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大致是說“幸福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一個好的童年能給予孩子健全的人格,比如自信、有主見、待人真誠、顧及他人等等。反之,冷漠、自私、偏激等性格也往往和原生家庭以及童年教育聯繫在一起,在解決很多暴力案件時也都會從犯罪者的兒時家庭環境中尋找深層的犯罪動機。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當然,並不是說長大成人後的任何不順利都該由原生家庭背鍋,但很重要的一點是,那些“童年失敗”的孩子們在長大成人後,當他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性格某處的頑疾,其實正是家庭教育的暗傷時,這往往需要他們花費其一生的時間去治療,並且還不一定能夠痊癒。

委屈又無力的他們,仍然能夠對父母說出“我愛你”這句話嗎?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在日本,“毒親”也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問題。意義如字面所示,對於孩子來說“有毒”的父母。

具體是什麼樣的呢?比如經常說“不聽我的話,以後什麼都不給你買”這樣以威脅支配孩子,或者否定孩子的人格,擅自侵入孩子的領域,對孩子差別對待,重男輕女,暴力等等。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對於這些情況,首先需要知道的一點就是,毒親是基本不可能被改變的,也就是所謂的 三つ子の魂百ま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正在支配甚至侵害孩子,就算意識到了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也會藉口“是為了孩子才這麼做的”,而心安理得繼續作著“毒親”。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嚴格地教育孩子,甚至動以暴力,覺得“自己的嚴格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卻完全不聽孩子的意見。或者覺得“自己為了孩子犧牲了這麼多,所以孩子也理因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動”。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比如日本的五歲女孩結愛被虐待致死案。

東京的五歲小女孩結愛,因肺炎引發的敗血症死亡。在此之前,小女孩的繼父船戶雄大長期虐待結愛。在調查中,結愛的媽媽優里居然說:“剛開始我覺得丈夫管教太嚴厲了,但是看到孩子在禮儀方面確實有問題,所以就任他去了。”

可是,結愛離世時體重只有24斤,而五歲孩子的正常體重是40斤,結愛死亡時全身五分之一的臟器都已經萎縮!

在結愛的日記中,還發現了這樣的內容: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媽媽,我以後不用等爸爸媽媽說我也會自己聽話的,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做得好。”

“求求你們,請原諒我好不好,求求你們了。”

“以後保證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原諒我吧。”

……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現實中,像結愛父母這樣明目張膽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物品,甚至加以虐待的事情並不常見,更多的是“控制和合理化”。

比如日推上曾有投稿,上初中的女兒想參加大提琴部,卻被媽媽以鍛鍊身體為由,強制參加了籃球部,結果自己並不喜歡,訓練也很嚴格,甚至在訓練中腳踝受傷。當女孩跟媽媽說起想要退出的時候,媽媽卻特別生氣:

“退出的話給你買了那麼多的球鞋不是浪費了嗎!”

“沒有毅力的傢伙!”

“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不知感恩!”

......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成人以後,會特別期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所經受的苦難,甚至會幻想父母向自己謝罪,以填補內心的失衡。

當然這些期望和想象往往不會真的在現實中發生,子女最後只能背上不孝的罪名“逃離”出原生家庭。孩子的反抗甚至自救與父母不以為然的“控制”,最後帶來的結果只能是疏離。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就這樣,求愛而不得,慢慢地對父母充滿憤怒甚至憎恨,越是希望得到愛,反面的“恨意”也越深,這種對一個對象擁有相反的感情在心理學中被稱為“ambivalence”(兩價性)。

所以,如果當你因為童年經歷而對父母抱有“憤怒”甚至“憎惡”等情緒,不必感到罪惡,那是強烈的愛的反面。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你以外,有相同心理的人還有很多,所以不要覺得自己不正常甚至否定自己。

日本的佛教有一個詞叫作“愛憎一如”,愛和恨就像是擰在一起的繩子,不能單獨存在。

在“我都是為你好”的掩蓋下,藏了多少「毒親」?

只想對所有被父母傷害過,卻無力改變父母的孩子們說一句:

“你沒有做錯什麼,所以不必道歉。”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