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吳中信恩貢功名碑)

《范進中舉》是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名篇,大家耳熟能詳。不過,范進這個人物形象還不夠飽滿,因為讓人感覺不夠真實,主要是范進中舉前與中舉後的性格和能力反差太大。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比范進更真實、更感人、更令人敬佩的歷史人物,他就是福建明溪縣清代13次考舉人、82歲(虛歲,後同)方獲欽賜舉人,一生孜孜以求,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吳中信。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明溪縣蓋洋鎮衢地村)

吳中信(1690—1779),字肅軒,明溪縣蓋洋鎮衢地村人。吳中信家在當地有一定名望,祖父吳之祥以五代同堂入省通志,父親吳上顯是耆賓,樂善好施,以孝義入省通志。他兄弟五人:中仁、中義、中禮、中智、中信,大哥、二哥都是秀才。

吳中信8歲開始讀書,16歲開始學寫科舉文章,全家人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博取更高功名,光宗耀祖。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次年,他考縣學未中,本縣文人陳顯綱卻看好他,把他招到家中學習,一年後又將愛女嫁給他。妻子陳氏小吳中信一歲,知書有才,每天丈夫從學館回家,都要陪他讀書。後來兄弟分家,為讓他安心學業,父親留在他家幫他打理家業。

通過四年努力和岳父的指教,吳中信21歲那年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入縣學,進士、福建學政範光宗批其捲雲:“精警之句,出人意外。”嶄露頭角後,他又拜謁清流縣教諭鄭開,請教作文之法。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康熙五十一年(1712),23歲的吳中信首次參加鄉試,沒有中舉。他雖已為人父,但對落榜並不在乎,生員初次應試即中舉畢竟概率很低,他趁上省城的機會,買了一套理學家張伯行編刻的先儒文集,回來認真研讀。

吳中信25歲開始當私塾先生,教學之餘,認真研讀《左傳》《古文小品咀華》等書,學習古人文法。

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西南豐進士湯倓來遊歸化(明溪舊名),吳中信把握機遇,主動拿著文稿前往求教,湯倓欣賞吳中信的文章,勉勵他熟讀經史。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此後,他多次外出求教高明,侍候父母的時間少了,同時,長子朝棟、次子朝梁年幼,三子朝棖才出生不久,幸虧妻子賢惠,都幫他代勞了。

雍正元年(1723),看到衢地吳姓子弟兩年沒出一個秀才,吳中信著急了,邀了幾位老先生,在祖堂每月為子弟講課三次。此後,吳姓子弟中秀才不斷湧現。

雍正二年(1724),吳中信第二次參加鄉試,不第。同年,進士、福建學政黃之雋主持生員歲考,定吳中信第一名,批文雲:“詞約義賅,局分氣渾,此真有得於先正法脈,非枯寂所能偽託者。”吳中信從此成為廩生。

雍正四年(1726),當地饑荒。為救濟災民,吳中信平價糶米三天,最後一天不計給錢多少,對方要多少米就給多少米。這年,37歲的吳中信第三次應鄉試,仍不第。

雍正五年(1727),歸化知縣周畿閱生員文章,定吳中信第一名,多次通知他到縣衙面見,但他討厭逢迎攀附,認為不是正規程序,不去見知縣,大家都笑他迂腐。

吳中信的文才,得到幾任省學政的垂青,雍正六年(1728),福建學政程元章(探花,詩人、書法家,官至吏部侍郎)主持歲考,定他的文章為一等第五名,然而關鍵時刻他的文章卻不被看好,他又兩次參加鄉試,還是名落孫山。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五次落榜,年過不惑,父母和大哥都先後離世,他十分傷心,“記此五躓棘闈,未能揚親,深悲實負庭訓,痛不欲生。”賢惠的妻子為他擦拭眼淚,安慰道:“君年尚壯,有志力學,何患親不能揚顯?”

他又振作起來,在為父親守孝之餘,認真研究先儒文章,並在壁間粘貼朱熹讀書名言以自警。妻子為他當好“賢內助”,料理好家中大小事情,過著儉樸拮据的生活。這時,繼長男成家之後,次男也娶妻了。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44歲那年,長孫出生,他當了祖父,為了生計,到縣城南面一所私塾去教書。第二年,他在村中建了一所“青璧齋”繼續讀書,這年,二哥又去世了。那時在衢地,數吳中信最有學問。

於是,雍正十三年(1735)衢地吳姓修族譜的重任,自然落到吳中信身上。由於原來的族譜偏簡單,但吳中信精心編寫,日夜忙碌,累到吐血。

新族譜當年就印出來了,族人都很高興。是年春,他拜謁了比自己年紀小的寧化進士、學者雷鋐,求教理學,雷鋐很尊重他,還為他編的族譜作序。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乾隆元年(1736),福建學政周學健(進士,官至閩浙總督、刑部侍郎、兵部侍郎)月課拔吳中信第一名,歲考拔其第二名。

鄰村溫莊的文人李際隆也十分欣賞吳中信的文章,然而這年李際隆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吳中信又落榜。

第二年,他受聘到胡坊當家庭教師。乾隆三年(1738),吳中信第七次應鄉試,這次他中暑得了痢疾,沒有考完,自然又落榜。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光陰荏苒,歲月如流,轉眼間吳中信已年屆半百。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御纂性理精義》《太極通書》《正蒙》《程朱遺書》等書籍,體會到讀書須以主敬、窮理、力學為要。

