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潮汕人上北京的路線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潮州僻在海隅,唐宋之時,以處遷謫者。然而負山面海,北界汀(州)、贛(州),東聯泉(州)、漳(州),五嶺之中亦一都會也。”(賀寬順治《潮州府志序》)在清代,對外交通還很困難。況“粵中距京八千里”(光緒《海陽縣誌·傅修傳》),那時上京的多是會試的舉人,其困難重重,可想而知。

清朝時潮汕人上北京的路線

遺憾的是,上京會試的舉人,都沒有人像南宋初的陸游寫《入蜀記》一樣,把沿途的府縣、山川、名勝詳細地記下來,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歷史地理資料。在當時,上京怎麼走,人們是明白不過的,可是事過兩三百年,後人卻難以瞭解。故只有通過屢試不售,多次上京的潮賢,像陳王猷、陳學典父子及楊淞等人的詩題來勾勒其軌跡。

清朝時潮汕人上北京的路線

在探索中發現,潮人上京,主要是走水路。因水路行舟,又快又穩,這與陸游入蜀一樣。但行程不是直線的,而是“之”字拐,一條河流接一條河流。這在上述諸人的詩題所記載的沿途城市名稱上留下了鴻爪。

從府城潮州,買舟溯韓江而上,一直到府治東北端大埔的三河壩。這裡是汀江和梅江的匯合處,是潮州北上的門戶。然後溯汀江而上,經過福建的上杭、汀州(治長汀),過黃竹嶺進入江西南部。乘舟沿貢水(發源汀州北部武夷山南麓)經贛州(貢水與發源大庚嶺的章水在這裡匯合)。經萬安往北至鄱陽湖(廬山在其北面),再溯注入鄱陽湖的信水往東,經安仁(今餘干)、弋陽、玉山到浙江的常山,接衢江、新安江、富春江(富陽有嚴子陵釣臺)、錢塘江到杭州。從這裡沿京杭運河北上,經過江蘇的蘇州、無錫、江陰、丹徒到金陵(今南京,臨長江,不在運河邊,是古都。一般人都會在這裡逗留遊覽)。然後經揚州、淮陰、徐州入山東。經濟寧、東平、德州入直隸(今河北)。徑滄州、楊村、河西務入京師(今北京)。

清朝時潮汕人上北京的路線

回來時,在贛南還可以從另兩處入粵:陳王猷從貢水至會昌、過均門嶺,入福建武平、上杭到大埔三河壩;陳學典曾從章水經大庚嶺入粵,由湞水(北江東源)到曲江探望時任曲江教諭的父親陳王猷。

清朝時潮汕人上北京的路線

這漫長的路程,要走兩個多月才到京。一路上餐風飲露,歷盡艱辛,正如陳學典所詠歎:“吾生蹤跡原孤鶴,湖海高飛遍九州。”(《雨中度嶺》)“雲去雲來任飛蓬,歷遍關頭楚尾(指豫章一帶)中。無限客愁煙水外,多情盡付與東風。”(《歲暮有懷二十首》)楊淞詠歎道:“江天方夜泊,秋氣劇悽清。……坐看東方白,孤篷又趲程。”(《舟中夜坐》)考中進士,比鯉魚躍登龍門還難。下第南歸,又多麼沮喪。陳王猷《重度均門嶺》詩云:“三年此地還相過,絕頂尖風舊布衣。”有的人(像沈文琳、蔡開隆)還不幸病死在南歸途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