一部分議員提出外交解決危機,被肯尼迪當機立斷否決,因為他認為外交途徑其實就是拖延時間,就會有更多的導彈陣地完工,這樣的危機越早解決越好!還有比較極端的議員提出用轟炸機摧毀蘇聯的導彈陣地,這個方案遭受大多數人反對,理由只有一個,一旦轟炸就沒有挽回餘地,世界極可能爆發核大戰,而美國空軍根本沒有一次性摧毀古巴所有核導彈陣地能力,而且蘇聯還部署了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核彈頭轟炸美國本土,而美國的初步估算將造成至少1000萬美國人喪生,這個結果顯然不是美國的最優解決方案!

經過國會5天的討論和準備I,美國總統肯尼迪最後拍板,要讓蘇聯明白美國鼻息一切核戰的決心,並做著核戰的準備!美軍的方案時出動海空軍對古巴進行全面封鎖,逼迫蘇聯撤出古巴導彈,以結束古巴核彈帶給美國的威脅!美國調動了68個空中中隊和8艘航母,90艘軍艦組成龐大艦隊對古巴海域進行全面隔離(封鎖),美國陸軍開始集結,組成二戰以來最大的登陸部隊,隨時準備登陸管作戰,美國的導彈部隊、分佈在全世界軍事基地也進入戰備狀態,擺出一副要決戰蘇聯和古巴的姿態,劍拔弩張的要與蘇聯打一場全球性的核戰爭!

而蘇聯在古巴部署戰略核力量的原因,主要目的是給美國一些教訓和恢復核平衡,美國之前在土耳其部署了導彈,這也是蘇聯的家門口。正當蘇聯尋求以什麼方法來恢復核平衡的時候,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就投懷送抱來了,而且這位古巴領導人對部署核彈這個問題相當的支持,這樣蘇聯在美國後院不但有了立足之地,也恢復了與美國之間的核平衡關係,還能保護古巴,仿製美國顛覆社會主義的古巴政權!但是沒想到美國人的反應是如此巨大並且爭鋒相對,肯尼迪擺出了不惜與蘇聯來一場核大戰的姿態,這是赫魯曉夫萬萬沒有想到的!

而在1962年蘇聯雖然進步很大,但是實力上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核武器數量上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一旦爆發核戰對蘇聯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美國顯然已經做好了核戰的準備,而蘇聯沒有,蘇聯派出的運輸船和潛艇都沒有突破美國的防禦圈,甚至歲蘇聯潛艇使用了深水炸彈。赫魯曉夫只能一面指示軍隊不能使用核武;另一方面給美國總統寫信提出了撤出古巴導彈的交換條件:(1)美國和盟友不能入侵古巴;(2)美國同時撤出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國的核導彈!

赫魯曉夫的信讓肯尼迪看到了希望,因為赫魯曉夫信中“充滿著避免核戰爭的激情”,這讓美國鬆了一口氣。但是緊隨著美國國會收到了蘇聯外交部的一封信,這封信與赫魯曉夫的態度完全不同,美國明顯感覺到赫魯曉夫與蘇聯其他領導意見不合,這是相當危險的。最後最後肯尼迪靈機一動,只回復了赫魯曉夫的來信,並對赫魯曉夫進行暗示。赫魯曉夫也是老油條了,在第二天就用廣播直接回復了美國,同意撤出古巴導彈!

至此古巴導彈危機在赫魯曉夫妥協下,終於結束了,人類送了一口氣,這是人類離核大戰最近的一次大危機!其實細想這也基本是實力所然,蘇聯的核彈數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真打起來雖然雙方都會損失巨大,但是顯然蘇聯損失會更大一些,顯然赫魯曉夫是有進行評估的!

如果當年蘇聯不撤出古巴導彈,那麼不會解除對加勒比海域的海空大封鎖。儘管美國和蘇聯,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都不願意爆發核大戰,但是戰爭充滿了偶然,比如一戰就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偶然戰爭,所以往往一個誤會、或者一個細節不對就一觸即發,而地球遍地蘑菇雲的威力是無法想象的!

