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為什麼到處招攬人才?為什麼在短短一年內就推出了三對新演員的專場?

職場生存攻略


相聲市場在2018年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德雲社新人輩出,營收規模直線上升,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如郭德綱在2018年底的封箱儀式上所言,“現在是德雲社最好的時候”。

郭德綱在臺上經常說一個成語叫“一語成讖”,這下可以用到他自己身上了,2018年底確實是德雲社最好的時候,因為從2019年開年以來,一連串的意外事件造成了比較消極的影響,德雲社的人氣開始呈現下降趨勢。肉眼可見的事實是,去年底全社演出都一票難求的景象已不復存在,現在大部分演員的專場票都開始滯銷,僅有張雲雷等極個別演員的票依然搶手。


在市場熱度已經難以再進一步的現實情況下,怎麼把這個熱度儘量維持的更久一點,同時盡最大努力將流量變現,落袋為安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想要維持熱度,就要不斷的推陳出新,通過新的熱點維持老粉絲的新鮮感,刺激老粉絲的參與感,並持續吸引新粉絲的加入。


德雲社的新人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八年,很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有成熟的演員推出市場,所以請外援是最快的辦法。德雲社去年和今年已經網羅了劉春山、高玉凱、王善勇、楊進明、張番、劉銓淼、章紹偉、孔摯傑等新人,雖然素質參差不齊吧,但是對現有人員和風格來說,既是一個刺激,又是一種補充,肯定大有裨益。


在邀請外援的同時,對於內部有點模樣的演員當然也要加快推出的速度;原本還需要在小劇場再磨練兩年的演員都迫不及待的推出市場,接受考驗。如果市場認可,那就不斷加碼,大量安排演出;如果市場反應一般,那就及時止損,反正德雲社穩賺不賠,有利無害,何樂而不為?

商場如戰場,講究“兵貴神速”;德雲社當前的操作手法給人感覺就是先抓住這一波機會再說,至於以後怎麼辦完全沒有考慮,得過且過吧。


孫破天


不用拐彎抹角,這就是本事,當今相聲行有一個算一個誰行呢?一個個論輩分不低,論出道時間也是掛著相聲名幾十年,說招徒也一群一夥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誰能單獨辦臺節目,一個個恬著臉,參加個綜藝節目,說個笑話,連個小段都不算哄事兒。吹牛逼個頂個。說別人一套一套呢,什麼反場多了破壞規矩了,說什麼相聲要清新脫俗吧。各位爺你們弄臺你們所鼓吹的相聲也給大家看看!


王大牛63486055


因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多了才會有好的發展,也才能快速的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