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銀行增加貨幣供應(印鈔增加M2,非降準)的決策流程是什麼樣的?

雪鷹365


貨幣供應不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是由中央銀行、銀行體系和社會各經濟主體共同決定的。但是中央銀行能決定貨幣發行量,從而直接決定基礎貨幣量,並間接影響貨幣供應量。一部分基礎貨幣會在商業銀行體系內產生存款派生作用,從而創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形成數倍於基礎貨幣的貨幣供應量(M2)。

因而,這裡需要弄清的是"中央銀行是如何增加貨幣發行量的?",而不是“中央銀行是如何增加貨幣供應的?“

建國到1984年

在1984年前,中國人民銀行,還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央行,即不是真正的中國央行,它是財政部的一個下屬機構,在管理上從屬於財政部,在決策上服從於財政部。

因而,從建國到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如何發行貨幣?發行多少貨幣?都是由財政部領導或中央決策者決定的,不是由人民銀行自行決定的。

當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活動基本都是被政府高度控制的,整個銀行系統也是如此,人民銀行實際上就是財政部的錢袋子,也是財政部的會計出納。財政部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人民銀行代理(代理國庫,人民銀行充當財政部的“賬房先生”,記錄賬目、劃轉財政資金),財政部赤字了(缺錢了),直接讓人民銀行印鈔(增發貨幣),變成財政存款(財政赤字貨幣化),財政部要用錢時,給人民銀行發個指令就行了。比如,財政部要建一條鐵路,可以直接讓央行將財政存款資金調撥給一家國有鐵路建設公司,這家國有鐵路建設公司拿到錢之後,就可以購買原材料、機械等,開工建設。

所以,在建國到1984年這期間,我國貨幣發行的決策流程很簡單,就是財政部領導或中央決策者為達到某種政策目標(不僅僅侷限於經濟目標,還有社會、民生、軍事、外交、戰略等考慮因素)而決策拍板,財政部搞各種經濟建設時需要花錢、搞軍隊建設或戰爭時也要花錢、搞各種財政補貼、社會福利或轉移性支出時也需要花錢,當錢不夠、缺錢時就讓人民銀行增發貨幣。

1984年後

1984年中央銀行體制改革,人民銀行開始獨立履行中央銀行的職責,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兩級銀行體系也開始形成。從此,人民銀行發行貨幣,就成了人民銀行自己的事。不過,人民銀行依然受國務院領導,因而發行貨幣也不是完全自主決策(獨立性不高)。

從1984年至今,人民銀行增發貨幣,主要有三大途徑:

一,向政府提供透支資金,即上面提到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發行,在計劃經濟時期尤為突出,不過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的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此後這條增發貨幣渠道在法律上被切斷(但實際上還是存在隱形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發行);

二,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外匯流入我國後,大部分被央行購買,形成人民銀行的外儲,在購買外匯的過程中,人民銀行同時增發了人民幣貨幣(即外匯佔款),從20世紀末到2014年期間,外匯佔款增加是我國新增貨幣發行的主要途徑,不過這種途徑並非人民銀行“主動增發貨幣”,而是強制結售匯制度、維持匯率穩定目標下的“被動增發貨幣”,因而與人民銀行自身決策無關。

三,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央行通過再貸款(包括MLF、PSL、逆回購、TMLF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為商業銀行提供資金,這也是增發貨幣的途徑之一,並且,這是2014年後人民銀行增發貨幣的最主要途徑,未來亦是如此。這種增發貨幣渠道,是由人民銀行主動控制的,可自行決定發行量的多少,還可以回收已發行出去的貨幣(貨幣消失)。

所以,目前對於“人民銀行增發貨幣的決策流程”,實際就是“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的決策流程”。這一流程在人民銀行那裡又叫做“貨幣政策決策”,是由人民銀行行長領導下的“貨幣政策司”(人行內部機構)和“貨幣政策委員會”一起決定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以會議形成存在,每個季度都有例會,討論國內外經濟金融形成,由人行高級官員和一些金融專家學者組成,如易綱、郭樹清、潘功勝、陳雨露、劉國強、寧吉喆、馬駿等人。

人民銀行決策者主要依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如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金融穩定與風險、外部風險等因素,當然會著重考慮到中央決策者的要求),來決定如何調節貨幣發行量(或回收量),以實現基礎貨幣量的伸縮,最終影響整個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

▼圖:2010.1-2019.8人民銀行總資產結構比例。20世紀末到2014年期間,外匯佔款增加是我國新增貨幣發行的主要途徑,外匯佔款主導著“擴表”。從2015年開始,外匯佔款開始下滑,出現過短暫的“縮表”期。不過,很快,“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開始增加(即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成為新增貨幣發行的主要途徑。製圖丨格物·資本。

更加系統地瞭解我國的貨幣發行與供應,請閱讀我的文章:《我國的貨幣發行與基礎貨幣》

《我國的貨幣派生與貨幣供應》


格物資本


M2是廣義貨幣,不是通過印鈔得來的。我們的貨幣統計口徑M0才是流通中貨幣,而流通中的現金(MO)加上企業的活期存款就變成了M1,而M1再加上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就是M2。

M2不是印鈔來的,他是如何來的呢?我們舉個例子國家發行了1萬元貨幣,然後整體社會就有1萬元的現金。假設這一萬元全部存入銀行,銀行把1萬元貸款給某企業。企業貸款後要進行生產經營,比如購買生產資料付出人工成本。假定這1萬塊錢最後又全部存到銀行,那麼這時候銀行的貨幣總額就是2萬元(實際發行只有1萬)。在社會經營活動中就會產生利潤,銀行貸款需要利息。所以這一萬元的基礎貨幣理論上可以拓展到10萬甚至更多,而銀行的賬本只有2萬(借貸總額)後面的8萬甚至更多就是所謂的派生貨幣。基礎貨幣為1萬,M2派生貨幣將會達到10萬更多。所以大家不要理解成M2的增加時就是央行在印鈔這個概念,假如國家暫停發行新的貨幣了,M2都還能上漲。因為各大銀行裡面的存款還有存款,可以把這些錢用來貸款給大家買房或做生意。而賣房的人把錢還是存到銀行,然後銀行再把錢貸款出去……

這樣銀行的存款還是在變多,M2還是在上升!所以,M2並不等於國家發行的貨幣,國家發行的只是基礎貨幣。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