至今美國官方普遍承認,在古巴的幾個發射場已處於發射狀態,而且蘇聯在古巴還部署了戰略轟炸機,這些都已經隨時待命了!美國任何直接的軍事打擊行動都將可能讓蘇聯造成誤判,一旦蘇聯核導彈發射後果不堪設想!美國已經討論了空中打擊和入侵的時間表,一旦開打就沒有挽回的餘地,這場危機恐怕讓所有人都捏了一把冷汗,這不得不感謝赫魯曉夫,雖然他認慫了!


狼煙火燎


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果讓蘇聯很沒面子,不管後來美國有沒有偷偷的把導彈從土耳其撤出,明面上蘇聯的尊嚴都丟掉了,甚至還深深的傷害了古巴人的心,在美國嚴陣以待,誓死維護自己權益的一系列動作後,赫魯曉夫迅速向肯尼迪示弱,在得到美國的回覆後,立刻把在古巴的導彈拆卸打包運回蘇聯,連卡斯特羅都顧不上了。



為什麼“鋼鐵洪流”蘇聯會這麼容易就認慫?這還要從蘇聯的經濟開始說起,赫魯曉夫當政後,開始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和進行平反工作外,在經濟上,赫魯曉夫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長期以來,蘇聯只重視重工業,而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蘇聯經濟產生嚴重問題。



蘇聯在1952年時宣佈穀物產量達到了13000萬噸,宣佈農業問題得到了永遠徹底的解決,但實際上只生產了就千多萬噸糧食,越往後糧食產量越低,到時候魯曉夫還鼓動了30多萬志願者來到東部墾荒,但是因為蘇聯沒有調查和準備這場運動,幾年內成為農業和生態上的災難,國內矛盾日益加重。



這個對外宣稱是超級強國的蘇聯,實際內部危機重重,哪怕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國力達到最強大的時候,也只有美國的60%,所以當蘇聯面對美國的圍困,赫魯曉夫甚至蘇聯根本都耗不起雙方對峙時間越長,對於蘇聯來說,損耗也就越大,赫魯曉夫很怕禍起蕭牆,但是又不敢真的和美國開戰,最不得已只能退出。


琅琊利劍


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機就是古巴導彈危機,這場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蘇衝突,深刻的影響了隨後幾十年的美蘇戰略格局。

首先先來分析一下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美蘇兩國戰略的轉變。

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前,一直率領北約在東歐地區構建軍事封鎖線,企圖對當時的蘇聯構成實質性威脅。

當時的情況是兩國導彈技術都沒有發展到洲際水平,突防能力也不夠。所以面對原子彈投放,依舊是主要採取轟炸機這種有效的突防方式。

而美國在這方面佔盡優勢,東歐國家中有美國的盟友,加上轟炸機上的領先,使得美國的核威脅始終籠罩著蘇聯。

蘇聯在當時採取的是被動防守,並且將西歐國家視為是第一波打擊目標,也就是說蘇聯那個時候是威脅不到美國本土的。

然而出現了個古巴,這對於蘇聯來說簡直是絕好時機,於是蘇聯便向古巴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換取古巴同意建設導彈基地。

這一下子讓美國慌神了,因為美國人民不是蘇聯人民,美國人民安逸慣了,從未出現過如此具有威脅能力的強鄰。

於是美國各地的議員和民眾先不幹了,美國政府自然也不能坐視蘇聯真的把核彈運來,這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破壞。

美國當時的強硬是合理的反應,畢竟美國建國兩百多年,還從未遇到過這般威脅。

所以美國動用了一切力量,展示出來美國的姿態,西歐國家對此深表恐懼,但是卻只能同美國一起進入戰備狀態。

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是這個時候其實美國已經開始同蘇聯進行交涉,而且西歐國家也在極力的安撫美蘇雙方。

一時間西歐國家懂事多了,反倒是當時的中國,對蘇聯提出了深刻的批評,認為蘇聯是“冒險主義”,然後又是投降主義。

如此一來,美蘇最後其實是達成了諒解,一人退一步。美國撤走了在東歐部署的導彈,不過美國依舊是保證了對蘇聯的核威懾。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幾年之後,蘇聯便硬生生的發展出來了一大批核打擊手段,洲際彈道導彈也被蘇聯側重發展。

正是由於古巴導彈危機的影響,美蘇進入了核武競賽時代,說實在的,得益於核武器的存在,才使得世界和平了這麼久。

當各國意識到戰爭往往容易核武化之後,各個大國之間的利益交涉,才真正可以在談判桌上進行。

毀滅性的武器最後卻保衛了和平,莫大的諷刺!


