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大作戰

肺結核: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肺結核大作戰



發病機制


肺結核大作戰



好發部位

上葉尖後段和下葉背段


肺結核大作戰



臨床表現

低熱(午後為著)、盜汗、乏力、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女性月經失調等;

呼吸道症狀:咳嗽、咳痰、咯血、胸痛


肺結核大作戰


體徵:病變較大時出現肺實變體徵

觸覺語顫增強

叩診濁音

輔助檢查

一、結核菌素試驗(PPD):檢出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

方法

在左側前臂屈側中上部1/3處,0.1ml結核菌素皮下注射,48~72小時後觀察。

結果

硬結直徑≤4mm,為陰性;

5~9mm,為弱陽性;

10~19mm,為陽性;

≥20mm或局部出現水泡和淋巴管炎,為強陽性

二、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的主要方法

結核菌素試驗可以反應是否感染了結核菌,但可能存在誤差,不夠準確,所以,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的主要方法。

如果在痰液內檢查出結核分枝桿菌,可確診肺結核。

三、胸部X線檢查

根據胸片表現將肺結核分為五個類型:

Ⅰ型:原發型肺結核:具有原發綜合徵表現(肺內滲出病變、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腫大的啞鈴狀改變)的叫做原發型肺結核


肺結核大作戰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結核菌一次或反覆多次進入血液循環 , 造成肺部病變以及相應的病理、病理生理學改變和臨床表現者稱為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a、急性粟粒性肺結核:結核菌一次大量播散至肺。粟粒樣病灶,等大、均勻、彌散分佈於兩肺;

b、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結核菌少量分批入血播散至肺。兩肺對稱分佈大小不均、密度不等、新舊相間的病灶;


肺結核大作戰



Ⅲ型:浸潤型肺結核——繼髮型肺結核最常見的類型

結核菌吸入肺後在肺尖處定居,結核灶不轉移逐漸長大

多發生在肺尖和鎖骨下

逐漸長大形成滲出性病灶

中間壞死形成乾酪樣病灶

有纖維組織包繞後出現纖維硬結病灶

繼續長大當中間壞死被吸收形成空洞

在沒有形成空洞之前,有纖維組織包繞形成結合球

以上都是浸潤型肺結核的表現

Ⅳ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最重要的傳染源):有浸潤型發展而來,浸潤型肺結核繼續長大中間形成空洞,免疫機制調動起來,外面由纖維組織層層包繞阻止其繼續擴大,就形成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

蟲蝕樣空洞、肺門抬高、肺紋理呈垂柳樣變、縱膈向患側移位

Ⅴ型:結核性胸膜炎:肺結核破裂後影響到胸膜,引起胸膜的炎症

少量遊離性胸腔積液,僅見肋膈角變鈍;

積液量增多時顯示向外、向上的弧形上緣的積液影

原則: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

抗結核藥物:


肺結核大作戰



異煙肼、利福平:全能殺菌藥

鏈黴菌:殺滅細胞外結核菌群

吡嗪酰胺:殺滅細胞內的結核菌群 半能殺菌藥

乙胺丁醇:抑菌藥

控制策略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監督治療加合理化療治癒病人是控制結合病流行的根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