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之路,一生無悔——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工用開拓與奉獻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髮展,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醫學領域的光輝篇章。他們的經歷和精神是醫院也是全社會的精神財富。他們珍貴的回憶錄,不僅記錄歲月榮光,更傳承精神力量。

“醫”生之路,一生無悔

——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我和我的祖國 |“醫”生之路,一生無悔——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郭靜萱,1936年10月15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考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61年畢業分配到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工作至今。1981年赴美國進修介入心臟病學,回國後在王繼山院長委託下協同其他同事於1987年創建了北醫三院心臟導管室,在國內開展了北醫三院首例冠狀動脈造影手術及全國首例冠脈激光成形術等治療。併成為中國冠脈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之一。參與完成了國家“七五”、“八五”及“九五”攻關等多項重大課題,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獲得了中華醫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獎等11項科技獎項。

郭靜萱教授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的老專家,迄今為止已經從醫58年。如今她雖已八十多歲高齡,但仍然精神奕奕,思維敏捷,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平時大家都親切地稱她一聲“郭奶奶”。

郭靜萱教授一直說自己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她出生在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中學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有兄弟姐妹八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值得一提的是,郭靜萱教授兄弟姐妹八人都從事醫學相關的行業,多年來活躍於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在採訪中,她說小時候的玩具多是聽診器之類的,稍大一些又有了白大褂,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她心中埋下了學醫的種子。郭靜萱教授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的優秀,在高中時期她還獲得過選派前往蘇聯學習的機會,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1956年郭靜萱教授高中畢業,填報的六個高考志願中有四個是醫學院,最後順利地被第一志願“北京醫學院”錄取,正式踏上了學醫的道路,用郭靜萱教授的話說,命中註定她要走上醫學道路。


我和我的祖國 |“醫”生之路,一生無悔——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初心不忘,獻身醫學

郭靜萱教授於1956年進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她認真刻苦,善於思考,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醫學生。之後,郭靜萱教授來到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行生產實習,自那以後,郭靜萱教授便與北醫三院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醫療系300人中,僅有13人被選拔進行研究生學習,她被選為生化教研系的研究生。但當時,郭靜萱教授不願意離開自己所熱愛的臨床事業,恰好同期有一名同學被分配到北醫三院婦產科,而這名同學更希望從事基礎研究工作,趁此機會兩人互換了名額,她也就如願地留在了臨床。這樣一來,郭靜萱教授也就放棄了攻讀研究生的機會,談及此事時郭靜萱教授說,這是她一生中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從未感到後悔。

事業與家庭總是難以達到完美的平衡,即便是一代“大家”也難免會遭遇這樣的矛盾。郭靜萱教授家中孩子尚幼時,白天由於工作脫不開身,時常將孩子放在託兒所託管,而每當值夜班時只得將孩子帶到醫院照看。1981年,郭靜萱教授被醫院選為第一批公派的臨床醫生赴美學習。彼時大兒子才上初中,小兒子才上小學,家庭離不開她,但她為了祖國醫療衛生的發展毅然選擇了赴美留學。郭靜萱教授每每談及家庭,總說心中有愧,尤其是有愧於子女,但她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哪怕再來一次,她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多年的臨床工作,加深了郭靜萱教授對醫學的忠誠和熱情。她說醫院就像她的家,她對醫院有著無比深刻的感情,如果超過三天不來醫院,便會感到不舒服,只有來醫院轉轉,看看哪裡有用的上她的地方,她才能安心。當她每次腰痠背痛的時候,只要一看到病人所有煩惱和不適就都會煙消雲散。哪怕到現在,郭靜萱教授也會要求給她安排門診坐診,每週跟著科室查房,參加各種會診。


我和我的祖國 |“醫”生之路,一生無悔——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心靈手巧,巾幗豪傑

1981年,郭靜萱教授被醫院公派赴美學習“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她遇到的第一個難關便是英語。改革開放前,國內英語普及度並不高。可以說她幾乎沒有任何的英語基礎。於是她在工作之餘通過廣播自學英語口語,主動參加語言大學組織的英語培訓,同時堅持查字典學習醫學英語詞彙,憑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攻克了語言關。

等她到了美國亨利福特醫院,發現同一批的學員之中,她是唯一一位前來學習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女學員,當時美國的帶教老師還曾經勸她轉到其他的科去。但郭靜萱教授不服輸,她要證明中國的女學員能行。那個年代做介入手術需要穿厚重的鉛衣,這對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困難。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個頭小的郭靜萱教授就用繃帶把鉛衣綁在身上,就這樣堅持跟了300多臺的手術。在一次手術中,患者突發心臟驟停,她毫不猶豫地衝在第一個給患者做心肺復甦,並且成功搶救回了患者。正是這種不服輸、不怕苦、認真踏實的精神改變了美國帶教老師對她的看法,甚至改變了他們心中的中國人形象,在後來的手術中,郭靜萱教授也就漸漸有了可以親自動手的機會。

在國外學習的一年時間,郭靜萱教授學會了介入手術操作,瞭解了手術流程,並且把一套導管設備帶回國內。回國後,她主導建立了北醫三院導管室,用這套漂洋過海的導管設備,開展了北醫三院第一例冠脈造影。一有機會,她也會四處進行宣教,向其他醫務工作者介紹“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技術,讓國內更多的醫生了解冠心病治療的新手段,推動了國內冠心病診斷治療的發展。

郭靜萱教授回憶那段國外學習的經歷,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心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新的知識技術如飢似渴地追求,驅使著她不懼怕艱辛,克服種種困難,不斷前進。她非常感恩改革開放,感恩政府的政策,給了她這樣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讓她把新技術帶回國,造福更多的患者,為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郭靜萱教授說做醫生需要有“工匠精神”,不怕艱辛,不懼困難,勇於創新和探索。她希望我們“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醫學,就要風雨兼程,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歷經舊社會到新社會變遷的她,在訪談中也多次感嘆新時代的美好安定,國家政府的開明政策,告誡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敬愛祖國,報效社會。


我和我的祖國 |“醫”生之路,一生無悔——記北醫三院郭靜萱教授


來源 |《北醫人》

文 | 北醫三院杭成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