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是創新高地 不是政策窪地

自貿區是什麼,對煙臺又意味著什麼———

是創新高地,不是政策窪地

自貿區是創新的高地,不是政策的窪地,建設的關鍵是制度創新,而不是享受政策紅利。

“煙臺片區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以更新的改革理念、更大的改革魄力、更硬的改革舉措,根據不同特色和定位進行獨創,努力在新一輪自貿區建設中闖出新路、創出特色,走在前列。”論及自貿區煙臺片區如何搶佔制度創新的先機,市委書記張術平如是說。

勇當“探路者” 耕好改革“試驗田”

近兩個月運行下來,自貿區煙臺片區在制度創新、流程再造、項目引進等方面都有突破。這一系列破題得益於自貿區煙臺片區勇當“探路者”,耕好“試驗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決心與努力。

而這,也恰是自貿區的“改革紅利”所在。在市商務局局長、自貿區煙臺片區管委副主任劉森看來,政策窪地越多,越會阻礙各類要素高效流動,越會阻礙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困難也會越多,制度創新所帶來的效應要遠比政策優惠大得多。

當然,一個現實情況是,面對自貿區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企業最關心的就是有什麼好處,有哪些實惠特別是稅收優惠。針對這一普遍存在的誤解,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自貿區煙臺片區管委主任牟樹青表示,前三批的自貿區的確都有稅收優惠政策,但第三批以後就沒有了,國家設立自貿區就是要鼓勵創新。

的確,此前全國設立的12個自貿試驗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自由貿易的制度性優勢。好改的都改了,好走的路都趟出來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可以說,煙臺片區的建設,既面臨前面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自貿試驗區,還面臨上海臨港新片區這個升級版的新標杆,更面臨同時獲批的其他5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濟南、青島片區的激烈比拼。

立足實際探索可複製推廣“煙臺路徑”

圍繞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高地”,而不是優惠獨享的“政策窪地”這一核心任務,自貿區煙臺片區正不遺餘力地立足實際、突出特色,走出了一條自貿區建設的“煙臺路徑”。

打好“優勢產業牌”。裝備製造業是煙臺的優勢產業,也是自貿區煙臺片區建設的關鍵一環。“山東自貿區總體方案對三個片區的功能劃分中,煙臺片區重點發展的產業裡,高端裝備製造業列在第一位,這也為我們壯大提升先進製造產業提供了戰略支撐。”牟樹青介紹說,煙臺片區將建設先進製造產業中心,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智能升級,打造智能製造產業發展集聚區;同時,還將鼓勵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由以產品為中心向服務為中心轉型,打造製造業服務化創新發展的策源地。

立起“日韓合作牌”。疊加中韓(煙臺)產業園,這是煙臺片區獨一無二的優勢。“中央賦予煙臺片區‘深化中日韓區域合作,打造中韓貿易和投資合作先行區’的試驗任務,就是希望煙臺發揮好這一特點,服務國家戰略。”開發區經發科技局副局長鄒天峰告訴記者,自貿區煙臺片區正利用好這個“獨一份”的巨大特色,高標準建設中韓(煙臺)產業園,探索建立以產業鏈合作為核心的“兩國雙園”聯動發展機制,支持中韓科創孵化基地建設,開展中韓標準化建設,探索中日韓互惠型貿易便利化等。

自貿區是創新高地 不是政策窪地

擦亮“海洋牌”。發展海洋經濟,在“經略海洋”上謀求更大突破,是煙臺片區面臨的巨大資源優勢。目前,煙臺片區正聚焦“打造現代海洋產業基地”的試驗任務,不斷深耕海洋。持續壯大海洋智能製造產業,探索海工裝備“製造+服務”新模式,開展海工裝備整體方案設計、融資租賃、全球保稅維修再製造和系統集成服務;依託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北方海洋生物育種研發和繁育基地,探索建設現代化海洋種業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等,不斷創新提升海洋生物產業。同時,加強海洋國際科創合作,建設海洋經濟創新中心,搭建智慧海洋數據平臺等,努力將煙臺片區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推進海洋經濟建設的樣板。

好項目紛至沓來自貿區效應逐步顯現

一系列改革措施加速推進,成效頗為明顯:全市首個韓國國家級科技共建項目中韓科創孵化合作基地項目已落地,位於萬行愛琴海購物公園東側的全市首條韓國風情步行街已經開街。

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的建設已是如火如荼。由市政府、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開發區管委三方共建的中國科學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啟動,2萬平方米創新載體初步到位。面積近1萬平方米的海洋經濟創新區總部基地即將投用,1170平方米展廳同步開放。從事新材料船舶製造的泛海海工(山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已簽約落地,公司已接到對非850艘新材料船舶的出口意向。另外還有與海洋經濟產業相關的13個項目加速推進。在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創新孵化園已有6個項目正在評審,其中5個項目由中科院系統牽頭主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