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八大家,寧家衚衕今安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寧氏先祖曾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升羽林衛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阜陽,一直有著“阜陽八大家,數過周家數寧家”的說法。“寧半拉城”作為一個世家旺族的存在,在阜陽近代的發展歷程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阜陽南城南門內解放南路大街東側,有一條寧氏後人聚居的“寧家衚衕”,時隔600年,有關寧氏家族的故事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阜陽八大家,寧家衚衕今安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寧氏先祖曾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升羽林衛

“寧半拉城”的由來

在阜陽這座古老的城市,千百年來,封建世家大族一直佔據著城內的核心地段。他們在城市的鬧市區有深宅大院和私家園林,在周邊鄉鎮有大片良田和眾多佃戶,操控或影響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工商等方面大權,在城市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前,“阜陽八大家”,在阜陽有兩個版本:一個形成於清時中期乾隆年間,即“張、李、王、劉、鹿、寧、連、儲”;另一個形成於晚清以後,即“王、周、寧、程、邢、倪、呂、潘”。但無論是“老八大家”,還是新“老八大家”,寧姓均位列其中。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其侄朱建文的天下,定年號“永樂”。寧氏祖先寧寬追隨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升羽林衛世襲指揮同知(從三品)。寧寬卒後,其子寧端襲職,並於宣德十年調任潁川衛(潁州衛)指揮同知(從三品),遂定居於潁州,繁衍至今,幾近30代,歷近600年。自明初至民國,寧家歷史考取功名或出仕者共計493人之多。在寧姓的其他支派中,在明朝萬曆年間出了一個進士——寧中立,官居尚寶承(二品),其子寧予慶官居戶部員外郎,其孫寧誥清順治已亥進士。其曾孫寧世簪,清康熙年間翰林,官職翰林院修編,曾奉康熙之名任冊封琉球國王的欽差使臣。寧世藻,康熙年間進士,官至太平府教授。

“從寧寬到寧世簪、寧世藻,一連五代高官,祠堂就在大隅首東側的顯眼處。”祠堂大門上有楹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以標榜顯赫家世。由於在明清兩代阜陽城內寧氏家族人口眾,多並分佈在全城各處,始有“寧半城”之說。

阜陽八大家,寧家衚衕今安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寧氏先祖曾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升羽林衛

依託花園辦義塾

在阜陽城,寧氏後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有10多處,其中尤以陽隅首最為集中。陽隅首西側的寧家大院,是地方名紳寧俊元故居(今阜陽三中、及家屬院所在地)。這裡的東大門至鼓樓南大街,西大門至文德街清潁書院,北大門至貢院街,南大門至三府街。整個院落全部是清一色的樓堂瓦舍,兼具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的特色,大院子套小院子,假山池沼,花卉古木應有盡有。“寧家在臨近文德街清潁書院(後為阜陽三中舊址)的地方辦過捐輸局,搞地方捐贈,大部分上交朝廷。”我市文史愛好者、北城小學退休教師周世忠介紹說,到民國以後,寧家大院就逐漸衰敗下來了。

寧家有一座私家花園,時稱“愚園”,東大門是鼓樓南大街,西大門到一人衚衕(今一人巷)地域。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是阜陽城關區烈軍屬機械廠,南邊是阜陽第一建築公司所在地。

在清代,寧氏族人寧恩光賣掉泉河以北的耕地60畝,在寧家大院的私家花園內興辦寧氏傳經義塾,歷時五六十年。他的兒子寧仁修、孫子寧師曾都為義塾的管理作出過貢獻,祖孫三代辦學在潁州一度傳為佳話。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阜陽知縣王樹鼎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把“寧氏傳經義塾”改為“農學堂”。

1911年,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之子程恩普(字稚周),領導“安仁會”(同盟會在阜陽的地方分支機構)在農堂內開會,知府長紹、知縣胡汝霖先後棄城逃遁,潁州遂宣告獨立。民國初年,這裡改農學堂為財政局,旋即改為阜陽縣財政委員會,街名改為財政茂巷,後改為仁里巷。上世紀40年代為阜陽縣參議會所在地,解放後這個地方改為地直幼兒園。

“寧家是書香世家,在寧家花園內有不少藏書,可以查閱資料。”周世忠告訴記者,民國18年(1929年)8月,寧氏後人寧斗南、寧虞南捐地320畝,呈請在寧家花園設立私立麗澤中學。寧斗南做過榆林縣令,厭惡官場腐敗,辭官返鄉辦學。麗澤中學後改稱“私立清潁女子中學”,也是阜陽城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學,前後辦學15年時間,先後培養了不少品學兼優的優秀學子,直到1944年停辦。

當然,除了城內的房產和生意,在今潁泉區寧老莊和潁州區王店鎮有寧小莊,當年都有寧氏家族的田產和佃戶。

阜陽八大家,寧家衚衕今安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寧氏先祖曾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升羽林衛

近代寧家多名紳

民國四年(1915),寧元羲考入京師大學堂,受新思想的影響,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在北京求學期間,倪嗣沖在阜陽捉拿革命黨人,他得知倪嗣沖的部下撿到了一份阜陽革命黨人的名單,準備上報立功,便不惜重金買下來當眾燒燬,保護了一批革命黨人。

