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傳統文化故事——清孝街與清孝橋

“ 清孝街與清孝橋 ”

聊城閘口北,有條清孝街,街旁的運河上有座清孝橋。為什麼得此街名和橋名呢?其中有段感人的故事。

聊城傳統文化故事——清孝街與清孝橋

從前,這條街上有戶人家,只有公公和兒媳兩口人,其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兒媳姓孔,其夫死後不久,便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因有孤苦無依的公爹,執意不肯再嫁。公媳二人家境貧寒,兒媳便晝紡夜織,節衣縮食,侍奉老人。

本來,孔氏的作為應當受到稱讚,誰知後來的一件事,幾乎辱沒她的一片苦心。

原來,為孝敬公公,每到數九寒天,孔氏在公公睡覺之前,就鑽進老人的被窩,待暖熱後,再讓老人去睡。

爾後,回到自己房間。一次,當她在公公的被窩裡躺著時,不知被誰發現了,便添油加醋地說她和公公同床。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此事,很快傳得滿城風雨。孔氏滿身是嘴,也說不清楚。

那時,這裡有年年上泰山進香求神的習俗。這年秋後,一些村婦有意邀請孔氏一道去泰山進香,用意是想叫她在泰山奶奶那裡獻醜。

孔氏也願去泰山神靈面前洗白,便應允同往。她們來到泰山,在泰山奶奶塑像前,焚香燃紙,默默唸誦所求祈語。

孔氏唸的是讓公爹身體健康長壽。

最後一項是,凡有嫌疑不軌的,要到“捨身崖”驗證。

好人跳下去,安然無恙;壞人跳下去粉身碎骨。眾人簇擁著孔氏,來到捨身崖”。

孔氏毫不含糊地跳了下去。同去的村婦繞道來到崖下,望著孔氏的屍體,會心地笑了起來,爾後,湊錢買了薄板棺木,將孔氏運回東昌。

當眾人來到孔氏門前時,只見孔氏已經回家,正端著盆子往外潑水,一個個都驚呆了,眾人打開棺材,裡面已不見了孔氏的屍體,只見一塊紅綾布上寫著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一一“ 清孝”。

轉眼之間,紅綾飄然而起,變成一塊金字牌匾,不偏不斜地掛在了孔氏的大門上。眾人大驚。

在這一片 頌揚聲中,一位文人脫口而出:“ 咱這條街就叫‘清孝街’吧!”眾人無不讚許。從此,“清孝街”的名字一直流傳下來。

聊城傳統文化故事——清孝街與清孝橋

關於清孝街和清孝橋的來歷,還有另一個傳說。

據傳,當年有位孔氏女,嫁到街上竇家為妻,日子雖不富裕,倒也能得溫飽,一家人平平安, 和和諧諧。

誰知天有不測回前。孔食鬧水災,婆婆丈夫等人都被淹死了,只剩下公公與兒始。

當時孔氏二歲剛出頭,長相俊俏,性情溫順,便有很多人求婚。因為孤黃無依的公爹,孔氏執意不肯再嫁。

靠著一雙巧手、一把剪刀為人補衣制這年開春,老公衣奉養老人,艱苦度日。想不到黃鼠狼專咬病鴨子。

公公得了傷寒病,兩天來水不進,高燒不退,雖經調治不見好轉。聽人說河北岸有個前許村,村裡有個坐堂行醫的許先生,醫術高明,能妙手回春。兒媳顧不得許多,五更時就揹著公公踏冰過河找許先生看病,看完病就到了小晌午。

返回時,沒想到太陽一照,河冰變薄,把公媳二人都陷到河裡。

好在當時河水不深,兒媳把公公拖上岸,背起來急急回家。回家之後,趕忙為公公脫去溼衣,擦溼換幹。

這一切正好被來人看見,漸漸傳了出去,越傳越邪,後來竟傳為孔氏之所以不改嫁,是因為早跟公爹好上了。

為此,孔氏當面遭唾棄,背後有人指脊樑,縫衣補衣的活路也斷了。

聊城傳統文化故事——清孝街與清孝橋

兒媳在外受盡委屈,一直瞞著公公。

後來公公病情轉好,慢慢地聽到些風聲,氣得一跳三尺要去找人拼命。兒媳死死攔住公公,聲言要以死去證明自己的清白。

公公連聲說:“不行,不行!”大巴掌捂不住別人的嘴,一死就更說不清了。

公媳二人無計可施,只有艱難度日。兒始變得沉默不語,老公公變得絮絮可叨,逢人便說白一通。

對全的二人境調,有人員落,有人躲進,有人同情,也有人真心帶著市說。這事寫書也是好書。

此後,公公有空就去找那些舉人秀才,事未辦成,倒吃了不少閉門羹。

事也湊巧。當時湖北按察使、海源閣的主人楊以增父母因相繼去世,在楊家林為父母守靈盡孝。老公公用家裡僅有的銅板買了香火燒紙去祭拜楊的父母,目的是見上楊以增,把被街坊誤解的來龍去脈,兒媳的嘉德善行、孝心孝行以及所受的委屈如是傾訴。

楊以增還真接見了他,並深表理解同情,說一定盡力幫忙。老公公千恩萬謝回了家。

聊城傳統文化故事——清孝街與清孝橋

老公公離開後,楊以增陷人了沉思。

先丁父憂,繼丁母憂,在故鄉住了5年多,他讀了大量的地方史志,研究了當地的風物人情,心中早有很深的感觸:平民百姓沒有女人不成家,名門望族的興盛更離不開偉大的女性,包括他自己的家族史,也多虧了高祖母唐氏幾墜而復續。

於是他決心要為東昌府節烈、賢惠的婦女爭一個地位。於是他說通知府,由地方官出面,又由各地方公議公推,最後選定包括他祖母在內的十名女性,具文上報朝廷請求旌表。道光皇帝準請,在東昌救建十座貞節牌坊,其中就有背公公的兒媳婦的一座。

聖旨下來了,東昌知府自然高興,敦促所有的牌坊快修快建。別的牌坊都立起來了,清孝街的牌坊還沒找著地方。因為孔氏家裡既無土地又無墳塋。

於是有人建議,在她落水的地方建座橋,橋上建木廊坊以代替石牌坊。一切準備完畢,知府寫了一-塊匾《清孝街》,把孔氏居住的街道改了名。

楊以增也題塊匾,稱此橋為《清孝橋》,原用浮雕石刻複製,鑲嵌在橋拱上,解放前原橋塌垮,我們看到的這座橋是新近仿修的。由於楊以增的原匾丟失,所以至今尚留空白。

聊城古民謠雲:兒媳背公公,挨壓不落人。水落石出日,牌坊送上門。

圖片及文章源於聊城大學圖書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