小司馬遷論史


我麼知道,二戰結束之後,自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為開始,世界被劃分為了兩個陣營,一個是以蘇聯(華約)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陣營,一個則是以美國(北約)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

1947年秋天,美國記者李普曼出版了《冷戰》(The Cold War)一書,標誌著“美蘇冷戰“的開始。

美蘇冷戰以1991年蘇聯解體為結束,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美蘇彼此雖然沒有直接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彼此進行軍備競賽,發展核武器甚至到了後來的“星球大戰”,都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一直覺得,現在很多中國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冷戰”之中)。

此外,美蘇兩國還支持和援助彼此陣營的其它國家,來進行間接的對抗。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其實就是兩國以古巴為籌碼進行的一場軍事上的博弈,而且是第一次直接使用核武器進行的一場對抗。

古巴曾不被美國重視,但是卡斯特羅發動政變讓美國開始感到漢怕

話說美國雖然曾在朝鮮戰爭(我們叫“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中,揚言要使用核武器,但是,那隻不過是口頭上的威脅恐嚇,真正開始佈置核武器,甚至險些使用,其實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

古巴這個國家處在加勒比海地區,北部距離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其實只有90英里。開始的時候,古巴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雖然離美國很近,但是並沒有對它進行太多的關注。

到了1952年,美國支持古巴的軍人巴蒂斯塔發動政變,攫取了古巴的最高權力。

不知道為什麼,美國在很多國家所支持的領導人,都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巴(包括中國的蔣介石,朝鮮的李承晚和越南的吳庭豔)。這個巴蒂斯塔也是,上臺之後,一味秉持獨裁政策,弄得古巴民不聊生。

歷史學家施萊辛格曾說,古巴已經完全淪為了美國的遊樂場和妓院。

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羅發動兵變,推翻了巴蒂斯塔的領導政權。

此時,美蘇兩國都在積極爭取全世界各個國家投入自己的懷抱。因此,古巴未來到底屬於哪個陣營,成為了美國關注的焦點。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率先拋出橄欖枝,表示願意提供經濟援助。但是,美國對古巴曾經的所作所為,遭到了古巴人民一直反對。最後,古巴投入了共產主義陣營。

古巴革命影響了北美許多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美國用僱傭兵入侵但遭大敗

古巴的變化讓美國非常憂心,北美很多國家受到古巴的影響,開始出現共產主義游擊隊,旨在發動推翻本國政府。美國擔心,如果這一情況不能得到遏制,美國可能會被共產主義國家包圍,於是美國紛紛對北美國家給予軍事和經濟的援助,這一援助甚至被稱為“滅火行動”。

1961年肯尼迪上臺,卡斯特羅的古巴政權成為心腹大患,打算入侵古巴一舉解決卡斯特羅政權。

1961年4月17日,美國派出1400名僱傭兵在古巴豬灣登陸,打算誘發古巴反對勢力發動暴動推翻卡斯特羅。

但是,美國失算了,卡斯特羅早有準備,用了兩天便消滅了這群僱傭兵。美國在這場摩擦中,吃了少有的大虧。

此時,蘇聯也開始行動起來了。蘇聯擔心美國會武力封鎖或者佔領古巴。蘇聯於是決定,必須要讓美國知道蘇聯人的厲害,決定開始往古巴運送導彈,從而威懾美國,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直接用導彈攻擊美國本土。

5月29日,蘇聯派出軍事代表團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名義上是商談農業合作,其真實目的是與卡斯特羅商量導彈部署。

卡斯特羅此時已完全進入蘇聯的懷抱,卡斯特羅雖然擔心古巴成為兩國的籌碼,甚至會在古巴土地上展開戰爭。但是,卡斯特羅從大局考慮,認為如果這樣做對社會主義陣營有益,“我想我們會同意”。

