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日俄領土糾紛背後的海權角逐

如果從今天的視角衡量,日本實際上是以名存實亡的“庫頁島共管權”換得了整個千島群島以及附帶的經濟、安全利益,可以說是佔盡便宜。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千島群島北部18個島嶼的苦寒之地,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經濟開發;日本進佔守島之後,發現俄國人在此前100年時間裡僅建成了一座教堂、一家商店和兩處倉庫。與此相反,庫頁島卻在俄國吞併遠東及西伯利亞的征途中發揮直接作用。

日俄領土糾紛問題,是媒體長期關注點之一。實質上,日俄領土糾紛背後是海權角逐。由於俄國控制了千島群島(俄稱項鍊島)與庫頁島,鄂霍茨克海成為俄國“內海”,韃靼海峽成為俄國控制的海峽,日本海也被俄國控制大部分海域。這一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相反二戰前,日本控制千島群島及庫頁島南部,也控制上述地區周邊的海域。

李凡:日俄領土糾紛背後的海權角逐


假如俄國在兩國領土糾紛問題讓步,日本控制“四島”,或“兩島”,鄂霍茨克海即刻就非俄國“內海”,日本艦隊及美國艦隊隨即就可以進入鄂霍茨克海,時刻威脅俄國安全,俄國遠東海域的防禦線就被大大擠壓了。而俄國佔有千島群島及庫頁島,能在海洋權益上形成天然防禦線,阻隔外來勢力靠近俄國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俄國艦隊還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海域。另外,北太平洋漁場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爭奪該海域控制權,也是爭奪海洋漁業權益。

日俄兩國的領土糾紛,相互爭奪,經歷了長期過程。1732年12月,俄國政府正式任命白令為探險隊總隊長,組織大規模探險活動,這也是俄國向太平洋大規模爭奪海洋權的開始。

俄國政府任命白令探險隊副隊長什潘別爾格兼任日本探險隊隊長。經過幾年準備後,1738年7—8月間,什潘貝爾格第一次率領船隊,沿著千島群島從北向南航行尋找日本航線,船隻抵達擇捉島。1739年5月,什潘貝爾格第二次率領船隊離港,6月首次見到日本的本州東海岸,船隊在北緯37度附近下錨。日俄兩國進行最初接觸,因語言障礙交流困難。什潘別爾格經過兩年努力,開闢了通往日本的航路。

1792年9月至1793年8月,俄國人不邀自來,第一次派遣亞當•拉克斯曼為首的赴日使節團。為了搏取日方好感,俄方送還幾名日本遇險漂流者。在日期間,亞當•拉克斯曼極力呼籲,先後與松前藩官員、江戶幕府官員舉行簡單會談。日方以鎖國為由,拒絕俄方任何通商交流請求。

1804年8月至1805年4月,俄國人再次不邀自來,第二次派遣列扎諾夫為首的使節團赴日,又送還幾名日本遇險漂流者。在日期間,列扎諾夫極力呼籲,與日方幕府代表舉行數次會談,日方仍以鎖國為由,拒絕俄方任何通商交流請求,並告知今後遇到日本漂流民,不需要俄方運回。

兩次登門請求皆遭回絕後,俄方決定使用武力威脅日本。1805—1807年間,俄美公司(注:俄國半官方性質的殖民貿易公司)負責人列扎諾夫命令下屬赫沃斯托夫海軍上尉與達維多夫海軍少尉率隊,襲擊庫頁島與千島群島上的日本人及其財產。俄國人搶劫、燒燬日本倉庫,驅逐日本人。

俄國人的暴行遭到日方報復。1811年 7月,俄國海軍少校戈洛夫寧受命前往千島群島調查,船停靠國後島南岸取淡水,結果被日方抓捕。後經俄方多次交涉,並賠禮、道歉,1813年9月,日方才釋放了戈洛夫寧等人。

十九世紀中期,北太平洋地區國際形勢出現變化。美國在多次向日本幕府提出通商要求遭拒後,決定使用武力打開日本國門。1853年6月,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艦隊闖入東京灣,強迫日本代表接受了美國信件,告知明年春季前來要答覆。

美國的強硬行為,為俄國提供了機會。1853年8月,普提雅廷率領俄國艦隊赴日。自1853年12月起,雙方舉行多次會談,日方仍然拒絕俄方有關通航通商及領土劃分的主張。為此俄方提出,如果日方將通商權及其它特權賦予別的列強國家,就應給與俄國同樣權利,並要求他們簽署協定予以確認。日方代表接受上述提議,雙方代表簽署確認書,隨即俄國艦隊離開日本。

