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民政廳上線廣東“民聲熱線”節目

廣東省民政廳上線廣東“民聲熱線”節目

廣東省民政廳上線廣東“民聲熱線”節目

10月22日,廣東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卓志強率隊上線廣東“民聲熱線”,解答聽眾、觀眾、網友、特邀評議團、媒體觀察團關心關注的養老、特困人員供養等民政熱點、焦點問題。卓志強在節目中發佈,廣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迎來改革創新和重大突破,打通了低保制度落實過程的梗阻障礙,讓更多的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广东省民政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

卓志強表示,省委、省政府歷來把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全省現有城鄉低保對象139萬人,其中城鎮16萬人、農村123萬人,月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810元、680元,均比去年提高80元;月人均城鄉低保補差分別為619元、311元,比去年分別提高49元、36元。為回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和困難群眾救助需求,9月1日起,《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開始實施;10月18日,省民政廳印發《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和生活狀況評估認定辦法》。《實施辦法》《認定辦法》對廣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做了改革創新和重大突破,打通了低保制度落實過程的梗阻障礙,讓更多的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對象界定更合理,進一步擴大特殊困難人員單獨申請低保的範圍,做到“保人”和“保戶”相結合;二是覆蓋範圍更廣泛,明確家庭收入和財產不再是低保認定唯一標準,把“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等剛性支出負擔過重、影響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救助範圍;三是認定方式更科學,採用“信息化核對+生活狀況綜合評估”的雙重核查機制,使低保對象認定更加公平公正;四是審核程序更規範,針對“人戶分離”核查難題,明確受理低保申請的鄉鎮(街道)可以委託申請人家庭成員居住地鄉鎮(街道)入戶調查核實;五是群眾辦事更方便,群眾向戶籍所在地提出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向省內居住地任一社會救助窗口提交申請材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審核審批全流程信息化。

卓志強介紹,近期,省委、省政府將召開第二十次廣東民政會議,全力推進包括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兒童保障、慈善事業、社會治理等民政領域五大體系建設,出臺相應政策措施,構建民政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广东省民政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

節目現場,卓志強就長者飯堂運營、特困供養人員護理補貼等問題逐一進行了回應,相關地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參加電話連線作進一步解答。針對節目中提到的長者飯堂運營問題,卓志強表示,長者飯堂是民政部門在推進的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目的是為了保障社區居家老年人的用餐、配餐、助餐需求,按照“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辦法,為居家老人持續提供規範、健康、營養、方便、快捷的午飯“大配餐”,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有效補充。截至目前,“大配餐”助餐配餐服務在珠三角地區得到推廣,各地服務網絡逐步建立,多層次的服務內涵不斷拓展,多支撐的服務載體持續強化,多主體的服務格局基本形成。

針對節目中提到的特困供養人員護理補貼問題,卓志強表示,廣東省民政廳每年按照省“十件民生實事”要求,提高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截至2019年9月,全省共有特困人員22.7萬人,其中城鎮1.2萬人、農村21.5萬人,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水平平均分別為年15881元、13189元。為建立健全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制度,2018年8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印發《關於加強特困供養人員護理工作的通知》,2019年3月、9月,相繼印發《關於做好特困供養人員照料護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明確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評估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全自理、半自理(半失能)、全護理(失能)特困人員月人均護理標準分別按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2%、30%、60%確定。各地已出臺當地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不低於省定標準,基本完成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評估。截至2019年9月,廣東全自理、半失能、失能特困人員分別有12.6萬人、4.9萬人、5.2萬人,月人均照料護理標準分別為73元、726元、1280元。接下來,省民政廳將加快推進各項政策落實,有針對性對長者飯堂再次全面評估優化,加大對長者飯堂的投入和不斷完善運營管理;爭取全省在今年年底前實現特困供養人員護理補貼落實到位,以“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情懷落實好各項惠民政策、把各件惠民實事辦好辦長遠,努力構建廣東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廣東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社會組織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莊侃以及社會救助處、養老服務處、社會事務處、慈善社工處等負責同志參加上線直播。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