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中國歷史研究所


古人想要從政一般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勤勤懇懇讀書,經過很多年的學習,逐漸進入朝堂上,二是投筆從戎,進入軍隊,在每一場戰爭中積累經驗,漸漸嶄露頭角,利用軍功進入朝堂。這兩種方式是平民百姓入仕途的主要手段了,至於貴族什麼靠關係、走門路取得的機會,那咱們就另當別論了。

白起是如何從平民成為戰國四名將之首的?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將,戰神白起一定是排在首位的,白起出生在一個平民百姓之家,從小他很喜歡兵法書籍,而且熟知兵法、研究軍事案例,並一直加強自己的軍事練習,一直加強鍛鍊身體。

說起白起的崛起,其實依賴於當時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年代。因為當時並沒有建立大一統王朝,每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要不斷建立軍功,以軍功受爵是秦朝的特色,因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軍事戰爭的勝利,而且還有利於穩定社會、避免階級矛盾,給每一個人公平的機會。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為白起的崛起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白起逐漸展露頭角。

當時秦國魏冉主政,魏冉看中了白起的軍事能力,就向秦昭襄王推薦了白起。因為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而且魏冉也是秦朝的重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魏冉做擔保,秦昭襄王便任命白起為將軍。

白起也是不負所望,在韓魏聯軍攻打秦國之際,憑藉沉穩冷靜的思考,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因此在秦國名聲大噪。

後來白起率領將士們一路奪城池、殺敵人、佔領地,一路高歌猛進,展示著自己的軍事能力。

對於秦昭襄王而言,白起這樣戰功赫赫的重臣,對秦朝是有著重大作用的,那麼為何秦昭襄王不但沒有重用白起,反而殺了他呢?

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間,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發生的矛盾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的軍隊重創了趙括的軍隊,趙國損失了將近四十萬大軍,白起深知想要滅亡趙國,只有乘勝追擊,不給敵人一絲一毫的喘息機會,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於是派遣隨從回去朝廷,向秦昭襄王上報自己的想法,當時秦昭襄王聽從丞相范雎的建議,考慮到長平一戰秦國也是損失了三十萬大軍,想要調整一下,準備過後再戰。

消息回到了前方白起處,白起自然很生氣,因為秦昭襄王不像白起一樣征戰數年,白起知道如果這次一旦放過趙國,那麼這將增加秦國兼併趙國的難度,但是白起又不能不聽秦昭襄王的命令,最後還是放過了趙國。而白起也因為這件事一病不起,對秦昭襄王也很失望。

在趙國得到喘氣後,秦軍已經錯過了最佳戰機,這個時候秦昭襄王覺得軍隊休整的差不多了,於是對趙國發動邯鄲之戰,但是趙國也是吸取了長平之戰的教訓,決定派遣大將廉頗上陣,廉頗的軍事才能因為指揮趙國軍隊得當,迫使秦朝節節敗退,秦昭襄王不得不緊急讓白起趕赴戰場,便派人去請白起。

白起預料到了這一仗秦朝必輸無疑,於是白起藉口生病,一直推脫,不肯去戰場。秦昭襄王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判斷失誤,導致邯鄲之戰失敗了,但是白起不肯給面子,自己已經派人去請了,而白起卻蹬鼻子上臉,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秦昭襄王很生氣,而這就是秦昭襄王想要除掉白起的導火索。

秦昭襄王重用小人范雎,對白起進行政治構陷,最終害死了白起

秦昭襄王其實是帝王中比較逗逼的一位,儘管秦昭襄王在位將近六十年,在位期間秦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這些功勞大都跟他沒有什麼關係。

秦昭襄王在位前四十年,都是由魏冉主政,軍事上由白起負責,秦昭襄王就是一個傀儡。

秦昭襄王親政是因為聽從了在魏國混不下去的小人范雎的計策,在昭襄王親政後,范雎也成為丞相了,但是白起是范雎必須要扳倒的對象。

白起是范雎推薦的,代表著范雎和白起一定是對立的,在白起風生水起的時候,范雎的風頭幾乎都被白起搶走了,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范雎也是很嫉妒,也是很害怕白起強壯起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會動搖。

