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多數人知道,少數人瞭解


《貧窮的本質》:多數人知道,少數人瞭解


最近,諾貝爾獎“炒”得很熱,作為只看過一點《貧窮的本質》,在追《罵觀眾》,辦了個會員先下載了一套《殘雪作品集》的我,只能說說自己一點也看不懂的《貧窮的本質》。

畢竟,身為所謂的“文藝青年”要是對此無話可說是會顯得很跌份的!(事實就是一無所知,不然我怎麼還沒有一夜暴富?畢竟我依舊一貧如洗,而且比一貧如洗更貧……真相是:我在躺著,而躺著時候的我連夢都沒有。)


《貧窮的本質》:多數人知道,少數人瞭解


說說《貧窮的本質》,這樣的書還有什麼可寫的,問我最清楚了不是?搞不懂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什麼把獎金和名譽全給了三個怎麼看都比我富裕(思想就更富裕了~),關鍵是難道他說的有我本身的遭遇(案例)更具說服力?不懂裁判!不懂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掏空腦袋,苦思冥想(其實是想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還有……有金牌嗎?)。

突然,我靈機一動,裁判是對的,最起碼在我這是對的。

畢竟,要是把獎金和獎頒給我,我豈不就不是《貧窮的本質》,而是《一夜暴富就是這麼簡單》。我真聰明。

所以,這告訴我一個道理:貧窮的人沒有未來,連靈機一動的時候都無法突破這個“貧窮思維”的限制。所以,活該我貧窮。該!

但是,我不服啊,憑什麼呀?我雖然不能有未來,但是我有一夜暴富的夢想啊(雖然被打破),而且我還有現在呀,我可以努力的呀!我不服氣!

那怎麼辦呢?我自己採訪自己(沒有人會關心“貧窮的本質”,人們只關注“怎麼擺脫貧窮”,即使連我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我又得出了一個結論:活該我貧窮!這明明是“貧窮思維”嘛!

我趕緊翻了一下書:飢餓(還有生存與營養)、健康、教育、家庭、慈善、貸款、節省(只有省~)、政策……(這些字我全都認識啊,但是好像都與我無關,我的眼中只有飢餓。)

此時此刻,我只想大喊一聲:我要一夜暴富!(可惜餓的只能在心裡斷斷續續的呻吟,太餓了~)

不行,“精神安慰法”發功,我要催眠自己(不然我會餓暈過去的),我一定要從書裡得到我想要的“一夜暴富的秘訣”,我要擺脫貧窮!

恍恍惚惚,我開始意識不太清醒了。

靠著掐大腿的疼,我做到了,睡意瞬間全無,甚至連飢餓也蕩然無存。

我開始反思:有我這樣想法的人肯定很多吧?我這麼瘦弱,還沒休息好,還餓著……怎麼能搶得過競爭者呢?而且,就算搶得過那些同樣“弱雞”的人,那些“資本家”肯定也會伺機而動吧?我……我太難了!

我開始頭皮發麻,渾身沒勁,有點洩氣,不是一點點難,是實在是太難了!

現在我的競爭者是“資本家”了(以我多年貧窮的經驗,我自認為“同類中人”沒人能勝得過我),我要怎麼和他們爭奪資源呢?這真是個問題!

要是我也是“資本家”就好了,如果我是比資本家還厲害的人就好了,興許我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肯定吃得他們“透透”的……

可惜,人生中“要是”、“如果”、“興許”大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有的只有此刻的苟且和肚子咕咕叫的聲音,有的只有簡直比“窮得叮噹響”還要慘的我!

此時此刻,誰要是敢跟我說“人生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一定讓他給我拍張照,並且免費送給他做紀念。我都快活成標本了,咱就不文藝了好嗎?

想到這,苦巴巴的我腦子裡一陣靈光閃現(可能是太餓),嚇得我趕緊去看《貧窮的本質》。

別問我靈光閃現想到的是什麼?因為我太餓了,也因為我窮極半生的慚愧,我腦子裡,不,應該是我的見識裡只記得這麼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我是不太懂後半句是啥意思,但我覺得做我能做的就好了。我一直就是如此過來的。

別問我能做啥!真相太殘忍!我啥也不會!