最終,古巴政府同意了蘇聯的這一安排。

蘇聯開始運送導彈進入古巴,美蘇兩國戰爭一觸即發

9月初,蘇聯正式開始向古巴運送殺傷性武器,包括中程導彈、巡航導彈、能夠攜帶核彈頭的伊爾-28型戰鬥機和米格-21戰鬥機。

蘇聯人以為自己把導彈偽裝上棕櫚葉,美國就很難得知。但蘇聯在運送的過程中,美國就已全部偵知。

肯尼迪立即召集國務院、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開會。肯尼迪本想對古巴進行封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認為,蘇聯運送的武器都是防禦性質的,不必大驚小怪。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斯克韋爾·泰勒也說,如果釁自我開,美國很有可能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10月20日,肯尼迪發表電視講話,告訴美國人民,蘇聯在古巴正在建設中程導彈發射基地,美國南方就在炮火覆蓋範圍之內。

赫魯曉夫沒想到,美國竟然如此快的得知了正在建設的基地,立即命令全軍進入戰備狀態。戰爭可謂是一觸即發。

10月24日,美國封鎖古巴海域。這個時候,赫魯曉夫有點開始認慫了,他知道,蘇聯此時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核武器力量與美國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赫魯曉夫主動放出話來,解決古巴問題,最好的辦法還是兩國首腦進行私人會談。

美蘇兩國開始互相服軟,不敢貿然開戰

美國當然也不敢開戰,畢竟,那樣的話,南部城市有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於是,雙方開始展開談判。赫魯曉夫也比較不厚道,他告訴美國,說我們運送導彈,是應古巴的要求。我們可以撤走導彈,但是你們也不要入侵古巴,顛覆古巴政權,此外,你們也要拆除安在土耳其,針對蘇聯本土的導彈,作為回報,我們也不會入侵土耳其。

本來事情在往好的方面發展,但是就在此時,美國一架偵察機在古巴被擊落。氣氛又開始緊張起來,美國開始懷疑蘇聯是不是在拖延時間以將導彈部署完畢。

雖然美國有這樣的擔心,但是肯尼迪也不敢貿然開戰了,天知道蘇聯的導彈有多少,能力有多大,部署的情況如何。於是,美國也主動伸出橄欖枝,答應在四五個月之內主動撤出土耳其的導彈。

此時,蘇聯也害怕美國會入侵古巴。畢竟蘇聯曾聲明,美國如果膽敢入侵古巴,自己必將開戰。那樣,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就要爆發。蘇聯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

於是,蘇聯聽到美國的想法,也鬆了一口氣。赫魯曉夫趕緊主動說,我們將先行撤出古巴的導彈,以此表現誠意。

就這樣,兩國的談判喀什往好的方向轉化。

卡斯特羅最鬱悶,自己成為了美蘇兩國的籌碼

最鬱悶的是卡斯特羅。古巴已經完全成了兩國談判的籌碼,沒人關注古巴人民的想法和死活。兩國不停的談判,蘇聯卻沒有知會卡斯特羅。卡斯特羅氣得“破口大罵”,“狂怒之下打碎了一面鏡子”。但是卡斯特羅也無能為力,不過,古巴導彈危機之後,古巴與蘇聯的關係就開始緊張起立。

最後,美國宣佈我們將在1963年4月1日前撤出意大利和土耳其的遠程導彈。隨後,蘇聯也開始撤出古巴導彈。11月11日,9艘蘇聯船隻運載42枚導彈撤出古巴,並通過美國檢查。古巴導彈危機就此落下帷幕。

隨後,美蘇兩國都聲稱自己是這場危機中的勝利者。但事實上,由於當時兩國對對方信息瞭解比較滯後,再加上彼此的臆想,使得誤會越來越深。

中國人認為蘇聯服軟,是與當時中國的態度有關

兩國都不敢主動挑起戰爭,美國是害怕本土被襲擊,蘇聯則害怕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自己無力對抗美國。古巴導彈危機過後,蘇聯加速了核武器的研究。同時,也與美國和英國簽訂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規範了核武器的研製和使用。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會首先認輸,是因為和我們當時的宣傳有關。1960年,中蘇分裂,中國開始把蘇聯稱之為“修正主義”國家。

1963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曾想請中國給予輿論支持,但是中國立即發表聲明批判蘇聯,認為蘇聯不應該主動在美國後院(即古巴)採取冒險行動,但既然採取了,就不應該在壓力下退卻,前者是“冒險主義”,後者是“投降主義”!

由此,很多中國人才認為,古巴導彈危機中,是蘇聯先認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