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因為反省戰爭,我們珍惜現在。大海原創,歡迎欣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展開,中東地區是連接兩大戰場的樞紐。其中中東地中海及北非戰場對於盟國戰勝軸心國法西斯勢力至關重要。

二戰期間,中東國家基本上根據交戰雙方的形勢變化而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面對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如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國的對外政策對於盟國戰勝法西斯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中東地區

土耳其

二戰期間,土耳其基本維持中立政策,而土耳其政府的這一政策成為了盟國保護敘利亞、埃及蘇伊士運河及波斯灣地區的屏障。戰爭期間土耳其懼怕德意法西斯在地中海及巴爾幹地區的威脅。戰爭初期盟國沒有足夠的力量援助土耳其,從而對於土耳其在戰爭期間的中立政策基本保持認可。

土耳其的中立政策確保了在戰爭中免於大國的侵略。假如土耳其對德宣戰,後果可能是德國如佔領其他國家一樣,通過海軍、空軍的力量對土耳其進行攻擊,最後土耳其可能會落入軸心國手中,這樣的局面對於盟國保護波斯灣地區及中東其他國家將會帶來巨大困難。因此,正是土耳其戰爭時期的中立政策,才避免了這種局面發生。從而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盟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

伊朗

蘇德戰爭爆發後,英蘇開始合作。為了向蘇聯提供戰略物資,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前提下,伊朗成為英國援助蘇聯的最佳運輸線路選擇。

英蘇佔領伊朗,並與伊朗簽訂三方協定。伊朗實際上被盟國所控制,成為戰時向蘇聯提供戰略物資的重要通道。整個戰爭期間,西方盟國通過伊朗運送蘇聯的物資總量共計550萬噸,伊朗在盟國戰勝軸心國德國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正是由於伊朗的配合,使得蘇聯在對德國作戰時無後顧之憂。

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1941年英、蘇聯合入侵伊朗,打通交通線

埃及

二戰中的埃及,因其據守的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東西方最短的航道,同時又是非洲進入中東的門戶。因此,二戰爆發後,英國藉口《英埃同盟條約》佔領了埃及。阿拉曼戰役前,埃及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軸心國軍隊深入埃及腹地進行反英宣傳,為了保障埃及這一重要戰略地位的安全,英國在埃及扶植親英政府,對埃及境內實行武力控制。

1942年10月,英軍在阿拉曼戰役取得勝利後,軸心國軍隊潰敗。這次戰役的勝利與埃及人民的支持密切相關。戰役勝利後,駐開羅的英國官員向埃及大使納哈斯轉達英國政府的謝意:

“我們對你萬分感激。在近來令人焦慮的不安的時刻,你態度堅決,為全國人民和我們樹立了榜樣,更確切地說,對全國人民和我們是一個激勵”。

隨後,埃及首相回覆:

“維護埃及人民的利益,保障他們的權利,使他們不受任何侵害,這些是我必須做到的事。使我高興的是,他們每個人都意識到,在我們的友邦和盟國——英國處於困難時刻,支持它是職責所在。埃及政府和人民以及我本人,無不竭誠提供一切可能的協助……所以使我自豪的是,每個埃及人在此時此刻對於祖國,對於埃及的盟國,都盡了責任。”

1942年對於盟國而言是嚴峻的一年,在這關鍵的時刻,盟國最終說服中東部分國家加入對軸心國作戰的陣營。中東國家協助同盟國並肩作戰,同時積極配合盟國驅逐當地的法西斯分子。最終在殖民地人民的支持下同盟國贏得了勝利。

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位置關鍵的蘇伊士運河

同時,由於中東國家重要的戰略地位,加之戰時中東國家的“積極”配合,二戰時期同盟國一系列重要領袖峰會在中東地區召開,如1943年的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等,這些會議為同盟國最終戰勝法西斯軸心國提供了協商協調戰爭戰略及戰後安排的重要場所。

戰後,中東地區的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

軸心國德意日的失敗,德意勢力試圖爭霸中東地區的野心隨之破滅;作為中東地區老牌殖民國家英法兩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力量也大不如前,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嚴重削弱。

戰後英國因實力下降而逐步從印度等南亞地區收縮其勢力,對於中東地區,因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仍然受到英國的重視。但是,這一時期英國己經無法和過去一樣鞏固其在中東的勢力。一方面中東各地民族解放運動的不斷高漲,另一方面,美國對其進行排擠,而蘇聯在中東地區也進行了滲透。戰爭期間和戰後初期,在英國控制的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出現了反英國浪潮,他們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撤出英國在本地區的駐軍,進而取得真正的國家獨立。

