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在长江流域当中,洞庭湖和鄱阳湖是两个最大的湖而久负盛名,因为其流域环境比较相似,到了现在,人们对于它们的关注主要就是在其流域的面积方面,随着时间的迁移,两湖地区水域都在缩小,是我国生态资源的损失。

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洞庭湖,古称云梦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方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水化险为夷。

古代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云梦泽的一部分,古时的云梦泽是位于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间的一个大湖,据说面积最大时曾经达到4万平方公里,后来由于大量的泥沙在湖中淤积,原来的湖大部分变成了陆地,只留下了许多比较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洞庭湖,洞庭湖过去一直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加,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受两口分流的江水江沙,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

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张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水域面积扩大,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的,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分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

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一次涨水变为两次涨水。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患日益严重。

元、明时期,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区溃垸频繁,人为因素是江湖关系演变的重要的因素。

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清朝1825年时的洞庭湖面积约6300平方公里,蓄水约400亿立方米,由于洞庭湖承担着长江和湘、资、沅、澧超额洪水的调蓄任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均为3011亿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汛期来水平均2240亿立方米,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入湖水量的75%,来自长江的泥水占入湖泥沙量的80%,每年泥沙入湖量达8千万至1亿立方米,以3倍于鄱阳湖、7倍于太湖的速度淤积,入湖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大片洲滩露出水面,土地被围垦开发,湖泊面积和容积迅速缩小。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复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据民国时的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268万亩,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布,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洞庭湖滩地如此多,面积也是在缩小,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

1949年湖面积减少至4350平方公里,容积减少为293亿立方米,根据上世纪50年代的数据统计,每年从湖南省各条河流里带到洞庭湖里去的泥沙,大约有2亿吨;而江西省的各条河流带给鄱阳湖的泥沙却只有1300多万吨,同时,鄱阳湖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和长江相通,湖里的水在流入长江时,有足够的力量把1200多万吨的泥沙转送给长江,在自己湖内每年只留下100万吨左右泥沙;而洞庭湖和长江有很多水道相通,由湖里出来的水流,不但不能将大量泥沙送入长江,相反,却因长江涨水时要向湖中倒灌,又把长江里的一部分泥沙灌进洞庭湖。因此洞庭湖泥沙淤积的速度,比鄱阳湖快得多。

古老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湖,以前比鄱阳湖要大得多

再加上解放以来,洞庭湖湖滨各县的人民,在湖滨一带的滩地周围,修建了坚固的大堤,将原有的一部分湖面,改造成为良田。

1978年湖面积减为2740平方公里,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

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湖面积减为2691平方公里,鄱阳湖的面积此时是已经超过了洞庭湖。,洞庭湖终于把“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称号让给了鄱阳湖

上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洞庭湖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约803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昔日八百里洞庭的大湖已被林立的淤泥分割成西洞庭、南洞庭和东洞庭三个相连的湖泊

1985年—1996年,当地开展了洞庭湖一期治理,主要包括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蓄洪垸安全,设施建设、洪道整治等,提升了湖区的抗洪能力,1998年洪灾之后,开展了洞庭湖二期治理,治理思路有了重大转变,从“堵”到适当地“疏”,重点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自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展以来,洞庭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进程。

截至2018年洞庭湖区共平退堤垸300多处、搬迁50多万人,洞庭湖调蓄面积比1978年扩大了7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区不断实施系统治理,防洪排涝抗灾体系,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推进洞庭湖区河湖连通工程,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2018年湖南发布环境保护整改情况,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非法采砂、养殖、捕捞等突出问题的处理已经初见成效。

洞庭湖和鄱阳湖一直认为是长江的两个肾脏,保护两湖也就是保护长江,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

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两湖有一天能够恢复以前的辉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