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照片不夠「銳」

對於攝影新手來說,我們總是會擔心照片拍的不夠「銳」。對於器材老炮兒來說,他們看別人的照片總是一堆毛病,其中一定會提出來的毛病就是不夠「銳」。對於一切強迫症後期傾向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在後期的時候不停的拉高銳化,就是希望自己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夠「銳」。

可究竟怎麼樣才算「銳」?為什麼我們總是感覺自己的照片不夠「銳」?要怎麼樣才能拍出夠「銳」的照片呢?

你認為自己的照片不夠「銳」,可能是因為犯了下面幾個錯誤。

1、沒有對好焦

別笑,這真的是最常見的錯誤,尤其是我們現在大多數時候都將對焦的主動權交給相機,而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其實並不是總能夠非常完美的滿足我們的需求,在拍照的時候「跑焦」也是常有的事兒。

为什么你的照片不够「锐」

Photo by Stefan Cosma on Unsplash

很多時候,我們在 LCD 上看到拍攝的效果看起來好像都挺不錯,但是一旦放大來看就會自己認為不夠「銳」,這還是需要看你的需求是怎樣的了,如果你真的需要打印超大幅面的照片,那麼對於細節的追求肯定必不可少,可是如果只是在屏幕上看照片或者打印小幅面照片,不需要無限放大,那其實看著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2、光圈太大

光圈會影響景深,如果開太大的光圈勢必會造成景深太淺導致焦點太少,距離焦平面越遠的元素就會變得越模糊。而如果你的主體所在的區域比較寬的時候,太大的光圈肯定會讓主體的部分部分脫焦。

就像下面這隻貓,就是因為光圈太大造成只有左眼對上了焦,而右邊臉都在焦點之外導致模糊,看看右耳的模糊程度就格外明顯。

为什么你的照片不够「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光圈太大就一定會造成非常淺的景深,因為景深的控制並非光圈一個因素所決定的,還有距離以及焦段。也就是說,如果距離和焦段合適的話,就算光圈開的再大,也是有可能讓主體整個都包圍在焦點內的。

3、光圈太小

大光圈會造成淺景深,那是不是光圈越小就越好呢?並不是,之前我在一篇文章裡說過每一支鏡頭都有它的最佳成像光圈,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光圈都會造成畫質的下降。而太小的光圈(不同的鏡頭會有不同,一般在 f/16 及以下)會產生一種衍射的光學現象,產生這種光學現象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讓影像的畫質下降,表面開始模糊,找不到銳利的焦點。

为什么你的照片不够「锐」

雖然不需要刻意按照最佳光圈來拍照,但是在拍攝風景攝影的時候,還是要儘量避免衍射現場,也正因如此那些風景攝影師才會給鏡頭前面加上 ND 濾鏡而不是用縮小光圈來延長曝光時間。

4、不必要的晃動

在拍照的時候,我們都會記得安全快門,一般來說,鏡頭焦段的倒數就是使用這支鏡頭的安全快門值,意味著在這個快門之上我們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手震,像是用 50mm 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就應該在 1/50s 之上,用 200mm 的鏡頭,那麼快門速度就必須要高於 1/200s。

为什么你的照片不够「锐」

Photo by Ehimetalor Unuabona on Unsplash

可是安全快門也不過是一個理論值,具體的使用情況還是要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金剛鐵手,用低速快門也不會晃動,而有的人天生神經不好,總是不停的手抖。這種不自覺的手震就會造成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出現不必要的晃動,也就讓畫面出現動態模糊。

另外不光光是安全快門的問題,主體的輕微晃動也同樣會造成動態模糊,因此在拍攝會動的物體的時候,像是人像或者動物,儘量不要使用低速快門。

5、鏡頭或者濾鏡的品質太差

一分錢一分貨,那些高端鏡頭賣的那麼貴是有道理的。它們的光學設計和鏡片的用料品質一定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測試和打磨的。而為了控制成本,當然也會有那些並不那麼講究的鏡頭了,也因此那些入門套頭或者一些平價鏡頭可能並不會拍出那麼高的畫質,尤其是開大光圈時焦點主體的邊緣部分的畫質可能會讓人難以接受。我們說一些平價鏡頭好,多半也是相對於性價比來說的,在這個價位能做到這樣的效果已經很不錯了。

为什么你的照片不够「锐」

Photo by Ehimetalor Unuabona on Unsplash

當然我在這裡還是要說所謂的高畫質還是要因人而異,有些人追求高認為這樣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但是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樣的畫質已經足夠。

不光光是鏡頭,可能有的時候我們為了保護鏡頭還會用上濾鏡,但是一些廉價的濾鏡一定是會對畫質有影響的,如果你用了廉價的濾鏡,而又覺得鏡頭拍出來的效果不好的時候,不妨將濾鏡取下再拍看看,可能問題真的出在濾鏡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