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山老林裡,阿里AI找到了很多野生大熊貓


老河溝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東部的摩天嶺山脈,是大熊貓的最佳棲息地之一。

除了大熊貓以外,這裡還棲息著川金絲猴、羚牛、林麝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動物生性怕人,又生活在高山或者密林裡面,即使是一線巡護員也很少遇到。因此,一個經驗豐富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肯定是一個屎學家。能通過各種屎的樣子,來確定屎的主人,甚至還能通過屎來確定動物吃了什麼。比如,羚牛吃了竹子以後,糞便是一顆一顆的。

如果吃的是草,那麼就是一灘一灘的。

那如果又吃了竹子又吃了草呢?那就……有點像腦花。

大概在20年前,紅外相機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整個“屎”學界。

它能持續拍攝好幾個月,不怕風吹雨淋。當有動物從它面前走過的時候,就會觸發拍照或者錄像。就像這樣……

還有……這樣。

以及……這樣。

老河溝佈設了70多臺紅外相機,兩年間就製造了大約100萬個視頻和照片。巨量的資料,也意味著等待著巡護員的還有巨量的識別與分類工作,這就是典型的拍照一時爽,分析“火葬場”。

就在巡護員們頭疼不已之時,阿里雲工程師們帶著“科學雲養貓”的技術走進了老河溝 通過28萬張照片的訓練,為老河溝量身定製了阿里雲野生動物AI識別系統,相冊後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分類不同物種,準確率達99%判斷出動物發現頻率高的區域,更有針對性的進行保護。

受益的不僅是電腦前的數據分析員,一線巡護員也被阿里雲的技術所解放今年30歲的廖軍,是老河溝巡護隊成員之一,也是這裡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作為巡護隊中少見的“年輕人”,他被委以“數據分析”的科研監測重任。

據他介紹,在阿里雲的團隊到來之前,傳統巡護數據採集方式極其原始。

大部分信息記錄都是在野外填寫紙質表格,然後回到辦公室人工錄入所有數據 耗時長不說,出錯率也高。

在阿里雲技術的加持下,巡護隊員們不僅能實時回傳巡護情況、保障人身安全 也能更高效地將老河溝自然保護區的資料全方位數字化,方便後臺分析總結。

人與雲智能技術的結合,扭轉了過去“一人一狗一柴刀,一問情況三不知”的巡護狀況。

使得“發現”大熊貓的種群分析工作效率提升了整整20倍。科技,幫助人們更好地守護大自然。桃花源基金會的柳逸月博士表示:他們正在規劃將老河溝的這套技術,儘快複製推廣到其他自然保護區,有望緩解當前國內保護區巡護管理粗放、數據分析滯後、數據孤島化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