後來,寧元羲回到家鄉與地方名紳開辦慈善會,他文學功底深厚,先後在五女中、麗澤中學當國文教師。1945年,他作為阜陽縣修志館副館長,參加了(民國)《阜陽縣誌續編》的編纂工作。

同是阜陽縣修志館副館長,寧治臣(字雋元)此前是同盟會會員,在貢院街辦過師範傳習所,並任成達中學監督。程稚周宣佈潁州獨立後,曾經派寧治臣光復太和、渦陽,擔任兩地的知縣。

寧繼恭(寧繼周的兄弟),清光緒壬寅科舉人,當過清資政院議員,清省諮議局議員,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等,是地方知名人士。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阜陽知縣劉昌彝順乎歷史之潮流,在南門內連寺庵(現東安巷)內創辦官立中等蠶桑學堂,旋又改為初等蠶桑學堂,並聘請支持戊戌變法的進步人士寧繼恭為堂長(即校長),為阜陽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南城的寧家衚衕,東西走向,東頭通往青雲街、西頭連著鼓樓南大街(解放南大街)。周世忠說,解放初期,寧家衚衕北側是名醫寧繼周的故居,他是當地有名的喉科醫生,在這裡開設有中醫診所。後來,寧氏族人寧夢久在這裡開設眼科診所,在南城一帶很有名氣。

在當代,寧挺、寧義南、寧文芝是比較有名的寧氏後人。其中,寧挺,1927年出生,194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數學系。曾任阜陽師範學院數學系教授,1956年獲安徽省先進教師二等獎,1988年被授予安徽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他撰寫了20餘萬字的指導中學數學教學的論文,將教學實踐提高到數學教育學的理論高度,其中一些收錄在北京師範大學彙編的《中學數學教材研究與教案選》中。

阜陽八大家,寧家衚衕今安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寧氏先祖曾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升羽林衛

寧氏衚衕滄桑依舊

中秋過後,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解放南路大街(阜信大街)中段東側的寧氏衚衕。從門頭上痕跡看,這裡此前安裝有“新一方印刷物資公司”的發光字,棕色底板上的“寧氏衚衕”四個紅色大字是不久前安裝上去的。從過道往東走,兩側停放著幾輛電瓶車,靠近東側出口的地方一邊擺著三把舊椅子,上面墊著厚厚的坐墊,一看就是巷內老人休息的地方。

從東西向的衚衕往東走,路越來越窄,轉過兩個彎可以走到相鄰的田祠巷和青雲街,牆面上掛著鼓樓辦事處青雲社區的宣傳標語,以及剛安裝的綠色鋼瓶滅火器。今年75歲的秦素華是玻璃一廠的退休工人,現在是宏陽物業的保潔員,主要負責寧家衚衕一帶的路面保潔。在當地的人話語體系中,“寧家院”是最常用的稱呼,她當年工作的車間跟寧家院只隔著一堵牆。“寧家院老房子早就拆掉了,現在的房子都是前些年翻蓋的樓房,巷子比田祠巷還窄。”在相鄰的田祠巷,白髮蒼蒼的秦素華坐在一棵花椒樹下補尼龍袋,她在田祠巷一帶工作生活了50多年,家裡四口人都在玻璃一廠上班,對寧家院非常熟悉。她告訴記者,之前寧家院和田家祠堂都有不少老房子,都是雕樑畫棟的磚瓦房。後來每個家庭的人口都明顯增加,房子不夠住,就把老房子拆掉建樓房,衚衕也越來越窄。

前些年,老住戶為了改善住房條件,大部分已經搬遷出去,老房子大多租給周邊進城做生意的人住,白天都有鐵將軍看門。如今,寧家衚衕有兩條巷子,南邊一條有一座老房子,現在還有人住,可以去看看。在秦素華的指引下,記者沿著一條長滿絲瓜藤的小巷向東南方向走,剛看到一處老屋的山牆,相鄰的巷口就竄出來一條狗,對著記者一陣大叫。

聽到狗叫,一位30多歲的女房客從老屋裡走出來,弄清記者來意後,爽快地說:罄看了!罄看了!這是一處坐北朝南的磚木結構房屋,面闊三間,深進一間,每間屋都有四扇雕花格子門,門牌號清晰地寫著“寧衚衕25號”“寧衚衕26號”。走廊兩側山牆上開著兩個拱券形門洞,東側門洞上方用石灰泥出一片長方形區域,上面依稀可見毛主席語錄的句子,字上蒙著一層厚厚的灰。

記者走進西側兩間沒有上鎖的老屋,裡面擺滿了廚具,原來是租客的廚房,屋頂上被油煙燻得黢黑。從一扇向北開的門走進後院,可以看到這座老屋的牆體厚度在50公分左右,後牆一米二一下是青磚,以上都是土坯。

史料記載,寧衚衕裡現存的三間老屋是寧治臣(字雋元,1876年-1954年)的故居。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轟炸阜城,鼓樓失火,他不顧背瘡疼痛,與百姓一同救火。寧治臣離世距今已經有65年光景,老屋依舊,故人不在。徘徊在這座百年老屋,回想著寧家曾有的輝煌,一種滄桑感不禁油然而生。

本報記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