伊朗:石油國有化

二戰結束後,伊朗要求英國按照戰時約定從伊朗撤軍。1946年,英國軍隊全部撤出伊朗。隨後,伊朗人民發動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嚴重打擊了英伊石油公司的利益。50年代,英國在伊朗的勢力基本不復存在。

埃及:英軍全部撤出

二戰期間,埃及人民就表現出對英國的不滿。埃及人民清楚的知道《英埃同盟條約》的不平等性。英國根據這一條約,迫使埃及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最終導致埃及民窮財盡。因此,戰爭結束後,埃及人民堅決要求廢除《英埃同盟條約》,要求英國撤軍。1945年12月努克拉希首相向英國發出照會,要求修改《英埃同盟條約》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

但是英國政府態度蠻橫強硬,聲稱“1936年英埃同盟條約是合理的,英國政府的政策是建立在兩國相互友誼的基礎上”,並且表示英國不會撤兵。

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親英的法魯克王朝,至此,英國被迫於1954年1月27日與埃及簽訂了新的條約。條約規定英軍在埃及駐軍的期限。

1956年6月13日,最後一批英國軍隊從埃及撤出,從此英國結束了對埃及的軍事佔領。

伊拉克:反英政變

1932年英國結束了在伊拉克的委任統治,但是根據1930年《英伊同盟條約》規定,英國在伊拉克仍然享有駐軍的特權。因此,英國實際上掌控了伊拉克的軍政大權。面對英國對伊拉克的殖民統治,伊拉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但是最後都在英國的鎮壓下而失敗。

1941年4月1日,在伊拉克軍隊的支持下,蓋拉尼發動了反對英國的政變。這次政變後蓋拉尼掌握了伊拉克的政權。但是因其擔心英國的鎮壓而選擇求助於德國。最後,在英軍的武裝干涉下,政變以失敗告終。此後,伊拉克基本上與英國保持政策的協調。

大戰結束後,伊拉克人再次掀起反對英國的鬥爭,要求英國政府廢除《英伊同盟條約》。在英國暗地支持下,親英政府費薩爾國王對群眾反英運動進行了血腥鎮壓,並於1948年1月15日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條約規定:英國在伊拉克境內享有享有一系列軍事特權。

該條約的簽訂使伊拉克的主權喪失,進而更加激化了伊拉克與英國的矛盾,從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抗議浪潮,期間發生多次武力衝突事件。在不斷地抗爭中,伊拉克國王費薩爾選擇出逃,從此英國在伊拉克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

外約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

外約旦也出現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為了緩和外約旦人民的反英情緒,英國被迫於1946年承認約旦獨立。但是英國仍然在約旦地區留有駐軍,並控制著曾在二戰期間在此駐軍併發揮警察角色的阿拉伯軍團。

1948年,英國迫使外約旦政府與之簽訂同盟條約。根據條約,英國在約旦成立聯合防務委員會,並且享有駐軍的權利。英國企圖把外約旦作為自己軍事基地的做法再次激起當地人民的反對,約旦國王侯賽因在群眾運動的壓力下被迫解除了英國約翰•格拉布將軍在阿拉伯軍團司令的職務。

1957年約旦國王侯賽因政府宣佈廢除《英約同盟條約》,之後英國軍隊撤出約旦。

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1950年4月24日,外約旦改名為約旦

戰後,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嚴重削弱。到50年代中期,英國在中東的軍事力量從尼羅河兩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撤離,僅留有從亞丁灣到波斯灣地區的殖民地。


敘利亞與黎巴嫩:驅逐法軍,獲得獨立

與英國一樣,法國在二戰中同樣遭到很大的打擊,戰後的國際地位與實力急劇下降。二戰爆發後,法國於1940年6月戰敗。戰爭期間,以維希政府為首的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委任地區敘利亞、黎巴嫩曾被軸心國控制。雖然1941年在盟國的協助下,自由法國政府佔領了敘黎地區。

但是,此時的法國在敘黎地區的影響已經大大削弱,再也無法維持戰前在這一地區的統治。自由法國於1943年承認敘利亞與黎巴嫩獨立。雖然法國在敘黎仍然留有重兵,但是在二戰結束後,在當地民族主義壓力下和受英美等大國勢力排擠法國等原因,法國被迫從敘黎兩地完全撤軍,敘、黎兩國進而成為二戰後中東地區首先獲得完全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法國從敘黎的撤軍表明其在中東的影響衰退,法國由此成為被逐出中東地區的第一個殖民主義國家。

付出就有收穫:打擊法西斯的“中轉站”國家,戰後紛紛獲准獨立

自由法國與維希法國

總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大國間實力變化的轉折點。二戰後,中東國家逐漸擺脫英法殖民統治,從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也是在這次戰爭中,大國在中東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動盪與不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