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伴隨著科技進步,物聯網、移動互聯、3S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應用日漸深入。

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平羅縣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清早一上班,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打開室內的電子屏,屏幕上立即顯示出溫棚的室內外景象。

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盈豐專業合作社從2012年開始種植蔬菜,經過幾年已從206畝發展到目前的908畝,擁有98座蔬菜鋼架拱棚,種植西紅柿、辣椒、菠菜、芹菜等56個品種,產品全部銷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走在園區裡,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大棚,卻有很高的“科技含量”。2017年初,合作社投資60萬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機,通過電腦控制,實現了肥料的配比和灌溉的自動化。

“我們在蔬菜大棚內,安裝有各類傳感器,不同的傳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數據。”合作社理事長蔣洪波向記者介紹,“咱在手機下載個App,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短信,隨時瞭解棚內的溫度、溼度,進行相應的管理。”

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蔣洪波接受中央電視臺的採訪

蔣洪波說,“以前,我們的農民種菜,靠的是兩條腿在各個小棚大棚間來回跑,查看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溼度計上的數字,忙得喘不過氣來,如今一個人管幾個大棚都遊刃有餘。”

要不是他介紹,記者還真發現不了他手裡一個普普通通手機的“妙用”:當大棚內的溫溼度超過或低於設定的標準值時,系統會自動給菜農發送手機短信,並提醒菜農進行大棚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通過電腦中樞操控,不僅可以監控溫度、溼度,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在這裡大顯身手。

“在這個平臺上,不僅可以實時觀測每個大棚的棚內空氣溫度、土壤溼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棚外溫度、風速等詳細數據,還可以通過安裝在棚內的攝像頭,清晰地觀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情況。”蔣洪波說,一旦看到作物出現異常,就可以迅速拍照,傳給有關農業技術專家,及時確定作物病因,從而“對症下藥”。

以前菜農種菜全憑經驗、靠感覺,很多東西是“模糊”的。運用物聯網的蔬菜種植,實現了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

每個大棚裡的數據,通過傳感器傳到後臺,不僅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提高作物的產量、品質,對於規模化種植來講,還可有效減少人工投入。蔣洪波說,物聯網技術“種菜”,產量可提高20%,一畝地最少可節約勞動成本500元至800元,以西紅柿為例一畝地可增收1300元左右。“最主要是品相好,目前我們的蔬菜打入上海、廣州、成都等一線城市的超市,價格比以前翻了不止一倍。”蔣洪波說。

製作:中共平羅縣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平羅縣: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