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前幾天,青田一個11歲的女孩小陳在玩遊戲時,給網絡主播打賞近18萬元,再一次引起大家對孩子心理的關注。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有網友留言說:孩子賞的不是錢,她是在尋愛呀。

沒錯,在孩子瘋狂打賞的背後,並不僅僅是行為的放縱,更重要的是內心歸屬感的缺失。

什麼是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孩子在心理上對父母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眷戀的情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歸屬的需要,是一個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滿足了這個需求,才有可能做到“自我實現”。

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孩子,都渴望得到家人的關注和愛,當得不到時,就會嘗試向外求索,在陌生人的關心與問候中,寄放自己孤獨的情感。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父母親情的缺失

在這個事件中,小陳的父母都在國外工作,她一直跟著奶奶生活,平時喜歡用手機玩遊戲和小視頻。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近段時間,她迷戀上了直播間的帥哥美女,他們溫柔的一句“麼麼噠”,讓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為了得到主播的持續關注,小陳將奶奶的銀行卡綁定手機,在10天的時間內,送給主播13.9萬元的禮物,其中最貴的禮物“嘉年華”一個就要3000元,她豪氣地送出去16個。

讓我們心酸的是,這樣離譜的事件在生活中並不是個例。

8歲的女孩小妍,父母離婚後,就開始關注一個長相酷似媽媽的主播,從幾元到幾十元,一共打賞出去8.8萬元。

14歲的男孩小彭,父母離家去外地打工,他迷戀上看遊戲直播,兩個月打賞主播16.6萬元;

11歲的女孩小云,父母忙於生意,她在孤獨之中,七個月打賞給主播11萬元。

在這些事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父母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孩子身邊。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這種未被父母耐心陪伴的親情缺失,逐漸變成一種心理上的“坑”,以至於在潛意識中,想要用一切東西,去埋掉這個空虛的“坑”,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代償機制”。

所以一旦有人靠近,對他們說出溫柔的話語,就容易瞬間被吸引。

這也就是這些孩子,為什麼如此重視和主播的關係,寧願花掉父母所有的金錢,來換取主播的關注,因為他們對歸屬感是如此的渴求。

由於判斷力的不足與理解信息的不準確,孩子會在行為中產生一些“偏差目標”。

所謂“偏差目標”,就是孩子會偏離正常尋求關注的渠道,在極度渴求關愛的心理中,做出一些偏差行為。

因為孩子對歸屬感的情感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心裡是空蕩蕩的,而會關心人的主播就剛好鑽了這個空子。

孩子的心思最簡單,誰陪自己時間多,就和誰親,主播對他們噓寒問暖,他們就不停花錢來買一份關愛。

所以說,當孩子出現這些偏差行為時,最需要反省的是父母,我們對孩子透支親情,孩子便會透支金錢來填補內心親情的缺失。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缺失歸屬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心理補償

在生活中,容易受到主播誘惑的孩子,大多缺乏父母的溫暖與關愛。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關進鐵籠進行隔離,再用鐵絲和絨布分別做一個形象媽媽,在短短几天內,小猴子就把對媽媽的依戀,全部轉移到那個絨布代母身上。

這是因為,被剝奪了母親溫暖懷抱的小猴子,由於先天的動物本能,會條件反射地去尋找跟媽媽最相似的物品,來彌補對親情的缺失。

小猴子尚且如此,那些沒有得到溫暖陪伴的孩子,更加會極力尋找親情的替代品。

心理學中,把這種將自己內心的情感,遷移到與其相關的人或物身上的現象,稱之為“移情效應”。

這些盲目花錢的孩子,其實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在他們的眼裡,錢就是用來買東西的,對於錢的真實價值並不一定了解。

主播的一句“麼麼噠”,讓孩子如此認同,是因為在家庭中很少能聽見這樣的聲音,而這樣缺愛的孩子還有很多。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據婦聯的統計,全國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至少有6102.55萬人,超過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數字高得驚人。

這其中,有一部份孩子的父母,為了工作將孩子交給老人撫養;也有一部分父母,其實就在孩子的身邊,卻沉迷於手機或麻將,對孩子不管不問。

在兒童時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將會用一生尋找心理補償。

作家張愛玲在年幼時期,因為父母離異,就成為了極度缺愛的孩子。

長大後的她,在遇到胡蘭成的關懷時,一下子就被擊中,卻又對愛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就如她所說:“遇見他,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

兒童心理學家專家曾指出: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這樣的心理,來自於兒童時期歸屬感的建立。

在幼年時期缺乏歸屬感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變得不自信,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習慣用卑微的愛,來換取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善用親子三角形理論和撩撥效應,幫孩子提高歸屬感,建立自信和自尊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伴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親密時光就那麼幾年,錯過了就不再回來了,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那麼,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做呢?

1、善用親子三角理論,建立孩子心理歸屬感

親子關係之所以出現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不平衡,有時離得太遠,有時又離得太近。

到底什麼樣的距離是合適的呢?

家庭倫理創始人Bowen給出了答案:好的家庭關係,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彼此距離相等,缺一不可。

譬如爸爸要出遠門,媽媽就要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鼓勵孩子的信心,臨時替代爸爸的位置,保持親子三角形的穩定,孩子就會感受到安全感。

父母之間有很好的聯繫,父母跟孩子之間也有很好的聯繫,明白這個理論,父母就可以在生活中,靈活調節好與孩子的距離。

2、巧用“撩撥效應”,保持兩天一次的深度溝通

在《小王子》書中,狐狸對小王子說:“如果你能在下午四點鐘來,那麼我在三點鐘就會開始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這就是一種“撩撥效應”,在孩子的心裡,父母在固定的時間跟自己深度溝通,會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期待。

11歲孩子迷戀主播的背後,是歸屬感缺失,唯愛能幫孩子走出迷霧

如果父母因為有事,必須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該如何有效溝通呢?

四川有位媽媽的作法,就很值得我們借鑑。

因為工作關係,這位媽媽需要經常出差,但她一直堅持給孩子寫信,在四年多的時間裡,她給孩子寫了100多封信。

如果你不擅長寫信,也沒關係,你可以兩天一次跟孩子電話或視頻溝通,對孩子來說,父母固定時間的聯繫,會給他們帶來心理的期待,從而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繫。

3、加強正向的親子聯結,讓孩子遠離虛擬世界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有一個“特別時光”的親子活動,首先要切斷電話,然後選擇一個共同喜歡的遊戲,陪孩子一起玩耍。

並且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裡,你是完全屬於他的,你的心和他是在一起的。

當孩子習慣與父母互動遊戲,建立正向親子聯結時,就不會去虛擬世界尋找心理安慰。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如何體現的?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

  • 第一層的父母給孩子花錢;
  • 第二層的父母給孩子花時間;
  • 第三層的父母陪伴孩子學習;
  • 第四層的父母願意改變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的果,我們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當父母願意改變自己的思維,對孩子多一份陪伴和鼓勵,孩子就會回饋體貼與懂事。

幫孩子提高歸屬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是給予他們最好的溫暖與關愛。教育孩子,實際上也是教育自己,成長路上充滿各種未知,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