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有什麼,金縷玉衣的穿者是誰?

dodo0328


因為中國有著三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從未斷絕過,歷朝歷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輝煌歲月,和文化積澱。同時在各個領域,都留下了數不清、說不盡的財富。這其中最有說服力的,當屬各個時期發現的歷史文物古蹟,它們歷經千年之久,卻歷久愈新,價值連城。

說起中國的國寶級文物,可以說不勝枚舉。隨便挑出幾件來,都能代表華夏文明。如果非要選出十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個人以為非以下幾件莫屬:

1.商後母戊鼎

商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發現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宏偉大器,匠心獨具。後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主要用於祭祀。發現於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四羊方尊發現之後,便廣受世人觀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它是中國現存的,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學界稱之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3.石鼓文石鼓

石鼓文石鼓,又稱陳倉石鼓,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為10塊質地相當的花崗岩的石頭。石鼓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約95釐米,最低者約為60釐米。因石形似鼓,故被人稱為石鼓。每個石鼓約重一噸左右,更為驚奇的是,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有“石鼓文”,因其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為《獵碣》。

石鼓文經過專家翻譯,其中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前,一段不為後人所知的歷史。石鼓文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詩文,而且其上面的書法,被認為是篆書之祖。




4.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是商周時期文物。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 內徑5.29 厚0.02(釐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陽神鳥金飾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5.五牛圖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同時是現存於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實際上,此幅神妙絕品,折射出對中華數千年,農耕人民的濃厚情感。

6.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文物,現在在甘肅省博物館。馬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正式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7.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金綏玉衣,發現於1968年的中山靖王劉勝墓。玉衣是用金絲做成鎧甲形狀,是漢代最高的入葬方式,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當時人們非常迷信,玉可以保護屍身不腐,所以這也是一種至高身份的體現。

金縷玉衣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金縷玉衣的金絲重1100g,用這些金絲把2498個玉片連接而成,工藝十分複雜,據說是由上百個工匠耗費兩年時間才能完成。

8.曾侯乙編鐘

現在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戰國的早期文物,於1978年的時候被成功發掘出來。出土之後的編鐘,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12個半音齊備。編鐘在西周時期就興起,後來一直成為我國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從編鐘的歷史來看,中國是在全世界中最早使用樂鐘的國家。

9.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歷史博物館。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因劍身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而得名。劍身修長,而且非常鋒利,鑄造這把劍的工藝非常的精湛,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劍身上鍍上一層含鉻的金屬,非常精美。就算是現在的我們,都沒有辦法鍛造出這樣如此完美的劍。

10.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長528cm,高24.8cm,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這幅畫繪出了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熱鬧景色,是一件非常偉大的經典之作,也被稱為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清明上河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他充分的體現出了北宋時期的商業、建築、民俗風格以及交通用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


布衣呂


導語: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這幾千年的傳承不只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各類珍貴的寶物的傳承。文物不僅僅是一個物品,它蘊含的價值是無價的,它代表著時代的經典,也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古人的智慧。很多文物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金錢無法衡量其價值。

1.四羊方尊後母戊鼎


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主要以祭祀為用。在湖南寧鄉縣發現,從發現至今有80年左右了,如今在中國博物館中收藏著。它是目前發現的商朝青銅器中最大的一個,長52.4cm,高58.3cm,重34.5kg。四面都有蕉葉紋,獸面紋,尊的中心位置是重心所在,尊的四角各有一羊,肩部四角是羊頭,羊的脖子跟頭伸出來,身子盤旋在一起,看起來非常的霸氣。除此之外,四羊方尊上面還刻有浮雕,浮雕是蛇的身子龍的爪子,這也是高貴的象徵。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四羊方尊是分兩次鑄成的,鑄造的過程也非常的複雜,顯示了當時極高的鍛造水平,目前四羊方尊被列為十大國寶之一。

2.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位例中國十大鎮國之寶排名之首。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祭祀用的,也是商周文化的代表,現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後母戊鼎為長方形,鼎口長112cm,鼎口寬79.2cm,高為133cm,鼎重832.84公斤。後來,後母戊鼎體積實在太大,為了防止日本人搶奪,所以再一次將他埋了起來。1946年的時候,重新挖掘出來存放在了南京博物館中。1959年,又從南京運到了北京,之後一直存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後母戊鼎也是十大國寶之一,已經被列入到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名單中。

3.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4.、“大禹治水”大玉山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玉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玉山雕刻得生動活潑,呈現青白二色。高224釐米,寬96釐米,座高60釐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國之瑰寶。

5.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 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6.曾侯乙編鐘