因為我啥也沒敢去嘗試,所以我啥也不會!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我是怕失敗,怕和“資本家”站在一起,怕窮,我自卑,我怯懦,我膽小比鼠還小,我甚至怕做夢,即使富裕我其實也怕。當然,最深刻的莫過於怕餓,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最怕的是餓死。畢竟,俗話說:“死也要做飽死鬼,不做餓死鬼。”

這句話能理解的吧?恐懼是有比較極的,通常而言,對於窮人來說,最高級的恐懼是想都不敢想的,至於其他“級別”的,當然我同樣怕。

至此,我還有必要讀《貧窮的本質》的本質嗎?這些我都那樣的怕,甚至知識我也害怕,尤其是書,我更怕。

不是,前有誰寫了一篇《我害怕閱讀的人》,我敢斷定我決然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甚至我害怕成為閱讀的人更甚於閱讀的人。

如此,我不該是“貧窮的本質”,那一定是還有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最貧窮的本質。我該!

……

至此,別問我為何突然不說下去,而是用省略號,這不是“此處省略一萬字”,更不是“湊字數”,而是我發現我詞窮了。我太難了!

我不要成為有錢人,我不要成為“資本家”,我不要做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我不要擺脫貧窮……我放棄,我認命。

可能,這就是命吧?不,一定是命!

但是,得出這個結論並沒有讓我感到任何的驚喜和歡喜,相反,我甚至不敢多想。

因為,腦海裡此時此刻出現了一句話:命乃弱者藉口,運乃強者謙詞。

如此,我又多了一個“頭銜”:弱者。這叫我作何感想?(此刻,知識成了我最大的困擾,真希望我是個……不知道是啥,感覺傻子也比我好。)

物極必反,喜從悲來,腦海裡突然冒出一句之前“大火”的話:“你幸福嗎?”

我:“……”

“要不試試,想想看?”腦海裡的聲音在誘導著我,我已經清楚的感知到額頭從頭皮沁出的冷汗在往心眼裡冒。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不能思考,我真是太智慧了!

“難道你不幸福嗎?你恐懼的和你想要發生的都沒有發生,這還不夠幸福嗎?”

有這樣說話的嗎?這是什麼話,這算安慰?更大的打擊?刺激?……我肯定是不能說出這種話的。

我得謹記: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可是——“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有但是。”

這是哪跟哪啊?難道這是命運告訴我的禪意?我不管了,我要思考,雖然不能親眼見證,但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想想上帝發笑也是不錯的。

喜歡,不喜歡,難道是透過愛情?

“有人說:愛情,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那些赤誠天真愛過的人,多半在歇斯底里中,日漸心生怨恨,漸行漸遠;只有那些遠遠保持距離,暗自思慕的愛人,才永遠熠熠生輝,完美無瑕。親手過招的愛情,最後都難免互相傷害。

所以,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可得不到的愛情,再華美終究只是一個夢,從未得到,無從失去,從情動開始就是一場幻覺,你愛慕的那個人是自己的想象,他滿足你對愛情的全部臆想,可是他卻對此一無所知。

而真正的愛情,我們要的不過是俗世裡最平常的接吻、擁抱、睡覺,最平凡的眷戀和依靠,觸手可及的陪伴,歡喜、哀愁也都帶上了另一個人的體溫和情緒。真實可依。”

深奧不懂,但我想我有自己的想法了:不管是自己恐懼的還是想要的既然都沒有發生,那麼,最起碼我有此刻,我還有機會去爭取自己想要的,至於恐懼的,我還能體驗一番真正的恐懼降臨時的感受,這樣似乎也總比現在好不是?

瞬間,我似乎開竅了,思潮洶湧澎湃:

“人必須從自身尋找機會,這話很對。重要的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你對它的反應。”

“大多數人讀書只是為了得到點微小的好處,就像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和防止做生意上當;可對作為崇高智力活動的閱讀,他們則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但從高級意義來說,這才是閱讀,真正的閱讀絕不是如奢侈品那樣麻醉我們,讓我們崇高的官能昏昏欲睡,而是需要我們踮起腳去拜讀,把我們最敏銳和最清醒的時刻奉獻給它。”

“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當然,如果有人樂意這樣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對孩子表示同情而已。”

所以,如果真的對《貧窮的本質》感興趣,去讀它吧,別從別人的口中,別從自己的自欺欺人中,別自以為是,想當然,別這樣去了解它。請認真去讀它。

說到底,這終究是“多數人知道,少數人瞭解”的知識。要何其幸運你才能從別人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能有幸遇見已然不易,何況——人心的成見是座大山,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

最後,我想說:沒有路走的人本來是不需鞋子的,穿上新鞋,每走一步都是疼痛,可是我近乎欣悅地不肯脫下它。

末了,由衷感謝三位獲獎者對改變世界貧窮狀況所做出的貢獻,謝謝!


謝丹儒

2019年10月於廈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