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縣情概覽】邢臺市寧晉縣

河北縣情概覽

——寧晉縣

【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宁晋县

寧晉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轄11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開發區,364個行政村,面積1107平方公里。擁有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縣、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中國特色產業發展百強縣、中國電線電纜之鄉、中國休閒服裝名城等榮譽稱號,處在石邢衡三市交匯處,距省會石家莊50公里,距北京、天津均在單日往返里程之內。縣城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建成區24.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宁晋县

寧晉縣區位示意圖

遠古時期,寧晉境域稱楊地,又稱楊紆。唐堯時,屬九州中的冀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並二州,楊地屬幷州。夏商二代,幽州、幷州合併,楊地屬冀州。周代屬邢國。春秋末期歸晉國。戰國屬趙國。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置鉅鹿郡,楊氏邑屬鉅鹿郡。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楊氏縣(治所楊氏城邑位於今城關)、廮陶縣(治所位於楊氏城南14.5公里處),於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均屬鉅鹿郡;文帝九年(前171年),廢禾成侯國;神爵四年(前58年),置歷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東12.5公里處歷城),屬鉅鹿郡;西漢末期,廢歷鄉侯國。新莽始建國二年(公元9年),楊氏縣改稱功陸縣。東漢,復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鉅鹿郡,郡治由鉅鹿(今平鄉縣)遷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縣改屬冀州魏郡,不久復屬鉅鹿郡。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廮陶縣還屬鉅鹿郡;黃初七年(226年),鉅鹿郡改為鉅鹿國;太和六年(232年),國徙為郡,郡治廮陶(今寧晉南)。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廢楊氏縣,併入廮陶縣,屬冀州鉅鹿國。北魏,鉅鹿郡分設為北鉅鹿郡和南鉅鹿郡,廮陶縣屬北鉅鹿郡,郡治廮陶縣(今寧晉南),屬殷州。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遙縣,縣治楊氏舊城(今城關),屬殷州南鉅鹿郡。北齊,廢廮陶縣,併入廮遙縣,屬趙郡。隋開皇六年(586年),廮遙縣更名為廮陶縣,屬趙州趙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廣阿縣境(今寧晉、隆堯縣部分轄區)置大陸縣,屬趙州,縣治位於今南、北魚臺村;析趙州置欒州,廮陶縣屬欒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欒州,併入趙州,廮陶縣復屬趙州;廢大陸縣,併入象城縣(原廣阿縣),象城縣更名為大陸縣。大業三年(607年),趙州改為趙郡,廮陶縣屬趙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趙郡改為趙州,廮陶縣屬之。武德四年,趙州治所遷平棘,廮陶仍屬之。天寶元年(742年),因“廮陶”諧音“應逃”不吉利,以“安寧晉福”之意更名為寧晉縣,隸屬趙郡(趙州)未變。五代,置河北路,寧晉縣屬河北路趙州。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趙州屬河北西路,寧晉縣隨屬之。宣和元年(1119年),趙州改為慶源府,寧晉縣屬之。金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改稱沃州,寧晉縣屬之。蒙古初年,沃州複名趙州,屬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廢趙州,置永安州,寧晉縣屬之;太宗七年(1235年),廢永安州,複名趙州,寧晉縣屬之。元末明初,寧晉縣曾一度改稱寧昌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寧晉縣屬直隸中書省趙州。後改中書省為京師,改路為府,寧晉屬京師趙州。清初,仍屬趙州。雍正二年(1742年),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寧晉縣屬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晉”為“甯晉”。民國二年(1913年),複名“寧晉”,為中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縣衙改稱縣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屬大名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除“道”行政建制,寧晉縣直屬河北省,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寧晉縣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南逃,寧晉縣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佔領縣城,扶植地方士紳組建維持會(日軍急於南下,未駐紮)。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軍東進總隊佔領縣城,解散維持會,地方士紳推舉出縣長;9月,中共領導的寧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縣城東關,寧晉縣屬冀南區四專署;10月,縣抗日政府撤離縣城,活動在孟村、薛莊、梁家莊一帶,後轉移到北圈裡一帶;11月,日軍侵佔縣城,偽縣公署成立;12月,國民黨寧晉縣政府(俗稱流亡縣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設立,府無定址,多活動在農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寧晉縣南部置寧南縣,成立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寧晉縣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寧南縣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民國三十年(1941年),寧晉縣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寧聯合縣,和寧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十一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銷趙元寧聯合縣;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寧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8月,寧晉縣、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9月,寧晉縣城解放,寧晉縣民主政府遷駐縣城;10月,國民黨寧晉縣流亡政府成立。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四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寧晉縣、寧南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寧南縣與寧晉縣合併為寧晉縣,屬河北省邢臺專區。1958年4月,撤銷邢臺專區,寧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2月,撤銷新河縣、趙縣,併入寧晉縣。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寧晉縣屬石家莊市。1961年5月,恢復邢臺專區,寧晉縣劃歸邢臺專區;7月,析寧晉縣復置趙縣、新河縣。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寧晉縣屬之。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屬邢臺市管轄。

地方文化

【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宁晋县

寧晉工筆畫

寧晉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工筆畫之鄉。寧晉工筆畫譽滿海內外,被列為全國最具活力的文化產業項目。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傳統繪畫表現方式。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中國現代工筆畫的復興,寧晉農民工筆畫漸露頭角,2000年以後快速發展。寧晉工筆畫繼承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和繪畫技法,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注重細節和寫實,力求形似,“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統一。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覆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再隨類敷色,層層渲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寧晉工筆畫題材涉及現代人物、傳統仕女、釋道神像、翎毛花卉、走獸魚蟲、青綠山水等,在京津被稱為“河北派”。2010年,河渠鎮被中國工筆畫協會授予“中國工筆畫之鄉”稱號。2011年,寧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工筆畫)。到2014年,寧晉縣形成了以河渠鎮為中心,輻射城關、換馬店、北河莊等鄉鎮,遍佈全縣三分之一村莊的工筆畫產業帶,從畫室、基地、學校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銷往全國和日韓、東南亞。工筆畫成為寧晉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地方特產

【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宁晋县

寧晉鴨梨

寧晉鴨梨 果實呈倒卵圓形,果形端正,鴨頭狀突起明顯;單果重≥200g,果皮綠黃色,表面光潔,果點小;果皮薄微有蠟質,肉質細,脆、石細胞少,酸甜適中,具清香味。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固酸比≥70。2007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寧晉雪梨 個大味甜、潔白如玉,又稱“象牙梨”。其肉甘甜清香,質地清脆多汁。高產、優質、早熟、耐儲藏。單梨平均重225至30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2%~16%,可溶性糖6.4%,可滴定酸0.08%。並含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甜脆可口。

食用菌 1982年起群眾自發種植,2001年後達到規模生產。以平菇為主,有金針菇、草菇等十幾個品種,銷往國內外。

泥坑酒 始產於1916年。以優質紅糧為原料,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濃郁、醇香柔和、回味悠長之特點。泥坑酒釀造技藝被河北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總情

【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宁晋县

寧晉縣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

2017年,寧晉縣地區生產總值289.8 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一、二、 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7.28億元、195億元、63.5億元。糧棉總產量93噸。全部財政收入17.55億元, 比上年增長10.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萬元,比上年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比上年增長 8%。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列入全省首批9個工業轉型升級試點示範縣。招商引資簽約19個項目,投資317億元。實施總投資26億元的10大類32項城建重點工程,推動中心城區擴容升級。深化“放管服”改革, 審批即辦件比例89%,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加大民生投入,安排民生方面支出22億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