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7.馬踏飛燕



現藏於甘肅博物館,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這件珍貴的文物於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是東漢時期的青銅器,目前被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1986年的時候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8.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朝時期的酒器,這件文物於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目前被收藏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9.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金綏玉衣是用金絲做成鎧甲形狀,是漢代最高的入葬方式,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當時人們非常迷信,玉可以保護屍身不腐,所以這也是一種至高身份的體現。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金縷玉衣的金絲重1100g,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工藝十分複雜,據說是由上百個工匠耗費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金縷玉衣 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10.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於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壺腹兩側用模具衝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壺高14.8釐米,口徑2.3釐米。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週,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無數的珍寶文物流往國外,這其中有的因為戰爭被掠奪走,有的是自己內部出了一些人,例如溥儀,只在意自己的享受,偷偷把不屬於他的文物運出宮賣掉換錢,導致大批量的文物流失,而且想要讓它們回家,還得付出非常高的價格,而這些流失的文物數量,是不可統計的。那麼,我們還能不能把所有流失的文物全部都追回來?如果要追回來,又會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當地時間3月23日,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簽署、交換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據國家文物局介紹,近年來我國已促成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歸國。但追索歸國的文物,與中國百餘年來流失國外的總量相比,僅僅是九牛一毛。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數據顯示,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與此同時,當下仍有文物和藝術品通過非法途徑流失國外。國家文物局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曾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歷史上文物流失主要原因是外國掠奪,而現在文物流失主要是因為走私,問題十分嚴重。去年,由於大肆盜掘、盜竊、倒賣、走私文物現象嚴重,公安部、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了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國際流失文物追索的基本依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公約規定,締約國之間禁止進口“博物館或宗教的或世俗的公共紀念館或類似機構中竊取的文化財產”,如果發生非法進出口文物的事件,要採取適當措施收回並歸還此類文化財產。 中國於1989年加入公約。1997年,中國還加入了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 不同的是,《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屬於純公法性條約,只有國家或代表國家的機構才能以該公約提起訴訟;而《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則擴大到私法主體,相關自然人(法人)也可根據該公約提起訴訟。 謝辰生表示,根據公約,如果文物流入國沒有主動歸還,原屬國可啟動追索程序,這些公約對於非法流失文物的歸還起到了一定作用。 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等四部門近年來聯合打擊防範文物犯罪,追索海外非法流失文物為重要內容。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設立了“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發建設基於公安內網的文物犯罪信息管理系統和基於互聯網的“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佈平臺”, 以期構建流失文物的“電子檔案”。 我們國家的歷史很悠久,文化也豐富多彩,對周圍國家乃至世界各國都有一定的影響,這麼多年以來也有很多文物外流遺失,越來越多的人在國外挖掘出一些來自中國的文物,那麼這些被挖掘出來的文物最後都怎麼樣了?我們能夠拿回來嗎? 曾經韓國傳出來挖出中國五銖錢,那是在一把將軍的寶劍上的裝飾物,而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的考古學家在地下挖出了許多來自中國的文物。在國外,考古人人都可以去做,國家機構,民間組織,甚至平民沒事做了也可以去業餘考古,所以有的國人就專門去外國進行考古挖掘,就如同早期那些國外的組織機構在我國考古挖掘發現了敦煌一樣。 外國人在我國考古發現了敦煌,雖然我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對敦煌古蹟進行了保護,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壁畫,文物被這些國外的考古機構以各種途徑運出了國,那麼我們在國外挖掘的中國文物能不能也運回國呢? 能不能運回國還得看挖掘地所在的國家允不允許文物私有,如果所在的國家法律認可文物屬於挖掘者的話,那麼將文物帶回國也是可以的,到了國內在根據我國的文物收藏法依法收藏是沒有問題的,只需要你有用合法的手續和我國海關的火印。 很多國家對文物的管理比較自由,也有的國家限制文物外流,如果文物要運送出國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與手續,甚至比挖文物還難。有的通過一些非法手段運送到國內,這些文物就沒有手續,也沒有海關批准,一旦發現就以走私文物論處,文物也會被沒收。 我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有數百萬件,其中特別珍貴的文物也有上萬件,雖然我國一直有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但是進展緩慢,或者這些文物被當地的法律保護無法追回,目前的追回方式只有認購,討回和捐贈,效果都不明顯,也有人在外國挖掘後無償贈送給中國,但是挖掘進度緩慢,只能碰運氣。 追回所有的流失文物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選擇一些有著重要意義與研究價值的文物作為主要目標,好在國家實力越發的雄厚,我們討回文物的工作也越來越容易開展,相信將來我們會追回越來越多的文物。


生活優質家


如果九鼎、傳國玉璽還在,其它的都排不上號吧?


我叫銀多多


如果九鼎、傳國玉璽還在,其它的都排不上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