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周:讓學問“流”出來

【光明訪名家·走近院士之共和國同齡人】

人物小傳

邱冠周,1949年2月生,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是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礦物加工工程博士,曾任中南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長期致力於我國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細粒及硫化礦物浮選分離和鐵礦直接還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在低品位硫化礦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3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04年、2009年連續兩次擔任生物冶金領域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邱冠周:讓學問“流”出來

邱冠周近照 孫麟攝/光明圖片

“沓中”。

就像許多辦公室一樣,這裡一側是書架,一側是一幅字。字,就是上面這兩個字。

何解?

辦公室的主人笑了笑,略顯自得。

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姜維在一個名為沓中的地方帶兵屯田,積蓄糧草。有著復興蜀漢之願的姜維,曾屢次北伐,有勝有敗。

“這裡,就是我的屯兵練武之地。”70歲的主人這樣說。如此豪氣干雲的,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邱冠周。他的“沓中”,就在湖南長沙的嶽麓山下。

此刻,這位從事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研究的科學家,正坐在中南大學生物樓裡,背後是他奮戰過的一棟老樓——和平樓。“和平樓的燈光,是中國選礦的希望。”他曾如此勉勵自己和學生。

與沓中的姜維不同,邱冠周走得更遠。

他帶我們去看一塊石頭。那是一塊高達3米的玉石,他親自從廣東清遠挑選並運回來,立在中南大學校園裡。巨石背後,是一篇今人寫的古文,題為《礦冶園記》。

“治有色學,興有色業,鑄有色魂……”邱冠周翹首凝視,在葉縫透出的陽光下,朗聲誦起他的這篇得意之作。

有色,即有色金屬。“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有色金屬年產量才1萬多噸。”邱冠周感慨,如今年產量5000多萬噸,世界第一。

“天翻地覆,我們趕上來了。”與新中國同齡的邱冠周,語氣中透露出四個字:與有榮焉。

1949年2月出生於廣東大埔的邱冠周,曾是廣東大寶山銅冶煉廠一名普通的冶煉工人。1972年被推薦到廣東礦冶學院礦物工程系礦物加工專業學習,與礦物結緣。1987年獲得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前身)礦物工程系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礦物加工工程博士。

礦物加工,以前又稱洗礦、選礦,早期主要做的是高品位的礦,而表外礦、尾礦等品位較低、複雜難處理的礦產資源,大都被直接丟棄。高品位資源被過度利用,礦產貧化日益凸顯,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富礦開採完了,怎麼辦?

“從丟掉的礦產資源裡,能不能拿回點兒?”邱冠周當時的想法,成了他此後一直做的事:從品位較低和複雜難處理的礦產資源裡,“淘”出寶來。他要給中國、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多資源。

一直以來,金屬提煉多以化學方法為基礎,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從礦石中製取所需要的金屬。這種傳統方法的氧化還原反應非常激烈,高碳、高汙染,而且成本高,不適合處理低品位的礦產資源。邱冠周利用微生物幫助氧化還原,將礦石中的有價元素選擇性浸出,高效製取高純度金屬。這種方法更環保,成本也更低。這就是生物冶金技術。

“我希望能夠用生物技術的鑰匙,打開資源利用的大門。”邱冠周做了一個比喻,很美,很動人。

邱冠周在他的“氧化還原”人生裡,帶領團隊將中國的礦產資源,尤其是有色金屬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生物冶金技術已廣泛用於銅礦、金礦、鈾礦等礦產資源,還走出國門,幫助贊比亞、塞爾維亞等國家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那麼,這些科研、這些學問,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邱冠周笑而不答,而是岔開話題聊起了咖啡。他還有好幾臺手磨咖啡機,每次客人來,他都親手磨咖啡。

邱冠周愛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帶來的輕鬆與自由的氣氛,一種平等與自由交流的學術空間。在他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交流與碰撞,沒有交流,何談進步?

“我們團隊沒有權威,大家都平等,坐在一起自由交流。我們的科研靈感,就跟咖啡一樣,都是流出來的,不是擠出來的。”邱冠周說,“滿了才會流出來。不滿,流不出來”。

生物樓裡的松韻咖啡廳,是邱冠周的又一得意之作。咖啡廳裡有竹椅、雜誌、古典音樂,還有一臺鋼琴。這裡成了邱冠周團隊學術交流的最佳場所,他甚至把博士論文答辯放到了這兒。中南大學舉辦國際生物溼法冶金大會時,那些來自各國冶金領域前沿的聲音,也出現在這兒。

邱冠周似乎並不滿足於此。從松韻咖啡廳往下走,還可以一睹他為大家準備的酒窖、理髮室,他還開設了健身館、視頻室……

“飲茶品味聞蘭菊,問事談詩思稻麻。”邱冠周如此寫詩自況。這位平時喜歡聽聽音樂、寫寫古詩、看看二十四史的科學家,希望自己的學生不要急功近利。“要慢慢流出來的學問,就像燉湯一樣。”他諄諄告誡。

他的團隊,他們的科研和學科發展,就是在這種氣氛裡,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在今年發佈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中南大學的礦業工程世界第一、冶金工程世界第二。邱冠周團隊在生物冶金領域的發文量和引用次數,全球第一。全球發表論文最多的10位學者中,有5位是邱冠周團隊的成員。

“無論從文章,還是從成果上看,我們在國際上是領頭的。”邱冠周很自信。

自信,但也自省。用生物技術的鑰匙打開資源利用的大門,又便宜、又快、又環保。但他深知,這條路,“哪有那麼好走”。

70歲的他,仍不滿足:生物冶金只是生物技術很小的一方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還有很多鑰匙沒找到”。

70歲的他,仍要追夢:“希望未來真正用生物技術來改造環境,改造物質世界,讓人類與資源、環境通過科技實現和諧。”

邱冠周將此也稱作“氧化還原”,這是人與社會的“氧化還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