所以范雎就會在秦昭襄王耳邊,經常吹耳邊風,像長平之戰沒有乘勝追擊也是因為范雎的建議,最後秦昭襄王想要殺掉白起,范雎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白起經過多年征戰,他的能力、名聲,已經明顯超越了秦昭襄王。尤其是諸侯爭霸的時代,有軍功就可以贏得很多很多,不僅僅是地位、財富,還有名聲、尊敬。而白起的能力其實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了,這其實是每一個君主的大忌,而白起最後被殺也是有一部分功高震主的地步。

縱觀歷史,很多重臣的結局都是因為功高震主,像明朝藍玉案、清朝年羹堯案一樣,因為能力太過出眾,所以才引來了殺身之禍,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

所以,不管白起是多大了,他的影響一直存在。秦昭襄王為了穩定朝綱、穩定統治,不得不殺掉白起,只是有時候很可憐白起,因為白起並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因為秦昭襄王的猜忌和范雎的陷害,就葬送了一代名將。

總結:

像白起這樣優秀的將領,沒有死在戰場,而是以這樣的方式慘死,更證明秦昭襄王馭人能力不行,因為駕馭不了,只能將其殺死。


史論縱橫


白起領兵打仗四十年,不過,他死時是不是七十多歲,史書並沒有說,我們不好妄加定論。不過,六十歲應該是有的,也算是老人了,那麼秦昭王為什麼容不下一個老人呢?為什麼最後逼他自裁呢?

首先,白起有不臣之心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欲一鼓作氣滅了趙國,但由於范雎從中作梗,未能得行,故而與范雎有隙,同時,對於袒護范雎的秦昭王,也漸有不臣之心。

次年,秦昭王發動邯鄲之戰。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白起卻旗幟鮮明地反對伐趙。儘管白起的理由是趙國經一年休整,上下同心戮力,不可征伐。但是這個理由明顯藉口,因為趙國再怎麼努力,與秦國的實力遠遠不在一個檔次上。可見白起拒絕伐趙,實是出於對范雎的報復心理。說白點,沒有我白起出馬,你們什麼都不是。

白起以臥病為由,拒絕出任秦軍統帥。在秦軍遭遇挫折後,秦昭王無奈之下,屢屢徵召白起,但他仍然不肯受命。在多次拒絕奉命。秦昭王大怒,把白起連降十八級,貶為普通一兵。

在古代,君主有無上權威,為什麼白起膽敢拒絕秦昭王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秦昭王。在秦昭王在位的前四十年,秦國大權掌握在宣太后及魏冉手中,他只不過是個傀儡國王罷了。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秦國只知有太后與魏冉,不知有秦王。直到范雎到來,設計逼迫太后及魏冉退出權力核心,秦昭王才算有出頭之日。因此,在白起一生絕大部分時間裡,的確也沒有把秦昭王當回事。

其次,白起之死,與范雎的陷害有關

范雎幫助秦昭王奪回大權,因而極受信任,一躍成為秦之第一權臣。然而,隨著白起在長平之戰獲得史無前例的輝煌勝利,范雎明顯感到地位與權勢受到威脅。故而范雎阻撓白起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就是怕他功勞太大。

然後,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中,由於白起拒絕出戰,秦軍進展十分不順利。秦昭王對此當然極為不快,范雎又以此為口實,添油加醋一番,挑撥秦昭王與白起的矛盾。同時,范雎也極力在軍隊中擴展自己的力量,以親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鄭安平為將軍,參加邯鄲之戰。

然而,范雎這次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由於魏國信陵君救援邯鄲,秦軍大敗,范雎的親信鄭安平居然率兩萬人投降。如此成制建的軍隊投降,在秦國曆史上絕無僅有。在這種情況下,范雎得找個替罪羊,而白起是最佳人選。

在此之前,白起已被秦昭王貶為普通一卒,只是由於還有利用價值,尚留在咸陽城內。由於白起始終不願奉命,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到空前失敗,秦昭王更是把怨氣發洩在他身上,遂執行發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陽。

與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機落井下石,誣陷說:白起被貶,心有怨言。范雎這句話,是白起致死的一個直接原因。秦王聞言大怒,他本來對白起抗命便十分惱怒,聽說這傢伙竟還敢發牢騷,遂心生殺意。

