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出行,"代工皇帝"麥格納欲轉型,讓車企煥發"第二春"

做皇帝很開心嗎,"代工皇帝"麥格納就很憂心。

從2016年到2018年,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排行榜中,博世穩坐第一,麥格納穩坐第三,電裝和採埃孚輪流坐第二把交椅。

博世自不用說,一句"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就標榜了它科技公司的身份,而剩下的三家企業,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它們大概還屬於傳統技術領域,即變速箱等傳統動力設備供應商。

但實際上,這幾家公司都在從不同角度切入科技領域,以提升自己在汽車行業轉型中的競爭力。前段時間我剛在紹興賽道體驗了採埃孚的高等級ADAS輔助駕駛,做得很出色,可以說是同級領先。

聚焦新出行,

最近在青島以"Welcome to mobility"(新出行新生活)為主題的媒體日上,我又看到了麥格納應對未來出行做的技術創新,覆蓋自動駕駛、電動化、智慧出行、輕量化四大領域。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自動駕駛產品

自動駕駛

在自動駕駛領域,麥格納展示了基於視覺技術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高分辨率汽車雷達ICON RADAR,域控制器和高度集成的自動駕駛開發平臺。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開發的可用於ADAS的高性價比3D全景環視系統,採用瑞薩電子高性能、低功耗的片上系統(SoC),對智能攝像頭和全景環視系統進行優化,駕駛者通過屏幕簡單操作就可以切換視角,可以提供比現有泊車輔助更高清是顯示。

聚焦新出行,

▲與很多主流廠商不同,麥格納仍舊錶示長期看好激光雷達路線,目前正與Innlviz、Ibeo等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包括為寶馬集團的多個車輛平臺提供用於L4、L5級自動駕駛的固態激光雷達技術。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與科技初創公司Uhnder合作開發的一款ICON RADAR雷達,採用美國軍事技術,能探測300多米範圍內的四維空間(距離、高度、深度與速度),不僅能掃描出車輛、行人、自行車,還能檢測護欄、路面雜物、減速帶等,可探測並追蹤的物體數量比同類競品多100多倍。

電動化

在電動化方面,麥格納動力總成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李響認為,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哪種技術會成為主流,政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平臺化和規模化是非常重要的。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模塊化研究成果——3款"三合一"電驅動系統,eDS低功率電驅系統100kW、中等功率電驅系統180kW以及250kW高功率系統,可以直接用於電動汽車或P4結構(電機位於前輪驅動車輛的後軸上)的混動汽車上(圖最右為混動雙離合變速箱7HDT300)。

"三合一"電驅動的一體化設計簡化了零部件之間的外部佈線,達到輕量化、節約成本等目的。對於主機廠來說,"三合一"電驅動讓車輛各系統佈局更加靈活,讓乘坐空間更大化。同時這種模塊化設計可快速搭載在主機廠不同車型上,減少生產、研發和製造成本。

目前麥格納擁有從電機到減速器、逆變器,包括整個控制單元的核心技術,同時,無論高電壓、低電壓,48V或者插電,到最後的純電,麥格納都能做成模塊化生產。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氫燃料電池增程式電動汽車FCREEV

智慧出行

基於麥格納在中國、歐洲和美國所進行的大量線上及線下調研,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入分析後認為,電動化、無人駕駛和共享化等汽車行業的趨勢將會給汽車座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將來自汽車的共享化。

麥格納對於未來智慧出行方式的詮釋體現在多方面,智能電動車門和可重構的座艙解決方案是其中兩個示例。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的智能電動車門,融合機械系統和電子智能控制,可通過集成的ECU控制門鎖系統,提供智能進入等體驗,目前這項技術用於寶馬i8上。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用於共享出行的可重構座艙概念,可在貨運模式與會議模式之間切換,它展示了從共享出行到家庭和商務旅行,再到貨物運輸等不同場景下,車輛如何自主地應對各種不同的用車需求。

輕量化

隨著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嚴格,汽車輕量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麥格納正在利用新材料技術以及車身與結構專長降低整車重量,促進以自動駕駛、電動化、智慧出行為特點的未來出行新時代的到來。

聚焦新出行,

▲麥格納展示了一款用於今年量產的2019款吉普切諾基和2019款謳歌RDX這兩款車型上的熱塑性尾門。

相較於金屬尾門,這些可回收的尾門模塊可減重達25%,提高燃油經濟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延長電動車的電池續航能力並且優化空氣動力學效應。

麥格納外飾總裁格萊海姆·伯羅說道,"該技術也可以實現更大的設計自由度,這意味著我們的客戶能更好地打造他們的車輛造型,也能夠更為頻繁更加高效地進行中期改款。

除了大幅度減重並提高設計自由度之外,麥格納的全系統裝配及交付模式還簡化了整個尾門模塊的複雜度,降低了模具投入,提高了裝配產能。迄今,麥格納在全球已成功裝配生產了總計超過300萬件尾門。

聚焦新出行,

總結

很多時候我們驚訝於一款車的設計多麼新穎,功能多麼實用,但實際上這些可能都不是出自車企之手,而且來自零部件公司的創新。傳統車企只是通過不斷整合供應商的前沿技術,讓新車更有賣點。

而在行業轉型過程中,主機廠面臨車價上不去,研發成本下不來的困境,讓車企煥發第二春的責任還是落在供應商身上,由供應商提供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將是喜聞樂見的事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