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天柱石

古南嶽天柱山,不僅可以用來品讀,還可以用來聆聽。這裡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塊奇石,都蘊藏著由來已久的聲源,它們以特有的形體語言,傾訴著這座山的前世今生,詮釋著這座山的盡善盡美。

乘坐在去青龍澗的索道纜車上,放眼四望,天柱山的石頭無處不幻化著狀物的異態和生靈的相形,它們集雄偉險峻於懸崖峭壁的神奇,寫惟妙惟肖于飛禽走獸的造型,顯喜樂哀愁於天下蒼生的情感,共同演繹一曲天地和諧與生態靜美的絕妙神韻。它們或朝你發出超出人們接受分貝的強微波語言,或向你打著千百個世紀演繹而來的意象手語,或隨著時空的轉化變換著語音器官的形態……讓你揣摩,讓你辨析。

南坡關隘處活靈活現的象鼻石,似有粗獷的喘息聲扇人耳鼓;西嶺峭壁上昂首引頸的鸚鵡石,彷彿正在精靈乖巧地學舌;半山腰那伸出兩支觸角的蜒蚰石,猶如受到同類的呼叫而嘶吼著向上爬行。“雙乳峰”羞澀掩面,母愛的本能讓文明的乳汁汩汩有聲;“豬八戒背媳婦”峰迴路轉,形體隨視角而變,俏皮的寫意讓人耳邊迴響起電視劇《西遊記》中那歡快的樂曲。“飛來石”上密佈的紋線,猶如夏天的雨簾,觀之聞聲;“瀑布石”上起起伏伏的溝壑,動感十足,看一眼便覺飛流直下,聲震峽谷。

聆聽天柱石

這是一座用石頭作為交流器官的神奇之山,獨特的花崗岩地貌,超高壓的地質變質帶,使其無論是內在主體構件還是外形飾色演化,全都注入了石頭的情愫。與武陵源相比,它多了幾分剛毅;與棲霞山相比,它又多了幾分挺拔。

神秘谷,那彷彿從天而降的一堆巨石,散落在峰巒之間,遂成一條華山之路。窄窄的縫隙,扭曲成一條蜿蜒向上連綿四百多米長的奇特通道。從谷口進入,尋著光線,手摸腳踩都是黝黑的岩石。險要處,朦朧的視角和溼漉漉的觸感,能清晰的認可人工斧鑿的石階和防滑的刻痕,以及頭頂上用於攀扶的石凹。摸過“迷宮”,穿越“龍宮”,擠進“胖見愁”,爬出“黃鱔背”……飽嘗幽深、險峻、驚魂之後,不禁感嘆,若是沒有前人冒著生命危險攀巖登壁、鑽山打洞開掘出那些個繫住遊人生命的石階和刻痕,行人怕是很難通過這神秘谷的。冷汗未熱,驚魂未定,再回首,腳下已是萬丈深淵。從那峽谷中傳來的不僅有呼嘯的山風,還有一陣陣鐵錘敲擊岩石的遠古之聲。

這是一種自然之聲和人文之聲的交響。當我們歷盡辛勞踏著長滿青黛色苔蘚和浸透千年古韻的石梯爬到這個歷史的石極上,該做一種怎樣的感嘆?遙望那一壘壘沐浴過秦時明月,摩挲過漢時冷風的天柱石,我們似是看到了一個個歷史的肖像直立其上,長髮飄逸,詩歌輕吟。靜心聆聽,我們彷彿還能聽到清雅的修篁之聲,從幾千年的經書裡吹過來,掀動今日人們時尚的衣裙。

聆聽天柱石

明朝學士邢址在《遊潛嶽記》中寫道:“入谷門,左山劈崖為路,右山合谷為澗,水潺潺從橋入溪……西瞰澗水,懸崖洩石.可玩可聽。”千年之後,當年景緻依舊清新。立於石牛古洞前當年黃庭堅盤坐的臥牛石上,似是真能聽到這位“山谷道人”抑揚頓挫的讀書聲:“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衣。白雲橫而不渡,高鳥倦而猶飛。”追尋這嫋嫋餘音,彷彿又聞另一位宋人王安石的朗朗讀句:“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據說,這是王安石給黃庭堅的和詩。兩位大家用其獨有的才情聯袂為天柱山留下的這筆寶貴精神財富永遠鐫刻在天柱山的石壁上。不僅如此,從石牛古洞到馬祖庵,到處都是古聖先賢們的題刻。見字猶如聞聲,天柱石幽深的文化底蘊,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在聽覺上,都給人以極大的震撼。誰說石頭沒有生命?天柱山的石頭不僅有著超凡的生命,而且還有著超凡的智慧,人以石為書,石以人為語,共同演繹天柱山千萬年來堆積的歷史和沉澱的文明。

天柱石,將江南的宛約和北方的豪放彙集於一身,將江南的細膩和北方的大氣包容於一體。因此,便有了歷朝歷代聖哲先賢們紛至沓來的腳步聲。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米芾等等都在這裡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和丹青墨寶。有的還曾執著地要在這裡定居下來,與天柱同在,和日月並行。敲擊沿路的石壁,那儲存千年的吶喊仍舊迴音繞嶺:“卻笑十年縈組綬,何如一夕臥煙霞。”

聆聽天柱石

“皖公神像”在天柱山上不算最出名,但每一個走近這處象形石的人都會格外的虔誠。雙手合十與神像遙對,彷彿耳聞晨鐘暮鼓的敲擊,梵音懸樑的纏綿。自南朝宋佛教傳入天柱山開始,這裡就一直是人們燒香拜佛的聖地。撫摸被佛光浸透的清潤石階,看著依舊如蒼翠一般流淌的朝聖隊伍,耳邊猶聞禪師馬祖道一修建佛光寺時的鑿石聲,猶聞禪宗二祖正在向信徒捻珠誦經,猶聞禪宗三祖以禪之妙義悟世省人。作為南派弟子的世襲領地和叢林的三祖寺,至今仍是殿宇清新,寶剎高聳,香菸繚繞,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天柱石是清高脫俗的,這正合了佛之境界;天柱石是包容的,這也合了佛之境界。怕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空靈之石,天柱山變成了一座中庸之山,佛界加上道場,佛道合一,充分彰顯中庸的儒家品格。

天柱山的道教歷史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天柱山稱作“潛山洞”,並列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司命真君的洞府,全國五鎮中的“中鎮”。

聆聽天柱石

一座山等待佛的加持,一座山完成了天人合一,這是天柱石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這信息,就像天柱山無處不在的清音,揉合著一種最純粹的生態,揉合著一種最虔誠的禪心,揉合著一種最現代的文化。聆聽一座山的修行,好似在佛的道場,完成一次與神明的交流。

天柱山是靜默的,因為入禪入境天柱石把自己的聲源調到了靜音。天柱山又是喧囂的,因為迎來送往,天柱石開啟了自己最大的音頻。立於山頂,遠看天柱峰“孤立擎霄,中天一柱”,真是有“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的感嘆!那巨大的石壁像一堵迴音牆,彷彿至今還循環回放著李白在宿松江面發出的讚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聆聽天柱石

走進天柱山,聆聽天柱石輕歌慢語,似是走進了一個由天地神靈堆積起來的迷宮,被感化,被洗禮,被超脫。

走出天柱山,卻走不出天柱石的偉岸和傲骨,走不出天柱山千年的書頁,走不出天柱石永恆生命的注語。(吳信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