其三,白起被殺的更深層次原因

拒受王命與范雎陷害,固然是白起被殺的直接原因,但是深究歷史,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這個原因就是秦國國內的派系鬥爭。

我前面說過,秦昭王上臺後前四十年,是生活在宣太后及魏冉的陰影之下,當時魏冉實際上扮演太上皇的角色,獨斷專行,從來不必請示秦王。白起與魏冉,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白起能在秦國軍界異軍突起,與魏冉的重用、提拔有直接關係。在伊闕之戰前,白起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新秀,魏冉卻一眼看中他,用他替換掉秦軍統帥向壽。這個向壽何許人呢?是秦昭王從小光著屁股玩大的朋友。魏冉的權勢就是這麼大,把秦王的親信一腳踢開,大膽起用白起。白起不負所望,在伊闕之戰中,取得殲敵24萬的輝煌戰果,從此邁向一代名將之列。

儘管沒有證據表明白起是魏冉一黨,但是他與魏冉關係之特殊與親密,是眾所周知的。後來魏冉失勢後,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郡。陶郡是秦國一塊孤懸東方的領土,相當於一箇中等大小的諸侯國,實際上是半獨立的狀態。

在邯鄲之戰後,魏冉可能已經去世,但陶郡依然是魏氏的地盤。以白起同魏氏的關係,會不會在失意之下,逃往陶郡,甚至策動陶郡脫離秦國呢?應該說,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倘若陶郡獨立,聯合東方諸侯對付秦國,那麼秦國就得面對白起這樣的無敵戰神了。因此,對秦昭王來說,殺掉白起,或者才是最安心的辦法。


君山話史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兩個原因不能被忽視,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則是應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已經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東方諸國對白起的仇恨也貢獻了一部分力量。總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卻也不可惜。

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開疆擴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沒有白起,秦國不可能會如此神速的開疆擴土,從這方面來說,白起絕對是秦國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從國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卻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種“我想打的時候你不讓我打,你想讓我打的時候,我偏不打。”的執拗,面對這樣的白起,秦昭襄王並不是就拿白起沒有辦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從君命,這是白起被賜死的一個主要原因。長平之戰中,白起打了一場漂亮戰,完美避開了趙國的廉頗,與沒有什麼作戰經驗又不知道秦軍主帥是白起的趙括相遇,然後趙國慘敗。到底有多慘呢?《史記》記載,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再加上之前被殺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當然這個數字一直是一個迷,很多人傾向於認為並沒有這麼多人被坑殺,但無論如何,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一定是個大數量。

趙國有這樣的損失,再重新組織兵力反抗是很困難的,而東方五國還處在觀望狀態,在這個時候,攻進邯鄲,說不定就能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白起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白起調兵遣將準備攻進邯鄲。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趙國一旦滅亡,東方各國也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一定會採取措施對抗秦國,這是白起能預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貴神速。但是韓國和趙國還是派出了蘇代到秦國遊說應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蘇代將白起勝利之後的會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說了出來,以此來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慮一番後就說服秦昭襄王暫停攻打趙國,這讓白起很鬱悶,也讓兩人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舉給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夠成為一代名將,少不了魏冉的幫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之後更是和宣太后執掌國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無法親政,這種情況持續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局勢。范雎幫助秦昭襄王親政,廢了宣太后,將魏冉趕出關外。有這樣的過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處。而范雎確實在白起的被殺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秦國短暫休整後,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鄲,此時白起正在病中,於是秦軍由王陵率領攻打邯鄲,結果王陵節節敗退,秦昭襄王想讓痊癒的白起重新上戰場攻打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白起不幹了,他不想攻打邯鄲了。

他對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可以說是分析的相當有道理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邯鄲很難攻,諸侯們救兵將至,他們怨恨秦國很久了。而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獲勝卻也損失了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遠距離攻打人家的國都,肯定會遭到趙軍和諸侯軍的裡應外合,秦國是一定會失敗的,即便是常勝將軍白起也沒有把握攻下邯鄲來,而且在滅國戰面前,趙國的軍民一定會同仇敵愾,到時候他們的戰鬥力是驚人的。齊國章邯攻打燕國和燕國樂毅攻打齊國的時候就懂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秦昭襄王卻聽不進去白起的話,他還是執意讓白起出戰,而白起也執意不肯出戰,面對邯鄲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彷彿是在得意洋洋地對秦昭襄王說:“看吧,您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了?吃虧了吧?”