然而,吳中信52歲那年應鄉試仍不第。他大考成績不佳,平時考試成績卻十分突出。乾隆七年(1742),進士、福建學政吳華孫主持月課又拔吳中信第一名,歲考拔其第六名。

乾隆八年(1743),吳中信到今明溪縣夏坊鄉龍坑村的霞壠祠教書。這年又鬧饑荒,他又倡行減價糶米。

夏季的一天,一個佃農給他送來“冬租”幾百錢,他詫異地問:“今當米貴救飢,不遑子安有餘錢償冬租?”佃農說是賣了一塊墳地得來的錢,吳中信說:“爾棄墳救飢,予安肯先受爾租錢?”佃農說,現在不收冬天恐怕拿不出,吳中信說,到冬天再看情況吧。冬天到了,佃農送租金來,他還是不收。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乾隆九年(1744),55歲的吳中信拜比自己小19歲、中進士還未外出做官的李際隆為師。這年,他第九次參加鄉試,又落第。第二年,福建學政吳嗣爵(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主持歲考,他又取得第三名的優異成績。

又過兩年,吳嗣爵拔其第一名,遺憾的是,那年他第十次參加鄉試,還是與舉人無緣。

歲月不居,十載時光又流逝了,吳中信到了花甲之年。他在家鄉教書,並重點研究《近思錄》等書。

他60歲那年,汀州知府曾曰瑛訪民情至歸化縣,聽說吳中信的事蹟,大為感動,請他到明倫堂喝酒,並賜其“龍湖一彥”匾,給予很高評價。但吳中信說自己名不副實,心中惴惴不安,要繼續發奮努力,才對得起這一稱號。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乾隆十七年(1752),吳中信第十一次參加鄉試,第十一次落第。不過這年,福建學政馮鈐(進士,官至巡撫)主持貢生考試,吳中信終於通過了,還准予他作為乾隆十五年的恩貢。

回家後,他繼續研讀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等理學家的著作,認真做讀書筆記,並恪守聖賢的思想認真讀書做人。但從此以後,吳中信認為自己已當曾祖,確實老了,開始無意功名,把心思和精力用於著書立說。

64歲,吳中信寫成《孝經必讀》一書,與諸生共勉。

65歲,纂成《學庸講義》一書。

66歲,著《希聖錄》18卷,並在柱子上題聯自警:“莫雲老可安閒,沉吟抑戒,畏天命惕鬼神,凜凜慎修防玷白;最是身宜保守,伏讀孝經,念膚髮受父母,兢兢臨履務全歸。”

67歲,編寫《拙修雜言》一書。

69歲那年,帶著《拙修雜言》《孝經注》二書求正於本縣進士謝家樹。

70歲,在溫莊下窯坑教書之餘,錄就《敬天法祖》二冊。是年,長孫吳象乙以全縣第一名入縣學。

72歲,纂成《明倫》內外二篇、《仕學》一篇。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歲的吳中信不知被誰鼓動,第十二次參加鄉試,仍然沒有結果。從康熙五十一年吳中信初次應鄉試至此,已歷48年,期間歸化這個人口小縣出了4名進士、12名文武舉人(含欽賜舉人1名,不含進士),吳中信才非不高、學非不深,卻十二次落第。

時耶?運耶?命耶?但吳中信並不怨天尤人,回家後照舊日日讀書,樂此不疲。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吳中信75歲那年,相伴56年的賢妻逝世,他憂傷過度,得了重病,已做好病死的打算,過了將近一年才完全恢復。在病榻上,他還在研究《中庸》,“頗識其蘊,會通其原”,稍能走動,便檢校《希聖錄》及本人詩文二集,同時,還幫本鄉文士修改文章。

他深信朱子“不學則老而衰”這句話的至理,深信理義能養心。此後數年,他堅持溫習儒家經典,教育子孫勤耕苦讀,各安其分,各盡其職。

81歲時,又為朱熹《孝經刊誤》作集註,每日必跪誦《孝經》一二次。這年,長子逝世,先他而去。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乾隆三十六年(1771),吳中信已是82歲高齡。親戚朋友都勸他再去考一次舉人,因為那年是乾隆皇帝的祖母八十大壽。

乾隆皇帝六十大壽那年,全國凡80歲以上赴鄉試、會試未中者,均欽賜舉人、進士,估計今年皇上又有恩典。

吳中信本不想去,無奈門生禮金都送來了,兒子、侄兒也準備好了盤纏,催促他出發,他只好再次赴考。

這次雖然還是榜上無名,但皇上果然有恩典,欽賜吳中信為舉人。他13次考舉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23歲考到82歲,皇帝能不感動嗎?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雖已耄耋之年,吳中信身體還相當硬朗,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83歲那年,他還遊覽了一次武夷山。

垂暮之年的吳中信,仍堅持讀書論文、著書立說、修身養性。86歲,作《原學論》一篇,“嚴義利之分,究學業之精微”。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88歲,“檢點舊所讀經書,體之心,驗之身……”“戊戌,八十九歲,家居。涵養德性,敬天念祖,課錄一帙,每日天曉仍如舊背誦一帙,方起盥洗,焚香誦《鄉黨》章一回。十二月,檢正所作。”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吳中信活到90歲病逝,載入福建通志。時過境遷,除衢地村《暘谷吳氏族譜》外,他的諸多著作均已散佚。

歷經13次“高考”,82歲才“高中”的清代舉人吳中信

(吳中信恩貢功名碑)

他的恩貢功名碑遺棄在衢地村一農家菜地裡,未發現其欽賜舉人功名碑,或許當年未建造。但是,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卻一直感動和激勵著後人。

(明溪縣委宣傳部 廖康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