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與“土木堡之變”給漢民族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影響?

“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軍在大將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的帶領下,攻破宋都城東京(開封),將宋廷宮內財物洗劫一空,俘獲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宋欽宗趙桓(1100-1156年)二帝,擄走皇室宮妃、皇族、各種工匠3000餘人,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恥”。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西蒙古瓦剌部。當明朝大軍到達土木堡時,飢渴難忍,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結果大敗,明軍二十餘萬人中死者三之一,傷居半, 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文武官員包括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皇帝明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俘獲。史稱“土木堡之變”。

“靖康之恥”宣告北宋滅亡,給漢民族帶來深入骨髓的創傷。

而“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王朝繼續存在,但漢民族由盛轉衰。

“靖康之難”與“土木堡之變”給漢民族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影響?

宋徽宗趙佶

下面從四個方面分析一下二者的不同之處。

一,歷史背景不同

靖康年間,北宋朝廷六大奸臣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眾大臣噤若寒蟬,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叛亂紛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視眈眈,大肆入侵北宋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北宋此時已經屬於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已呈亡國之相。

反觀明英宗時期,承“仁宣之治”,內有于謙、李賢等賢臣,外有張輔、陳友等名將。明英宗不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儉,治國有方。因此出現了“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安樂,歲不能災”的景象。當時政治清明,國富民強,正處“全盛之天下”之時。《明史》載當時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二,戰爭失敗的性質不同

“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大明的整體防線還比較牢固。

“靖康之難”與“土木堡之變”給漢民族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影響?

于謙

兵部侍郎于謙帶領軍民堅守京師,各地武裝力量紛紛趕到北京勤王。北京保衛戰中,明朝軍民同心同力,打敗了瓦剌軍的多次進攻。最終,瓦剌軍不得不退出北京,逃到老家蒙古。

而“靖康之變”是一場國難和浩劫。不但徽欽兩位皇帝被擄,客死他鄉,而且老讓百姓飽受戰火之苦,生靈塗炭,背井離鄉,整個社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

三,君王的氣節不同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雖不夠睿智,但他選擇了主動出擊,豪氣干雲,大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範,體現了“犯我國土者,雖遠必誅”的豪氣,雖最終被俘,但寧死不屈。此時的英宗,乃真男人,絕非軟骨頭。

再看“靖康之變”,宋徽宗父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鎮壓農民起義時,血腥而殘忍;可面對如狼似虎的金人時,先是割地賠款,搖尾乞憐,後又棄社稷百姓於不顧,毫不抵抗,望風而逃;被金人俘後,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無帝王節氣,最終橫屍異鄉,遺臭萬年。

“靖康之難”與“土木堡之變”給漢民族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影響?

四,對歷史的影響不同

“土木堡之變”重創了明朝。在軍事上,明朝對蒙以攻轉守,影響了明朝對蒙的戰略部署;在人才上,由於大量的文武大臣戰死,出現英宗後繼無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明英宗被蒙人軟禁又放回,引發皇位之爭,政治混亂。由此,明朝由盛轉衰,也代表漢民族由盛轉衰。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靖康之恥”既是當時北宋王朝的滅頂之災,也是漢族人心中永遠的痛。由於徽欽二帝的軟弱和無能,他們不僅喪權辱國,丟失國土和百姓,更讓漢民族喪失了尊嚴和氣節,由此給漢民族帶來的創傷深入骨髓,永難抹去,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