秦昭襄王逼著白起出兵,白起竟裝病不肯去,應侯去請依舊請不動白起。秦昭襄王徹底怒了,將白起貶為小士兵並遷往陰密,白起這個時候又真的病了,於是繼續待在咸陽,而秦軍敗退的消息一次次傳來,秦昭襄王終於失去了耐心,逼著白起離開咸陽,應侯覺得這樣還不夠,他對秦昭襄王說白起對國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聽,好吧,還是賜死吧,於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郵。

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固然與白起的不服從君令和應侯的火上澆油有關係,也和諸侯們對白起的態度有關係。秦軍節節敗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尋思解決的辦法,白起不出兵,秦軍一定會失敗,但是損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東方六國的怒火呢?自然是讓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了悍馬功勞,但也將東方諸國得罪了個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史記》中記載的白起斬首的人數是八十九萬,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萬,這樣的數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數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這樣的白起,哪個諸侯國不想除掉?

於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過,白起到底對秦國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後,“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另,說起白起的年齡,史籍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公元前294年他成為秦國的左庶長,此時的白起應該差不多三十歲以上,這樣算來,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歲了,這個年紀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對秦國是利大於弊的。


蕭曉四姑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白起的年紀問題。

題主說白起已經是七十多歲了,這個其實在歷史上只有記載白起的卒年,而沒有生年,所以白起那個時候多少歲,是不清楚的,但是我們可以進行推測。

白起是在公元前294年,擔任的左庶長,在秦二十等爵裡面是第十級,比第九級的五大夫還大,商鞅變法的時候擔任的就是左庶長,可見左庶長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那我們在看公元前293年,韓魏阻秦軍東進,白起被任命為主將,帶領秦軍在伊闕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擔任秦軍的主將對韓魏聯軍,從這個來看,白起的年級應該在三十歲左右,畢竟如果只有二十幾歲,那就略顯年輕,尤其他並不是秦宗室,或者名將之後。

不過,有些人認為他是因為魏冉的推薦,能力也確實突出,是有二十六七歲擔任主將的可能,不過,咱們主要從可能性的來討論為宜。

那白起長平之戰結束的時候是公元前260年,而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這個信息告訴我們,白起死的時候,距他擔任左庶長過去了37年,按左庶長是三十歲的話,那麼白起,此時是六十七歲,而到了長平之戰結束的時候,他是六十四歲。

可以這樣說,白起死的時候應該是在七十歲之前,而他死距最著名的長平之戰也只隔著三年。

另外,白起為什麼沒有圍邯鄲呢?原因有兩個,第一,白起生病了,第二,長平之後,范雎在趙韓的遊說下,說服了秦王退兵,而到了後來圍邯鄲的時候,白起認為打邯鄲的時機已過,再打已不合適。

而秦王與範睢一直請白起出戰,但是白起稱病不去,由此可見,白起再打仗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不想去而已,所以不存在題主說的白起年歲已高,對秦王沒有威脅。

那為什麼秦王非殺白起不可呢?原因大概如此,第一,白起不接受命令,就說明白起已不可用。第二,白起在秦軍的威望很大,對秦王、範睢是心懷嫉恨的,所以斷不可留。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那就是呂不韋,秦王趙政不用呂不韋之後,也是擔心呂不韋被六國所用。


歷史簡單說


白起當時被秦昭襄王打成什麼罪名處死的已經無從知曉了,反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反正不是叛徒也得是內奸,反正肯定不是因為沒有優待俘虜違反了戰國關於善待俘虜的公約。

但由於白起在參軍時就沒有好好登記自己的出生年月,就說明他是個欺騙組織,混進秦軍的異己分子,屬於罪該萬死一級的,秦國除掉這個毒瘤和隱患是完全正確的。秦國人民是完全擁護的。