俄方確信,在美國強壓下,日本將會退讓。1854年2月,佩裡率領更大規模艦隊來到日本。1854年3月19日,雙方締結神奈川《日美和平友好條約》。

1854年10月,普提雅廷獲知日美、日英締結條約後,僅帶1艘軍艦急切赴日。按先前協定,12月雙方代表在下田舉行正式談判,可會談的次日,下田地區發生大地震,幾乎所有建築物被破壞了,俄方唯一軍艦也遭損毀。與此同時,俄國正捲入克里米亞戰爭,不可能獲得更有利的條約。於是日本代表提議,千島群島以擇捉島、得撫島之間劃分國界,庫頁島暫時不劃分國境線。普提雅廷很快表示接受。

1855年2月7日,雙方代表正式簽署《日俄友好條約》。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國繼續在遠東擴張。1860年11月,俄國迫使中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從中國掠奪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海參崴在內)約100萬平方公里領土。

明治維新前,日本為了與俄國爭奪庫頁島,先後兩次主動派遣代表團赴俄交涉。日方先提出以庫頁島北緯50度劃分界線,後改提以庫頁島北緯48度劃分界線,皆遭俄方拒絕。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對庫頁島政策上,與德川幕府不同,明治政府對俄國採取強硬政策,從而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擔心。英國、美國勸告日本,如日俄因爭奪庫頁島引發戰爭,日本肯定失敗,俄國可能乘勢出兵佔領北海道地區。俄國獲知英美等國家介入後,在1870年12月急忙派遣使節赴日,勸告日本不要讓外來勢力參與,應該直接與俄國交涉。

1874年1月18日,榎本武揚被任命為日本駐俄國公使。同年6月,日俄開始有關庫頁島問題的談判。1875年5月7日,兩國簽署《千島、庫頁島交換條約》。條約規定,日本以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南部,換取俄國擁有的千島群島中的得撫島及其以北共18個島嶼。由此形成了日本完全控制千島群島,俄國完全控制庫頁島的局面。雙方以宗谷海峽為兩國北方國界;以佔守島和俄國堪察加半島之間的千島海峽作為兩國國界。依照條約,雙方須各自撤走在交換領土上的本國居民,俄方還要向日本支付1950萬日元的經濟補償。

如果從今天的視角衡量,日本實際上是以名存實亡的“庫頁島共管權”換得了整個千島群島以及附帶的經濟、安全利益,可以說是佔盡便宜。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千島群島北部18個島嶼的苦寒之地,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經濟開發;日本進佔守島之後,發現俄國人在此前100年時間裡僅建成了一座教堂、一家商店和兩處倉庫。與此相反,庫頁島卻在俄國吞併遠東及西伯利亞的征途中發揮直接作用。

日本對俄國不滿長期積壓,最終導致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雖先挑起戰爭,但開戰後不久就極力尋找機會媾和,因為小國日本與大國俄國若進行長期戰爭,所需戰費很難確保。1904年4月,日本尋求德國居間調停,可是俄國拒絕接受。日本認為,要想讓俄國接受媾和,就必須在戰場上打敗俄軍。1905年1月,日軍攻陷旅順口要塞後,期待媾和計劃能向前推動。美國支持日本的媾和主張,在日本懇求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決定擔任中介。1905年6月,西奧多·羅斯福發表正式通牒,日俄兩國先後接受。

1905年8月,日俄兩國開始在美國朴茨茅斯舉行媾和會議,雙方討價還價,日本拿出“對華談判”對策,要求俄國割地、賠款、限制遠東海軍等;俄國拒不賠款,拒不割地。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最終在美國壓力下,俄國出讓利權換取不賠款,接受割讓庫頁島南部。

1905年9月3日,日俄兩國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該條約在日俄兩國關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根據條約,日本獲得庫頁島的北緯50度以南地區,加之日方先前控制的千島群島,形成了日本控制有關海域的局面。


李凡:日俄領土糾紛背後的海權角逐


日俄朴茨茅斯和談

十月革命爆發後,日本等列強出兵佔領蘇俄遠東及西伯利亞大片領土。1919年6月《凡爾賽和約》簽署後,其他國家撤軍,而日本拒絕撤軍,引起蘇俄游擊隊反抗,出現所謂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事件,日本戰俘及領事人員與家屬384人,被蘇俄游擊隊放火燒死。日軍以此為藉口出兵佔領庫頁島北部,最後蘇聯以承認《朴茨茅斯條約》繼續有效等,換取日軍撤出庫頁島北部。

當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蘇聯出兵佔領了庫頁島南部及包括齒舞群島、色丹島、國後島、擇捉島在內的千島群島。上述領土及周圍海域又被俄國奪取,形成了今天的狀況。總之,領土糾紛背後是海權角逐。

作者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專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