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提倡節儉,如今卻流行炫富?

我小時候,目睹長輩們過日子,勤儉節約,成習慣了。

我外婆做紅燒鱔魚,把鱔魚頭尾一起入鍋煮,端上桌來看時,我看著鱔魚昂頭看我,會覺得害怕,她卻無所謂,“都是花錢買的,當然要吃掉!”

菜市場討價還價,沒事剝白菜幫子掰得人家小販氣急敗壞,買韭菜得饒一頭蒜,買青菜得饒點蔥姜,都是如此。我有位長輩逛超市,看菜都明碼標價,一搖頭不買了,“都不能還價,冷冰冰的!”

小時候,大家多少都有類似的體驗:看中某個玩具了,想買,直勾勾地看著,又不敢說;父母看出來了,拉著就走,“這東西沒啥用,快走吧——將來你長大了再說!”你如果說“那誰誰同學家就有這個的。”父母會說,“咱們家又不是他們家!”

當然,父母也會給買個儲蓄罐,教育你錢都得存起來,一分一毫,精打細算。與此同時,壓歲錢當然是要拿走的,“存小錢,辦大事——將來還不是給你用!”

我覺得,中國人愛“存小錢辦大事”這習慣,真是一代一代人言傳身教出來的呢。

勤儉節約的同時,我長輩們也生怕露富——雖然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實在也無富可露。

跟人聊天,都是“沒啥錢,沒啥錢。”

所以如此,我叔叔跟我說過:一旦別人覺得你有錢,就會上門來借;親戚們彼此臉皮薄,不能不借;而所謂借,就未必有還的時候;還,那也不用提利息了。

但你再藏富,家底厚薄,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哦喲,看這家的大瓦房,這個院子;哎喲,看他們家還有摩托車!”

所以我上一輩,都是藏得厲害。私下裡,大家也會彼此揣測其他親戚的家底:

“別看他每天哭窮,家裡好著呢!”

所以,我的長輩們,很看不明白如今的世道。我有幾位長輩,每次看到富豪嫁娶、豪車豪宅、在線炫富、定製款多少錢的大東西,就會痛心疾首。他們都能熟練地將這些錢轉化成自己熟悉的東西。

“這麼多錢,可以吃多少頓紅燒肉啊?”

“我們老機床廠當時賣了都沒這個車貴!”

之後自然是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那都丟沒了,哼!

世上炫富的,有許多自然是沉不住氣的暴發戶。

但也有些,別有原因。

以前提過,我有位同學的父親,甚是愛吃。

有一天開著車在路上呢,紅燈停了,手指敲著方向盤,忽然想起什麼,讓女兒幫著撥電話:

“那個湯,可以開始熱了,我還有十五分鐘到家,這樣客人們正好來得及吃,味道剛好。”

他女兒和他準女婿初次見他時,遲到了五分鐘還是十分鐘吧,全桌都等著。老岳父臉色不大好。說,“來了,就坐下吃吧。”吃到後來,面色和緩了。跟準女婿說,別介意,“有點不高興,但不是針對你。就是這個魚啊,端上來,涼了,就不大好吃了。”

我們都說,他是個惜物之人,很懂生活,也不鋪張。蒼蠅館子也吃得很開心。

但也是這位,家裡有輛我先前只在廣告裡見過、沒在三次元世界看過的豪車——雖然他日常出門不太開那輛。

說起來時,他也很有道理:

“買這種車麼,肯定是拿來炫耀的,不然誰買啊;但是開出去談生意,就方便很多了嘛!”

對我那些有十分家財、只肯露一二分的長輩而言,這種七八分家財硬要充成十分的,自然是打腫臉充胖子,不甚可取。

但一旦說成“人家明明是買得起豪車的富翁,私下裡其實很接地氣,還吃蒼蠅館子呢”,感覺又不一樣了?——說明人家也不是生來愛炫富嘛!

費孝通先生以前寫中國農業社會,有幾點我印象深刻。

——農業經濟時代,大家安土重遷。喜歡熟人,彼此知根知底。平日多少會論資排輩,因為在農村裡,經驗≈農業智慧。

以及:

因為收入相對穩定,很難大幅度的投入再生產,所以日常極重儉省。

司馬光當年和王安石鬧騰時,反對王安石方的大觀點就認為,(農業社會)總利益是一定的,為國取利,就會與民爭利。

由此可見一斑:

傳統農業社會,大家都相信錢是省出來的。

所以自古長輩以奢侈為惡,理所當然。

法國自17世紀路易十四開始,有所謂重商主義。

歐洲史上開始大規模商業性炫富,也從那時開始——之前西班牙王室也搞過,但跟商業發展沒大關係。

到18世紀,孔岱親王表達過下面這個意思:

重視商業的王室,會提倡炫富。

唯炫富能帶動奢侈品、手工業與商業流通。

所以近代的奢侈炫富,可算是商業社會的產物。

以前談過,現代奢侈品理論,很重要的兩點,一是社交距離,一是價值觀表達。

換言之,奢侈品本身就是為了製造差異而存在的。

商業社會的需求,許多來自於差異——所以咯,某些牌子的

手機,都得分個三六九等,為了滿足不同消費需求而存在。

大概可以說:

傳統農業社會的理想,是均一與平等。“不患寡而患不均”。“錢是省出來的”。

所以在農業時代過來的長輩,都覺得炫富特別招人恨。

商業社會的審美,是各自追求個性,個性差異製造審美差異,如此才能增強各種款式的生產流通。

所以炫富,多少也可以算是商業時代潮流的一環。

而那些借錢生錢的行當,更得要求炫富了——越有錢才越能聚錢嘛。

許多“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很有錢”的豪車名錶,就是為這個而存在的。

所以說,不是我們的時代多麼糟糕,已到人心不古的程度。

只是我們過去四十多年,基本是從一個流通較少的農業/工業國,急速跨進了商業時代。四十年,簡直經歷了歐洲數百年的遷躍。

整體的消費習慣乃至於財富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們的父輩,許多還秉持著傳統農業社會的質樸價值觀,總覺得錢得積攢省,得藏富。

而現代已進入到財富流通、創造需求的時代了,所以時代鼓勵大家炫耀與展示——實際上,連我們的朋友圈無意分享的某個店鋪,都算是這個潮流的一環。

哪一點都有其原因,只是社會與時代的不同傾向罷了。

節儉與炫富,有可能統一嗎?

有可能的。

在那些非新興商業地區,有許多老派商務人士,按年紀,可能也就是我們的父輩吧,大多是從商偏早、經過見過的。

許多這類人,都是“眾所周知很有家底,但私下裡很儉省”的長輩。

眾所周知的家底,是炫耀給需要知道的人知道,以方便事業發展的.

私下裡的儉省,那是深知消費主義的真諦,所以只求自己舒服,不當冤大頭。

這種人,我覺得,就是真活明白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