至於白起被正法時候的年紀到底多大,是個懸案。如果白起對秦王誠實,如實填寫籍貫和年齡,此事就清清如水。

不過,白起的軍中履歷,秦國的檔案還是有記載的。公元前294年,白起擔任了親軍高級將領大軍區的司令員,能達到這個級別沒有三十歲是不可能的。林彪將軍也是30歲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指揮了平型關戰役。 白起被判處死刑的時候是公元前257年,其間相距差不多40年。

所以說,白起到被殺時已經是七旬老人,應該還是靠譜的。

白起原來默默無聞就像流落馬戲團的一匹千里馬,發現他的伯樂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要不是魏冉,白起到老也不會被重用。因為當時魏冉之前已經有人給秦昭襄王推薦過白起,但昭襄王只重資歷和出身,對出身卑微白起根本就不屑一顧(白起出身貧寒,唐代白氏墓誌銘說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純屬瞎掰)。

因為魏冉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又是昭襄王上位的推手,所以說話有分量。但幸虧昭襄王的舅舅,白起這個泥土裡的真主才大放異彩。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白起的成功得益於魏冉,白起的折戟沉沙也是因為魏冉,這是後話。

白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首戰韓魏聯軍就大獲全勝,韓魏24萬大軍灰飛煙滅。從此這個常勝將軍就為秦國東征西殺,所向披靡,威名遠揚。白起也仕途順利拜將封侯,達到人生的頂峰。

長平之戰,白起又打敗趙括,全殲的趙國45萬大軍。

之後,白起殺紅了眼,他想乘著長平之戰的餘威率部拿下邯鄲,滅了趙國,再為秦國建立功勳,於是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回國請命。

讓白起沒有想到的是,昭襄王聽從宰相範睢的讒言堅決不讓白起發兵,還殺掉了白起來請命的親信。

常言道十個實幹家不如一個空談家,實幹家的身家性命攥在空談家的手裡,世界就是如此不公。

白起得知謀士被殺,秦王否決了自己的請戰,猶如遭了當頭一棒,一腔熱血冰涼冰涼。

自己作為前線將領一定比遠在宮中的人更懂得把握戰機,但秦昭襄王不僅不聽自己,還殺了自己身邊的人,顯然是對自己起了疑心。

等昭襄王覺得秦國打趙國的時機成熟了,趙國也恢復了元氣,過這個村沒有這個店了,長平之戰半年多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伐趙,碰了個硬釘子,損兵折將。這一次白起在家養病,秦昭襄王本來覺得自己沒有聽從白起建議丟了面子,回家後宰相範睢又添油加醋地說,白起聽話大王您出征不利,高興得跟過年一樣,殺雞宰鵝,大宴賓客,對大王您冷嘲熱諷。

秦王本來因為吃了敗仗而顏面無存,一肚子火無處發洩,聽了宰相範睢的話不由龍顏震怒,直接下令白起自絕於國家。

白起的死,表面上是因為秦王獨斷專行,不會用人。其實還是秦王昏庸,被宰相範睢利用,成了他們兩人鬥爭的工具。

白起雖然有才幹、會用兵、能打仗。但他宰相範睢不是一條船上的,不是一個山頭。白起越是建功立業,對宰相範睢的威脅也越大。因為白起當年是被魏冉推薦給秦王的,魏冉跟宰相範睢是冤家對頭,是政治上的死敵。後來在這場鬥爭中跟宰相範睢取得勝利,鬥倒了魏冉。但白起還掌握著兵權,而且深得昭襄王的信任,所以白起就成了宰相範睢最大最直接的危險。

不除掉白起,自己也許就會被白起所害。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政治鬥爭就是如此殘酷,婦人之仁只能成為待宰的羔羊。成王敗寇,歷史是強者寫的。

可憐白起只會實幹,沒有手腕,不會厚黑學,不會急流勇退,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白起死也不會明白,自己對秦國忠心不二,死心塌地,出生入死,最後卻落得個叛徒內奸的下場,死了也要被人唾罵。

蒼天無眼,白起死不瞑目。白起心裡也清楚,趙國四十萬兒郎,哪一個又曾瞑目?


歷來現實


白起死的時候,對天長嘆”蒼天呀,我跟你有什麼仇,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當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時在趙國作人質。戰國時期,相互派遣質子往敵對國當人質,可以作為兩國交戰的一道防線。可想而知,派出的質子,在他們父皇心目中無關緊要,他們母親的地位也不會太高,不然也不會看著兒子去異國他鄉去受苦。質子中的大名人,當屬嬴政的父親異人。

他們吃不好,住不好。試比較異人,要不是呂不韋這個大救星,估計他連娶個老婆都難。不僅物質條件差,他們還要時時擔心受怕,萬一秦趙打起來,他們是要被拿來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們中的幸運兒,僥倖被推選為秦國的國君,但早年在趙國當人質的經歷將伴隨他終身,讓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的警覺,更何況這次吹得不是微風,而是狂風。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這讓趙國很恐慌,鄰國韓國也跟趙國一樣擔心受怕,兩國商量,該怎麼辦!

不久,秦國宰相府出現了一個說客,此人叫蘇代。進入相府,就滔滔不絕對宰相范雎,說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後,還送給宰相大筆錢。

蘇代走後,范雎就想:這個白起,憑藉軍功,一路高升,位極人臣,若這次伐趙成功,豈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於是,時不時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報告。起初秦昭王將信將疑,畢竟大臣之間難免爭風吃醋。但有件事,讓他起了殺心。

秦軍圍邯鄲,白起病了。這仗打打停停,邯鄲一直未破。白起卻在後方說“這仗打不得,雖然長平之戰讓趙軍元氣大傷,但秦軍也不好到哪裡去,國內虧空,加上外圍各路諸侯虎視眈眈,趙國境內眾志成城,若執意再戰,秦軍必敗!”

秦王哪裡肯聽,繼續圍城,並且還去請白起上陣,白起依舊稱病不上戰場。

結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萬大軍攻秦,邯鄲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請白起出山,但白將軍還是在家稱病,看著秦軍大敗,還說風涼話“叫你不聽老夫言,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就來氣,叫你打仗又不去,還躲在後方亂說話,擾亂軍心。

秦王越想越氣,直接免了白起官職,將他徹底趕出咸陽城。中途,秦王想不對,趕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願的,於是直接賜死白起,免得他亂說話,中途來個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貓爪草歷史


因為怨恨。

邯鄲之戰,秦國傾國之兵,軍臨邯鄲,圍城一年,卻毫無戰果。楚魏援軍趕到後,秦軍潰敗。三晉軍隊追到汾城之後,秦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地方都快到黃河邊上了。自昭襄王45年來,秦軍幾十萬將士浴血拼殺,獲得的土地,幾乎丟完了。秦國自孝公變法之後,就麼有這麼大的失敗。

昭襄王怎麼看這場失敗?自己決策失誤?秦軍將士不用心?

不,都不是,他認為是因為白起因為意見相左,故意不出戰,才導致邯鄲戰敗。

白起戰前不看好邯鄲之戰,加上年老,身體不適,沒有統軍。數月之後病癒,前線吃緊,他卻看笑話,不管是相國,還是秦王,都請不動這位秦國第一的將領,出手挽救危局。昭襄王咽不下這口氣,不斷增兵邯鄲,卻不能改變戰局。秦軍眼看失敗,堅持發動這場戰爭的昭襄王顏面掃地。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多厲害,破城百餘,滅敵百萬,用兵如神。這樣的人,沒理由不相信他有轉變戰局的能力。可到最後,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他有能力,卻不願意出手,戰局多慘烈,秦國上下對他的怨恨就多深。

一般人的怨恨,也就是老死不相往來;有能力的,給你多下絆子,讓你不舒服;但君王的怨恨,足夠讓人粉身碎骨。

要是沒活夠,就別招惹有能力讓你粉身碎骨的人!


始於終止


公元前260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滅,面臨亡國的境遇,但是秦軍也在長平之戰中死傷過半,秦國君臣對是否有必要繼續趁勝進軍邯鄲一舉滅掉趙國意見不統一,秦軍主將白起主張趁勝追擊,一舉拿下趙國都城邯鄲,滅亡趙國,但是,趙國派遣的使臣蘇代來到秦國遊說秦國相國範睢,認為白起已經立下不世之功,已經沒有再高的軍職來獎賞他,如果白起趁勝一舉滅亡趙國,秦王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酬謝白起,只能把三公的職位授予白起,這對相國範睢不是好消息。範睢為首的文官也擔心白起等軍事將領軍功過盛,難以抑制,就以秦軍經歷長平大戰死傷過半需要休整、孤軍深入不利於作戰等為由強烈建議秦昭王先將秦軍撤回國,最終秦昭王採納了範睢的意見,答應了趙國割讓六城求和的請求,將軍隊撤回秦國。

但是,看到趙國並沒有如約割讓土地,秦昭王決意再次進攻趙國,遂於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受到趙將廉頗的頑強抵抗,再次增兵也不能取勝。秦昭王打算起用白起,白起拒絕受命,認為現在進攻趙國已經失去了戰機。

秦昭襄王無奈之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出戰,白起堅決不肯從命,最後被逼無奈上路,在上課不久就被秦昭王派人送來鎮秦劍賜其自盡。秦昭王之所以要賜死白起,主要是由於以下方面因素:

一是白起倨傲不肯聽從國君的命令,再加上秦軍圍攻邯鄲不利之際,說風涼話,惹惱了秦昭王。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擅長大兵團作戰,戰績輝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他提出的趁勝追擊的計策沒有得到秦王的同意,錯失良機。時隔一年之後,秦王再次提出攻趙,白起提出異議,認為現在攻趙時機已失,“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白起列傳》),給秦昭王潑了冷水,引得秦昭王不爽,在王陵圍攻邯鄲久攻不下之際,白起又拒絕秦昭王起復的命令,還在這時候說嘲諷秦王出兵的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此話令秦王非常惱怒。此時,範睢見白起失寵,便乘機從中挑撥。最終,秦昭王將白起貶謫為普通士卒,命其到陰密。不過,由於白起年邁生病,未能成行。

二是白起起家的背後靠山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秦昭王在位期間大權長期旁落,對白起的使用有所保留,對白起的忠心有所懷疑。在長平之戰前後,秦昭王剛剛從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裡奪回了朝政控制權,由於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培養扶持起來的嫡系,秦昭王對其有所保留,這也是為什麼長平之戰初期,秦軍主將並不是由白起出任的重要原因。秦昭王對白起的軍事才華既依靠又忌憚,他不同意白起趁勝進攻邯鄲,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擔心白起獲勝後更加無法控制。

三是丞相范雎對白起的讒言,促使秦昭王痛下殺心。白起是由前任相國穰侯魏冉舉薦的,而穰侯魏冉最終被范雎取代,范雎還極力主張剷除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勢力,再加上范雎擔心白起的功勞過大,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在秦國的地位,一直對白起進行打壓,由此造成秦國將相失和。在看到秦昭王對白起大為不滿後,以范雎為首的文臣進言認為,“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秦昭王下決心以鎮秦劍賜死已在趕往趙國路上的白起。當然,范雎最終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正如白起所料,邯鄲之戰,在趙軍和魏國楚國聯軍的裡應外合之下,秦軍大敗,還因此丟失了河西地區一帶大片領土,范雎自己也自感無顏呆在秦國,選擇離開秦國。


滄海拾遺錄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時局需要白起死。

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就已經是武安君,這已經是武將的最高爵位了,封無可封,長平之戰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這時候他的光芒已經掩蓋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國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完全碾壓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滅掉趙國,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麼來封賞白起,白起當然不會在乎封賞,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軍民心中呢?所以滅趙的任務絕不能由白起來完成。可以說白起的存在已經阻擋了秦王霸業。

邯鄲之戰秦軍敗北,秦昭王問計於白起,白起斷定戰機已失,再戰無益。作為當世戰神、曾經秦昭王最賴的將領,他的論斷自然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可為何秦昭王仍不願退兵?

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殺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說的並沒有錯,但他需要這個機會,除掉白起。白起顯然懂了秦王的心思,畢竟君臣數十年,什麼髒活累活都幹了,又怎麼可能真的違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蓋世功勳,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讓他突然暴斃,惹人詬病,於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齣戲,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殺之。

白起:為了你的王朝霸業,我殺光了所有阻擋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後,我卻成了你霸業之路最大的絆腳石,我願引頸就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